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盤·海依達爾 張存平
(新疆伊犁州奎屯醫(yī)院麻醉科 833200)
食管癌術后呼吸道并發(fā)癥一直是威脅患者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幾年來,隨著治療術式的改變,吻合口瘺發(fā)生率略有降低的情況下,食管癌開胸術后呼吸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已超過吻合口瘺[1]。本文研究中,選取2010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氣管插管導致肺部并發(fā)癥情況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中80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均經臨床病理檢查證實為食管癌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7.5±7.5)歲。80例患28例有吸煙史,戒煙1周以上進行手術治療。病理類型:鱗癌26例、腺鱗癌23例、腺癌31例;腫瘤位置:中上段癌37例、下段癌43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無嚴重肺部疾病或感染。
1.2 方法 手術治療,中上段癌經上腹正中切口和右胸后外側切口行Ivor Lewis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頸部或胸頂器械吻合術(右開胸);下段癌經左開胸或胸腹聯合切口手術(左開胸)。36例行單腔氣管插管;44例行雙腔氣管插管。1.3觀察指標手術時間、術后7天內肺部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等,以胸片、痰培養(yǎng)結果陽性等為標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0例患者中,36例行單腔氣管插管,7例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占比例19.4%;44例行雙腔氣管插管,23例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占比例52.7%。單腔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率明顯低于雙腔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3.1 食管癌術后出現肺部并發(fā)癥主要有:肺不張、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等。其主要原因是:食管癌及賁門癌患者多為40歲以上病人,男性病人大多長年吸煙,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或不同程度的肺氣腫。食管癌根治手術中由于手術操作的需要,對肺要作較長時間的擠壓和牽拉[2]。手術后因胃放入胸腔,壓迫肺,又因切口疼痛,病人不敢作有力的咳嗽排痰,因而可造成痰液在氣管內潴留。加上麻醉過程中麻醉藥物刺繳及氣管插管對氣管粘膜的損傷,就容易肺部并發(fā)癥。
3.2 雙腔氣管插管對肺部手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能使雙肺完全隔離,保證了健肺的通暢,為手術提供了操作空間。單腔氣管插管操作簡便,時間短,氣管導管無需插入支氣管,對支氣管黏膜損傷小,術中氣道壓力平穩(wěn),較容易保持術中血氧飽和度(SpO2)和動脈血氧分壓(SpO2)的平穩(wěn),而且肺內保持適當的氣體壓力,也可以有效地減輕拉鉤對肺組織的挫傷。雙腔氣管插管操作復雜,技術要求高,插管時間相對較長,氣管導管需插入一側支氣管,更容易損傷支氣管黏摸,隨著患者體位的變化常需多次調整位置,術中由于缺少肺內氣道壓力的對抗,拉鉤的牽拉和擠壓更易造成肺挫傷的形成,吸痰管或纖維支氣管鏡的反復刺激極易誘發(fā)外源性的肺部感染。在雙腔氣管插管單肺通氣的過程中對呼吸系統(tǒng)生理狀態(tài)的影響更大,為了維持正常的呼吸循環(huán)水平,就必須適當調整呼吸參數如提高吸氧濃度、增加潮氣量及呼吸頻率等,會造成氣道壓力增加,肺泡過度膨脹可引起肺損傷。在單腔氣管插管則可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本文研究中,80例患者中,36例行單腔氣管插管,7例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占比例19.4%;44例行雙腔氣管插管,23例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占比例52.7%;單腔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率明顯低于雙腔組(P<0.05)。
綜上所述,對于食管癌患者,術后應做好氣管插管并發(fā)癥的預防,采用單腔氣管插管肺部并發(fā)癥的可能性更低。
[1]趙國強,李小兵,袁風林,等.雙腔管氣管插管單肺通氣麻醉在高齡食管癌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6):887.
[2]高嵐,于得水,張京范,等.胸科手術中單肺通氣期間不同通氣方式的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0,20(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