【摘要】新聞話語并非無章可循,尤其是具體到語用實際方面,具有一定的專業(yè)要求與規(guī)范。某些傳媒關于著名歌唱家“李××”之子涉嫌強奸犯罪的報道卻存有一定的偏頗,有損于客觀、真實、公平與公正。本文僅就相關新聞語用的把握問題展開一定的分析探討,進而強調傳媒及新聞人法治理念的完善。
【關鍵詞】新聞語用;專業(yè);完善
當下,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也是強化法治社會建設階段。中國傳媒及新聞人要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新近發(fā)出的關于“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1]的指示精神,就必須把握一定的新聞語用規(guī)范。因為毋庸置疑,中國傳媒及新聞人審慎新聞語用,加強新聞語用的嚴謹、準確、專業(yè)、規(guī)范正是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只有如此,才有益于社會家庭安定和諧,有助于減少更多的家庭傷痛與社會裂痕。
兩年前,諸多海外中國人曾因為美國Internation Herald Tribune(《國際先驅報》)頭版頭題的那篇China’s bitter joke:My father is Li Gang[2](《中國苦味笑話:我爸是李剛》)的報道而唏噓。而2013年新春剛過,許多受眾又無不為新聞傳媒發(fā)布的關于著名歌唱家“李××”之子有關強奸犯罪的各種報道而驚愕。筆者注意到,關于此內容的報道,個別傳媒及新聞人甚至帶有某種“歡炒”的喜悅,全然忘了新聞傳媒應有的客觀、中立態(tài)度和身份,更有牽強附會的許多不當與不宜的隱私曝光,由此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值得商榷。
一、倡導公平,新聞語用不可失“理”
我們知道,“語用就是語言的實際應用。從功能的角度看,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所以語言實際存在于人們的言語交際應用之中[3]”??梢?,新聞報道和語言實際應用密不可分。然而,眾所周知,新聞語用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忌用語浮躁、泛泛失真;忌主觀臆斷、弄虛作假;忌人云亦云、炒作起哄;忌空話套話、言之無物。[4]156可見,作為貫穿、存在于新聞傳播整個過程的新聞語用不可亂來,務必保有一定的理性,力求嚴謹、準確、客觀。誠如美國著名新聞專家Bruce(布魯斯)和Douglas(唐拉斯)撰寫的專著所言,“不管傳媒老板是誰,新聞人務必不斷采集信息,發(fā)掘最重要的相關信息元素,并形成新聞報道即新聞故事,然后迅速有效地將其按相應的傳媒規(guī)范、要求傳播出去。此時,無論多少人接到信息而且無論信息在被傳播過程中已經發(fā)生怎樣戲劇性的變化,該信息的出處是新聞領域的新聞人,盡管最初的傳播通道可能是電話或電腦等,但新聞人中的他或她通過句子、段落反映著生活萬象和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故事梗概,但即使是在非常緊迫的截稿時間的情況下,嚴謹準確仍是報道的根本所在”[5]4。
綜觀新聞語用交際方式,我們可以主要總結為口頭方式、書面語言及電子圖像等,這些皆與內容相關聯(lián)。方式為交際內容服務,內容依賴方式活動。而新聞語用要素與范疇與新聞要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新聞要素體現(xiàn)與新聞價值標準相關,比如與時效性、接近性、影響性、顯著性和重要性、結果和影響性、情趣性等相關。新聞要素體現(xiàn)與新聞編輯對文字的把關不可分割,比如相關文字的特殊性、簡潔性、情緒性以及傳媒影響力等等”[5]10-23。但是在新聞傳播交際主體向交際客體受眾傳播時,注意強化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強化新聞語用規(guī)范則是遵循新聞報道原則和新聞傳播規(guī)律使然,是認真對待把握新聞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
然而,反觀有關著名歌唱家“李××”之子涉嫌強奸犯罪的個別中美傳媒報道,卻并非如此。比如,在報道導語中,有用“據說”“據傳說”“據網傳”等含糊用語的。我們知道,按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嚴謹準確的新聞報道,要有明確的記者采訪的新聞源告知,不可用傳聞方式發(fā)布所謂新聞。而關于此事,個別中美傳媒報道卻少有準確的新聞來源交代或傳媒記者親自采訪所得的新聞源告知,不能不說一定程度上有失“理”的水準。不僅如此,更有個別中美傳媒及記者的相關報道,在沒有得到任何確證司法判定結果的情況下發(fā)出判官之音,直接說“著名歌唱家李××犯罪之子……”或“李××的強奸犯兒子……”,情緒宣泄不僅直指“李××”本人及其兒子,甚至直指“李××”其他事情及其家人,其表現(xiàn)大失新聞傳媒及新聞人應有的理性姿態(tài)與定位。
伴隨當代傳媒資訊發(fā)展的國際化、迅捷化等多元發(fā)展,任何新聞事件、現(xiàn)象的信息掩蓋都近于掩耳盜鈴,所以對敏感新聞事件、現(xiàn)象的信息傳播,各新聞傳媒都尤其重視,以便更好地倡導公平,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傳輸率,滿足受眾信息、心理等多方需求。然而,無論對哪家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媒而言,丟棄新聞理性不該也絕非應當是上述種種情況下的衍生品。更何況,某種“歡炒”的背后,有時往往是某些傳媒和記者無端追求某種新聞效應的直接結果,與倡導公平已相去甚遠。
可見,新聞語用要以“理”服人、“理”之先行,就要力避如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不良:一忌嚴謹度缺失;二忌為某種目的而進行鼓噪、喧囂、“熱炒”;三忌情緒化導致有失客觀中立態(tài)度。當然,在資訊傳播全球化時代的當下,個別新聞傳媒報道關于新聞源交代含糊,已并非新鮮事兒。比如,美國新聞人關于新聞源頭的捕捉較為寬泛,其中包涵的10種出處是:“其他人;其他出版物;新聞公告或發(fā)布;社會服務指導部門;政府公報;你擁有的紙媒上的故事;廣告;電子復件;當?shù)匦侣務荒阕约旱哪繐艋蛴H歷?!盵6]新聞源頭寬泛,這當然與各方面因素有關,比如與當代新聞市場激烈競爭有關,與新聞報道要求的新聞價值要素有關,與個別傳媒無端追求新聞報道的影響力等有關;凡此種種,似乎都有一定的可以解說的原由,但是新聞源交代含糊卻是真正持有專業(yè)精神的傳媒及新聞人不應提倡或應禁行的。
不言而喻,以傳聞為新聞源可能導致新聞報道失“理”,有違真實性原則。而新聞一旦脫離客觀真實,一切都無從談起。更何況,新聞語用不當不宜,與中國法治社會建設不相匹配。由此可見,個別中國傳媒及新聞人法治理念的完善不可拖延,要馬上做起、立即做起。
二、伸張正義,新聞語用不可失“規(guī)”
不能否認,新聞語用顯現(xiàn)一定的傾向性和文化觀,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一定有代表性、有刺激性的新聞話語形成一定的效果。由此,傳媒新聞報道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對社會文化輿論一定的導向作用,表達著一定社會大眾的好惡心理。正如科恩早就指出的,“傳媒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法有效地決定人們的思考,但能非常成功地告訴讀者應該想什么”[7]。這說明議程設置作用產生的新聞導向效應不容忽視。所以,傳媒通過報道伸張正義,體現(xiàn)了新聞傳媒及新聞人一定的正當之責。
何況,當下“正能量”一詞頗熱,它充分顯示了社會上下正直善良的人們尋求正義的心態(tài),以及人們對堅持真理的期許和熱望。所以,新聞傳媒通過報道伸張正義,是弘揚正能量的具體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新聞傳媒及新聞人堅持正義的傾向性,無可非議。然而,新聞傳媒及新聞人伸張正義、堅持一定的傾向性不可失“規(guī)”而為。因為,關于新聞傾向性常常體現(xiàn)為客觀性與公正性的一體。在此,且不說美國新聞記者道德公約對此方面早有約束,僅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后,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就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其中第五條規(guī)定“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這個原則這樣表述:客觀公正,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新聞報道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做到客觀公正。采寫和發(fā)表新聞,不從個人和小團體私利出發(fā),不論關系親疏、個人好惡,不抱任何偏見。新聞工作者與其他組織、個人發(fā)生糾紛,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輿論工具發(fā)泄私憤,或作不公正的報道。尊重科學,尊重實踐,對于有爭議的學術問題以及有爭議的人和事,不主觀臆斷,不作偏袒報道。[8]所以,對中美傳媒及新聞人而言,在新聞報道中,任何捕風捉影的某種主觀臆斷或情緒化、妄語斷言等,都是與新聞傾向性初衷相違的,是與新聞職業(yè)道德準則相悖的。盡管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然而又有誰能說規(guī)范冷靜的關于新聞傾向性與客觀性、公正性的一體顯現(xiàn)不是真正大愛、大情的體現(xiàn)呢?也許,后者才更是新聞之“規(guī)”的本質所在。
不言而喻,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秉持客觀、公平的新聞報道,是中美傳媒及新聞人幾乎人人耳熟能詳?shù)?。然而,在實際新聞報道傳播中,卻常常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失“規(guī)”,不能不令人遺憾。筆者認為,關于“李××”之子涉嫌強奸犯罪的個別傳媒報道,尤其是有關花邊新聞,就有失“規(guī)”之嫌。誠如眾多人士表示的,此相關報道的中心眼應該重在探討孩子成長和教育問題。因為,避免更多像“李××”之子一樣的孩子觸犯法律,不重蹈覆轍,也許才更有意義,更有益于社會家庭的和諧安定。所以,傳媒新聞語用當中出現(xiàn)炒“星”“性”“腥”等不當?shù)恼Z用泛濫問題,并非只是新聞語用錯位、不協(xié)調、混沌等問題的表現(xiàn),也是個別傳媒及新聞人法治理念缺失的表現(xiàn)。關于這一點,尤其對中國傳媒及新聞人而言,在當代強化依法治國的歷史特殊發(fā)展階段,更值得反思。
綜觀當今中美社會個別傳媒報道,新聞語用的文化承載與傳播,已不能不被商業(yè)利益所驅動。因為不可爭議的事實是,個別傳媒新聞語用的文化觀顯現(xiàn),已被追求商業(yè)利益最大化所取代。所以,真正秉承新聞專業(yè)精神正直正義的新聞傳媒與新聞人,無論如何都要堅守把握新聞語用之“規(guī)”。何況,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當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均致力于“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由此,新聞傳媒及新聞人何不抱著正能量之胸懷,懷著一顆人文關懷之心,更多地報道反思如何強化家庭教育呢?因為犯罪預防及降低青少年重新犯罪率本身也是一個社會大工程,它需要社會的綜合治理。而這其中,良善的傳媒及新聞人尤其不能缺位。
常言道:“凡事應有度,過猶不及?!碧热粜侣剛髅郊坝浾咧粸槭袌黾ち腋偁幍男枰箞蟮勒Z用失“規(guī)”,則是背離了新聞報道維護客觀公平主張伸張正義的宗旨所在。由此可見,傳媒及新聞人法治理念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鞭笞罪惡,新聞語用不可失“律”
綜觀圍繞著名歌唱家“李××”之子涉嫌犯罪的中美某些傳媒報道不難發(fā)現(xiàn),有揭隱私的,也有“大嘴巴”傳謠的,更有謾罵、攻擊的,等等,新聞語用頗有情緒化占主導之勢??茖W地講,“新聞事實”與“客觀事實”不能畫等號,兩者屬于不同概念,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新聞事實”必定含有一定的主觀因子,而“客觀事實”則不然。任何將兩者等同的認知和行為都是可笑而無知的表現(xiàn)。[4]37
“新聞事實”與“客觀事實”不能等同,決定了新聞采寫是主客觀融而為一的工作,即具有主觀、客觀相結合的特性。所以,即便是相關鞭笞罪惡的新聞報道,新聞語用也要注意一定的自律與他律,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著新聞傳媒及記者的媒介素養(yǎng)和品位。更何況,關于法律案件的報道常常并不簡單,不僅需要傳媒及新聞人具有足夠的法律基本常識,也需要傳媒及新聞人具有一定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使報道新聞語用具有一定的適度性、合法性等。
眾所周知,按新聞媒介素養(yǎng)要求,新聞傳媒及新聞人必須客觀、公平、中立,反對以判官、法官等身份出現(xiàn),或者發(fā)表具有情緒化、傾向性等不適當?shù)挠^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傳媒及新聞人可以不鞭笞罪惡,不挖掘事實真相。也就是說,新聞傳媒及新聞人通過報道傳播鞭笞罪惡的過程中,不可不顧法規(guī)“禁區(qū)”任意而為。美國歷史上不乏因新聞報道失當而造成判案偏頗的事實,在此不必贅述。而對中國新聞報道而言,中國法律也早有明確要求,要力避“禁區(qū)”,以法律為準繩,不可失控與失度。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章司法保護部分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钡谖迨臈l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而在第五十五條中則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并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蓖瑫r,第五十九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guī)定執(zhí)行。”[9]
顯然,鑒于未成年人的身、心、智等發(fā)展特點,從保護他們的成長發(fā)展出發(fā),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報道有關法律是設有“禁區(qū)”的。然而,那些揭隱私者不僅不加任何處理地發(fā)布照片,不遺余力地披露家庭背景資料,更有“大嘴巴”傳謠、攻擊的,等等。這已不僅僅是缺乏媒介素養(yǎng)品位的表現(xiàn),更有違“律”之嫌。當然,一定程度上這也體現(xiàn)了在傳媒激烈競爭態(tài)勢下,利益驅動傳媒報道的某種結果??梢姡瑸椤俺础钡男枰鴮е绿撏Z用泛濫,不僅有悖新聞規(guī)律,不利于新聞傳播,也是失“律”而為,不利于犯罪的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回歸社會,是不負責任的無良、無仁的某種表現(xiàn)。
從法律專業(yè)角度而言,且不說“李××”之子的年齡等等,單單僅就案件偵查剛剛開始,一切尚未有結果和結案等定論之時,個別新聞傳媒和記者就大肆不當?shù)亍盁岢础辈⒏L,不能不說是有所失“律”與失“衡”的。其實,即使案件定案或結案,法律認定“李××”之子有罪并判罪,這種“熱炒”跟風和過于情緒化的新聞表達,對當事人及當事人家人也是不公平的。更何況,一切未明了之時,按《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隱私的明確規(guī)定,即使提及其真實身份及家庭背景的表述,也是不適宜的。
誠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傳媒或百姓嫉惡如仇,反感特權,愿意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以及呼吁民眾平等的心愿皆可理解。但是,“人人平等”難道不同樣適用于名人之后嗎?所以,傳媒及新聞人不可“越位”,也不可先入為主做定論有罪的判官,等等。因為,司法自有司法的程序,新聞傳媒及新聞人不可以筆代之。只有如此,新聞傳媒及新聞人才可能真正做到新聞語用的有法可依,做到新聞傳播自律與他律的“律”之有度。
毋庸置疑,當代社會受眾知情權等公民權益的覺醒,呼喚更多的新聞傳媒報道的自由空間,新聞人在諸多事宜上滿足受眾更多對新聞報道透明度的需要,倡導公平、伸張正義、鞭笞罪惡均無可非議,但是新聞傳媒及新聞人也要莫忘新聞之“理”、之“規(guī)”、之“律”,因為堅持新聞原則和新聞規(guī)律,把握適宜的中立身份立場,不被情感左右,不盲目使用新聞語用也是實現(xiàn)受眾知情權等公民權益覺醒的重中之重。一定意義上講,僅就中國而言,新聞傳媒及新聞人直面事件發(fā)生,擔當社會責任,并不僅僅針對一家一戶一人,而是整個社會。因為當下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也是強化法治社會建設階段。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曾強調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chuàng)依法治國新局面?!盵1]
總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關于“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的指示,對中國各行各業(yè)的工作都提出了努力發(fā)展的方向,它對中國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當然,它也應該是中國新聞傳媒及新聞人銘記在心并進而踐行的。所以,中國新聞傳媒及新聞人把握一定的新聞語用,要有所言有所不言,這也是新聞傳媒及新聞人保持中立、獨立的具體體現(xiàn),是體現(xiàn)傳媒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公平、公正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何況具體到該案而言,司法程序剛剛開始,案情尚未定案明了,新聞傳媒及新聞人最好本著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適當采取一定的規(guī)避策略,因為此分寸的把握以及導向,也許更有利于該案的司法公正,有利于推動中國法治社會的建設。從這一點而言,它與新聞傳媒及記者滿足受眾知情權等公民權益的覺醒,踐行輿論監(jiān)督權利的行使并不矛盾,也不存有任何悖論。何況,新聞語用的浮躁、泛泛、失真,以及主觀臆斷、人云亦云和炒作起哄等,皆不可取,而無良無品的新聞語用更是令真正的傳媒及新聞人所不齒。
綜上所述,中國傳媒及新聞人是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所以盡快不斷地加強傳媒及新聞人法治理念完善,必須落實到具體新聞報道工作中,不可忽視與放松。因為它對中國社會的和諧安定奔小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新華社北京2013-02-24電稿.
[2]China’s bitter joke:My father is Li Gang,Internation Herald Tribune,F(xiàn)irst p,2010-11-18.
[3]孫維張,劉富華.語言學概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247.
[4]薛中軍.新聞采寫研究[M].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
[5]Bruce D.Itule,Douglas A.Anderson: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 for Today’s Media.McGraw-Hill Education Press,2003.
[6]Brians.Brooks,George Kennedy,Daryl R Moen and Don Ranly,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Bedford and St.Martin’s.2001,p99.
[7]Cohen,Bemard: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13.
[8]出版常用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新編[G].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179.
[9]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46.
(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問學者)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