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爾,葉爾克江,高彥兵,劉海紅
(1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蘭州 73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市氣象局,昌吉 831103;3新疆信息工程學校,烏魯木齊 830013)
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變化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1]。氣候變暖和氣候變化將對各地的農業(yè)結構布局、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近年來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yè)影響的研究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4]。新疆地處影響我國西風帶天氣的上游地區(qū),而天山山脈又是影響新疆乃至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天氣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天然屏障,天山山區(qū)的氣候變化不僅對新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因此,研究分析天山山區(qū)的氣候變化,對保護和改善新疆和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5-7]。
近年來,一些學者[8-13]對天山山區(qū)近幾十年氣候變化的趨勢和特征進行了研究,但研究區(qū)域基本均限于北天山山區(qū),而對于天山山脈重要組成部分的南天山山區(qū)卻很少涉及;研究的氣候要素也主要限于溫度、降水等單一氣候因子,而對于對天山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重要影響的能量供給因子(平均溫度、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氣溫日較差、日照時數(shù)、云量)、空氣動力因子(風速)和濕度因子(飽和水汽壓、降水量、相對濕度)等氣候因子的變化趨勢和變化特征的研究至今還未見報道。
本研究利用氣候資料序列完整且對整個天山山區(qū)具有較好代表性的10個氣象臺站1960-2009年的逐月歷史氣候資料,研究分析了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氣溫、日照時數(shù)、相對濕度、風速、降水量、水汽壓和云量等主要氣候要素近50年來的變化趨勢和變化特征,旨在為采取趨利避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措施提供參考依據(jù)。
為了詳細的研究天山山區(qū)各氣候要素變化的共同特點和相互間的差異,對新疆天山山區(qū)進行了分區(qū)處理。
本研究中的資料選用新疆天山山區(qū)有代表性的10個站(以昭蘇和新源兩站代表天山西段;由大西溝、小渠子、巴音布魯克、巴侖臺、天池等五站代表天山中段;由巴里坤代表天山東段;由吐爾尕特和阿合奇代表南天山)的1-12月測站各月歷年氣候要素,其資料長度為1960-2009年共50年。本文采用的實時資料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氣象局信息中心提供。
所選站點的地理坐標和主要氣候要素多年平均值見表1。
表1 天山山區(qū)各典型氣象站地理坐標及其各氣候要素多年平均值Tab.1 Geographic coordinates and average values climate elements in Tianshan Mountains
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求其線性趨勢變化率。式中:為年序,為線性方程的斜率,是氣候要素的線性變化趨勢和速率,其單位為℃/10a、mm/10a或h/10a等 (各氣候要素單位/10a),>0表示氣候要素隨時間變化成增加趨勢,<0表示其變化呈下降趨勢;10a稱為每10年氣候要素隨時間變化的傾向率,為常數(shù),可通過最小二乘法求取[14-16]。
對1961-2009年10個站點的年平均氣溫、年最高氣溫和年最低氣溫及氣溫日較差序列進行線性趨勢分析,并對結果進行顯著性水平檢驗(表2),制作出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及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之間的溫差(日較差)逐年變化趨勢圖(圖1)。
表2 天山山區(qū)氣溫變化趨勢Tab.2 Change trends of air temperature in Tianshan Mountains
圖1 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氣溫及日較差逐年變化趨勢圖Fig.1 Changes of the average,maximum,minimum,temperatures and the mean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以上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1、圖1)表明:天山山區(qū)最高、最低、平均溫度在波動中升高的,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大體是天山東段增溫幅度較大,天山中段增溫幅度較小。天山山區(qū)最高、最低、平均氣溫上升趨勢絕大多數(shù)站點都達到了0.001的顯著性水平,而且最高、平均、最低氣溫是非對稱性的上升趨勢,最高氣溫的增溫速率比平均氣溫及最低氣溫緩慢,最高氣溫氣候趨勢系數(shù)除了天山中段達到0.001的顯著性水平外其他站點都達到了0.01的顯著性水平,其中最低氣溫的上升速率是最快,這說明:天山山區(qū)的溫度隨著年份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最高氣溫和平均氣溫的年變化趨勢與最低氣溫基本相似,氣候趨勢系數(shù)也均達到了顯著程度,但在程度上沒有最低氣溫顯著。受最低氣溫上升趨勢普遍大于最高最高氣溫影響,最高最低氣溫之間的溫差在縮小,所以日較差呈顯著的降低趨勢,相關系數(shù)都達到了0.001的顯著性水平,其中天山東段在程度上比其他地段顯著。這說明天山山區(qū)氣溫日較差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晝夜溫差在縮小,夜溫有升高趨勢,這些現(xiàn)象在天山東段比較明顯,天山中段不明顯。
由天山山區(qū)日照時數(shù)逐年變化趨勢圖(圖2)可見:天山山區(qū)日照時數(shù)呈減少趨勢,遞減趨勢(除天山西段外)均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
從各站來看,天山山區(qū)各站日照時數(shù)只有2個站出現(xiàn)增加的趨勢,分別是天山西段的新源站和天山中段的天池站,各站增加的傾向率分別為2.4169和0.5284 h/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353和0.08,其他各站日照時數(shù)均呈逐年減少趨勢,減少傾向率最大的是天山中段的巴侖臺,其次為天山中段的小渠子站,傾向率分別為-14.763和-12.626 h/10a;減少傾向率最小的是南天山的吐爾尕特(托云),其次為天山中段的大西溝站,傾向率分別為-0.5841 和-2.3845 h/10a(表 3)。
表3 天山山區(qū)各氣候要素逐年變化趨勢系數(shù)和線性變化速率Table 3 Trend coefficient of climate elements and linear rate in Tianshan Mountains
圖2 日照時數(shù)逐年變化趨勢圖Fig.2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sunshine time year by year
由表3、圖3可知:在過去的50年中,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年平均云量略有減少,減少速率為-0.0022,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1470;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東段略有增加,其他3個區(qū)域略有減少,各區(qū)域氣候趨勢系數(shù)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從各站來看,昭蘇、小渠子、巴音布魯克及巴里坤4個站的年平均云量略有增加的趨勢,其他6個站略有減少趨勢,其中,大西溝、小渠子和巴侖臺等3個站趨勢系數(shù)通過了0.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新源通過了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巴音布魯克和天池站通過了0.02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其他4個站的趨勢系數(shù)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3 云量逐年變化趨勢圖Fig.3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cloud cover year by year
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50年以來10 m年平均風速逐步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0.0071(m/s)/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6255,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中段略有增加趨勢,其他3個區(qū)明顯減少趨勢,減少趨勢均通過了0.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表3、圖4)。
從各站來看,只有天山中段的巴音布魯克年平均風速略有增加的趨勢,增加速率為0.0087(m/s)/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405,通過了P=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其他9個站均有減少趨勢,其中,昭蘇、巴里坤和阿合奇等個站趨勢系數(shù)通過了0.001顯著性檢驗;新源、巴音布魯克和巴侖臺3個站通過了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其他4個站的趨勢系數(shù)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4 平均風速逐年變化圖Fig.4 Variation of the wind speed year by year
在過去的50年中,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年平均相對濕度略有增加,增加速率為0.0249%/10a,增加趨勢不明顯;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中段和南天山略有增加,增加的趨勢分別通過了0.001和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天山西段和天山東段有減少趨勢,其中,天山東段減少幅度較大并通過了0.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天山西減少趨勢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 3、圖 5)。
從各站來看,昭蘇、大西溝、小渠子、天池、吐爾尕特和阿合奇6個站年平均相對濕度有增加的趨勢,其他4個站有減少趨勢;其中,大西溝、小渠子、巴里坤和阿合奇4個站變化趨勢比較顯著,均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巴侖臺、天池和吐爾尕特3個站趨勢系數(shù)通過了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昭蘇、新源和巴音布魯克3個站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5 相對濕度逐年變化趨勢圖Fig.5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year by year
由表3和圖6可知:天山山區(qū)4個子區(qū)域的水汽壓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南天山增加趨勢較為明顯、其次為天山中段,然后是天山西段,增加傾向率分別為0.0148、0.0109和0.0111 hPa/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分別為0.7193、0.6829和0.4693,增加趨勢均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天山東段增加趨勢十分微弱,增加傾向率為0.0026 hPa/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1473,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6 水汽壓逐年變化趨勢圖Fig.6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vapor pressure year by year
由表3、圖7可知:天山山區(qū)4個子區(qū)域的氣壓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均呈略下降趨勢;其中,天山中段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其次為天山東段,下降傾向率分別為-0.3553和-0.0642 hPa/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分別為0.5635和0.5496,下降趨勢均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南天山下降趨勢十分微弱,下降傾向率為-0.0008 hPa/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0283,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7 氣壓逐年變化趨勢圖Fig.7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year by year
在過去的50年中,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增加速率為1.423 mm/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4,增加的趨勢通過了0.01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山區(qū)4個子區(qū)域的年降水量逐年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圖8),均略有增加,其中,天山東段和南天山增加的趨勢較為明顯并通過了0.02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天山西段和天山中段增加趨勢不顯著,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3)。
從各站來看,10個代表站年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趨勢,其中,大西溝站增加趨勢最明顯,增加傾向率為2.3215 mm/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465,并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巴里坤和阿合奇2個站增加趨勢也較明顯,并通過了0.02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巴侖臺增加的趨勢通過了0.05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剩下6個站的增加趨勢不明顯,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8 降水量逐年變化趨勢圖Fig.8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precipitation year by year
1960-2009 年,天山山區(qū)能量供給因子中的平均溫度、最高最低溫度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而日照時數(shù)、溫度日較差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云量的變化趨勢不明顯;空氣動力因子風速的下降趨勢顯著;濕度因子中空氣相對濕度略有下降趨勢,而水汽壓、降水量略有上升趨勢。通過天山山區(qū)氣象站的歷年氣候資料統(tǒng)計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天山山區(qū)最高、最低、平均氣溫均呈明顯逐步上升趨勢,而且最低氣溫升高幅度較最高氣溫和平均氣溫升高幅度大。這說明氣溫日較差呈下降趨勢,晝夜溫差在縮小,夜溫有升高趨勢,這些現(xiàn)象在天山東段比較明顯,天山中段不太明顯。
2)天山山區(qū)日照時數(shù)呈減少趨勢,遞減趨勢除天山西段外均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年平均云量略有減少,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東段略有增加,其他3個區(qū)域略有減少,各區(qū)域氣候趨勢系數(shù)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3)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50年以來年平均風速逐步下降趨勢,并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中段略有增加趨勢,其他3個區(qū)明顯減少趨勢,減少趨勢都通過了0.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
4)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年平均相對濕度略有增加,增加的趨勢不明顯;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中段和南天山略有增加,增加的趨勢分別通過了0.001和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天山西段和天山東段有減少趨勢,其中,天山東段減少幅度較大,并通過了0.001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天山西減少趨勢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5)天山山區(qū)4個子區(qū)域的水汽壓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南天山增加趨勢較為明顯,其次為天山中段,然后是天山西段,天山東段增加趨勢十分微弱。天山山區(qū)4個子區(qū)域的氣壓變化趨勢也基本相同,均呈略下降趨勢;其中,天山中段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其次為天山東段,這2個區(qū)域下降趨勢均通過了P=0.001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南天山下降趨勢不明顯,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6)從整個天山山區(qū)來看,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增加速率為1.423 mm/10a,氣候趨勢系數(shù)為0.4,增加的趨勢通過了0.01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從各區(qū)域來看,天山山區(qū)4個子區(qū)域的年降水量逐年變化趨勢均略有增加,其中,天山東段和南天山增加的趨勢較為明顯并通過了0.02水平的相關顯著性檢驗;天山西段和天山中段增加趨勢不顯著并沒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可以看出,天山山區(qū)近50年氣溫明顯上升,氣溫日較差和日照時數(shù)顯著減小,氣壓和風速下降,降水量、相對濕度和水汽壓增加。受此影響,近50a天山山區(qū)氣候總體趨于干向濕發(fā)展的趨勢,氣候朝暖濕方向變化,尤其是天山東段。
[1]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普宗朝,張山清,賓建華.氣候變暖對新疆烏昌地區(qū)棉花產量的影響-以瑪納斯、呼圖壁縣為例[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6(10):28-35.
[3]楊曉光,劉志娟,陳阜.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可能影響Ⅰ.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北界和糧食產量可能影響的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0,43(2):329-336.
[4]李祎君,王春乙.氣候變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2):123-129.
[5]普宗朝,張山清,李景林,等.近36年新疆天山山區(qū)氣候暖濕變化及其特征分析 [J].干旱區(qū)地理,2008,31(3):409-415.
[6]葉爾克江,阿帕爾,尹建新,等.新疆近50年自然降水量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6):737-741.
[7]普宗朝,張山清.氣候變化對新疆天山山區(qū)自然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09,26(2):11-18.
[8]袁玉江,魏文壽,穆桂金.天山山區(qū)近40年秋季氣候變化特征與南、北疆比較[J].地理科學,2004,24(6):674-679.
[9]袁玉江,謝國輝,魏文壽,等.天山山區(qū)與南、北疆溫度變化對比分析[J].氣象科學,2005,33(2):152-155.
[10]袁玉江,魏文壽,何清.天山山區(qū)近40年冬季溫度變化特征[J].氣象,2005,31(5):156-160.
[11]吳純淵,袁玉江.天山山區(qū)近40年冬季降水變化特征與南、北疆的比較[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5,19(2):87-90.
[12]袁晴雪,魏文壽.中國天山山區(qū)近40年的年氣候變化[J].干旱區(qū)地理,2006,23(1):115-118.
[13]李景林,鄭玉萍,劉增強.烏魯木齊市低空溫度層結與采暖期大氣污染的關系[J].干旱區(qū)地理,2007,30(4):519-525.
[14]格日樂,鄒學勇,吳曉旭,等.近45年內蒙古烏審旗氣候變化對沙塵天氣的影響[J].干旱區(qū)研究,2009,26(5):613-620.
[15]普宗朝,張山清,王勝蘭,等.近36年天山山區(qū)潛在蒸散量變化特征及其與南、北疆的比較 [J].干旱區(qū)研究,2009,26(3):424-431.
[16]楊勇,普宗朝,張山清,等.近48年新疆博州地區(qū)氣候變化趨勢的分析 [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4):446-452.
[17]Alexander Aue,Lajos Horvath,Josef Steinebach.Rescaled range analysis in the presence of stochastic trend[J].Statistics&Probability Letters,2007,77:1165-1175.
[18]L ivada I,A ssim akopou los V D.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of drought in G reece us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 limatology,2007,89(3-4):143-153.
[19]葉爾克江,阿帕爾,華宛江.昌吉市夏季氣候要素及旱澇變化特征分析 [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6):69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