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毛色純黑的小公驢,一路歡暢地晃在逼仄的鄉(xiāng)間小路上,驢背上的喜婆,口里含著煙袋,不時地深吸兩口旱煙。一段并不遙遠的距離,在這歪歪斜斜的蹄印串聯(lián)下,兩個本來陌生的青年男女卻要由此牽手相攜,廝守終生。
理想的愛情,是“攜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守望,是一諾相許相守以死的堅貞。從古風上邪的“我欲與君相知”,到詩經(jīng)中“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從卓文君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到李商隱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甚至連才女張愛玲也顫然寫道: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愛情的難得在于在正確的時間,邂逅了正確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還君明珠的哀婉,有緣無分的感嘆,“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的無奈。幕幕悲劇,聲聲泣血,在誤會、悔恨交織的情緒中悵惘于永遠不再的往昔。繁華落寞,花開無聲,卻又凋零在細碎的江南煙雨之中;青石板鋪就的長街上,過客匆匆只是那經(jīng)歷歲月打磨的容顏,再也未能等到前來迎娶的花轎。園中的桂樹,搖落下的花瓣,碎成一地的荒蕪。
千里有緣來相會,對面無緣手難牽。在禮法森嚴、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謂緣分便被禮法的長槍高高挑起,執(zhí)著于愛情的男男女女羈絆于俗世道德的規(guī)范,在愛和欲的煎熬中等待命運的安排。當然,其中也有敢于為自己的幸福去勇敢拼搏的人: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引得文君夜奔;梁祝生未能同房,便用死去捍衛(wèi)愛情的忠貞;焦仲卿和劉蘭芝用生命去詮釋著生死白頭的堅守。只是,他們的代價卻是生命。
在存天理、滅人性成為集體意識之后,男女之間的兩情相悅便成了淫亂的代名詞,為社會禮法不容。當社會以道德約束人性之時,人性便需要尋找一個可以釋放的渠道,去實現(xiàn)能量的釋放,而民間的媒婆便承擔了這種社會功能。在國人的文化理念中,與性相關的話題都是有所禁忌的,而媒婆的工作卻是與性相關,朱伯廬甚至在其家訓中直斥“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因此,媒婆的社會地位往往是較低的。盡管媒婆的社會地位不高,但誰也無法否認這個群體在社會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古代合法婚姻中的重要流程之一便是媒妁之言,只有經(jīng)過媒人的“東家跑、西家扯”,一樁婚姻方才算得上中規(guī)中矩。從《儀禮·士婚禮》中規(guī)定的成婚程序六禮來看,從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到請期,婚禮,沒有哪個環(huán)節(jié)能離開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無媒則亦不交;男方無媒不得妻,女方無媒老且不嫁”。《唐律疏議》中也有“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婚嫁要行媒成為婚姻的法定條件。
媒婆這個職業(yè)自古便有,從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吨袊橐鍪贰氛J為:“媒妁具有居間人之性質(zhì),在買賣婚時代當即有之;殆買賣婚演變而為聘娶婚,買妻賣女之居間人亦演變而為媒妁,遂以合姓為難,賴媒往來,以傳婚姻之言也矣,或即為‘使?!倍藉贫?,也以法律條約和道德規(guī)范的形式固定下來,俗話講“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在歷朝歷代,形形色色的媒婆穿插于鄉(xiāng)間阡陌深宅里弄,用一張巧嘴串聯(lián)起人間的姻緣。
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媒婆這個職業(yè)分為官媒和私媒。政府往往專門設立官媒,由他們掌管百姓的婚姻嫁娶。官媒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現(xiàn),當時的媒官被稱為“媒氏”,從國家領取一定的俸祿,執(zhí)行公務?!吨芏Y·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禁遷葬者嫁殤者。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其附刑者,歸之于土?!鄙鲜鑫淖终f明了媒氏的具體職責有:一、記錄新生嬰兒的出生年月和姓名;二、通令成年男子要按時結(jié)婚,不可逾期;三、每年二月農(nóng)忙之前,督促青年適齡男女及時結(jié)婚;四、監(jiān)督、執(zhí)行財力的數(shù)量;五、主管婚姻訴訟案,懲罰那些違法者。這是我國歷史上有關官媒制度最早也是最完備的記載。而真正鮮活地活躍在中國民間歷史舞臺上的媒人往往是形形色色的私媒,在流傳下來的戲劇形象中,我們可以依稀窺得當年縱橫鄉(xiāng)間走門串戶的媒婆風采:身著紅艷的花襖,腰上斜插著長長的煙袋,一顆大媒婆痣橫在嘴角上。而她的那張利嘴,卻又能極盡渲染之能事。民間俗諺如此諷刺媒婆:媒婆是個油嘴貓,東家舔油西家叨。甜言蜜語兩頭騙,溝里放牛兩邊撈。管你牡丹配漆樹,管你蜜梨配花椒。一心只為撈錢財,三寸舌頭任隨搖。只要錢財撈到手,管你婚姻歹與好。只要吃飽喝得足,管你牙齒咬舌刁。恩愛情人被拆散,油貓得利樂逍遙。媒婆是個油嘴貓,不遭雷劈遭火燒!
在古代,媒人除了這一稱謂外,還有不少別稱,如紅娘、伐柯、保山、冰人、約、月老種種。唐代元稹作《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經(jīng)崔鶯鶯的侍女紅娘從中撮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此后,“紅娘”便成了媒人的別稱?!对娊?jīng)·幽風》中有《伐柯》篇,詩中唱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來,人們稱媒人也叫“伐柯”。保山的意思是指像山一樣穩(wěn)固可靠的保證人。換而言之,用保山喻媒人,是言其可靠性能確保男女終身合美無隙。另外,還有把媒人叫做冰人的。此語出自《晉書·索紞傳》:“孝廉令狐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日:‘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上與冰下人語,為也。君當為人做也。君在冰陽語陰,媒介事媒,冰泮而婚成?!?/p>
媒婆說媒,講究門當戶對八字相合。盡管這種以媒人為婚姻橋梁的愛情模式在后世廣為詬病,但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卻經(jīng)久不衰,作為一種制度流傳下來,足見其生命力之強健,從某種角度上也說明了這種婚姻制度存在著其合理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雙重把關,讓偏于感性的愛情更貼近理性。在中國古代社會,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而婚姻卻牽涉到兩個家庭,在宗法制的文化形態(tài)中,婚姻關系的第一要義并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幸福,而是兩個家族之間利益平衡。小到士族間的嫁娶,大到邦國間的和親,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約定下的婚約是具有法律條文性質(zhì)的契約。而中國古代那種牽手一生、不離不棄的愛情模式也多是得益于這種媒妁的介入模式。
隨著時間的演進,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婆已經(jīng)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充當媒妁社會功能的機構和個人卻以更多的花樣、更多的方式涌現(xiàn)出來。當前社會上的各種婚介中心,收視率極高的電視相親類節(jié)目,乃至各種相親網(wǎng)站、相親會,都可以看做是媒婆在當今社會的一個演變。只是,當下的這種相親節(jié)目更多地被賦予了娛樂化、商業(yè)化的意味。
春風一杯酒,邀月花為媒。攜上月老手中的紅線,穿插游走于美好的姻緣間,快樂的媒婆們將兩個小泥人捏碎,再造一個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軀殼。紅線纏繞,靈魂牽手,白首相知,一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