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京劇成功寫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當“藝術(shù)”被宣告為“遺產(chǎn)”,一則以喜?一則以悲?我們無從回答?;厮?840年左右,京劇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趨于成型,巧合的是,也正是在這個歷史節(jié)點,中國開始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內(nèi)憂外患中開始書寫一部不斷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壯歷史?!熬﹦ 边@臺小戲,其實僅僅是中國時代轉(zhuǎn)型這臺無情大戲中一段相對有情的“折子戲”而已。
在京劇走過的200多年里,這方舞臺的所有“唱、念、做、打”,開啟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shù)史,從“四大徽班進京”到“拜碼頭”走江湖,從“前后三鼎甲”的宮廷唱響到“四大須生”的紅遍南北,從“四大名旦”的傾國傾城到“四大坤伶”的登臺亮相……戲臺上下、戲里戲外,歷史烽煙的彌漫掩映下,既有代代伶人或一飛沖天或一蹶不振的春風(fēng)得意、血淚心酸,更有上自帝王權(quán)貴、下至升斗小民的萬千“戲迷”、“票友”一擲千金的傾力追捧或玩物喪志的瘋狂癡迷。
“乾坤一臺戲,請君更看戲中戲;俯仰皆身鑒,對影莫言身外身”,“角兒”輩出、流派紛呈的背后,歷史來路上的京劇給今天的我們呈現(xiàn)的其實是一個恍如時代萬花筒般熱鬧繽紛的世界。
即將于今年上半年與我們見面的央視八集紀錄片《京劇》,秉持一種基于歷史的冷峻和理性,這樣的情感基調(diào),或許將相對可信地陪伴我們的觀眾更加真切地看到時代帶給京劇的呵護或傷害、感知京劇作為我們“國粹”的高貴與不凡,從而讓更多的人找回久違的認同、甚至多少悟察一條關(guān)于“振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