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芳
(上海市奉賢區(qū)奉城鎮(zhèn)奉城醫(yī)院消化內科 201411)
關于氣墊床與普通床墊相比具有更佳預防壓瘡的優(yōu)勢[1-3]等文獻研究日益增多。但在氣墊床應用中我們碰到了一些現實問題(1)影響了患者臥床的舒適度。(2)容易被汗?jié)n、大小便等污染,影響使用壽命,出現疾病傳播隱患。(3)護理人員鋪床效果不理想。這些問題的相關解決方法,目前研究涉及的內容還不是很多。本文通過使用不同的氣墊床鋪設方法,經過一年的觀察比較,實驗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患者使用氣墊床的情況,選取同型氣墊80床。排除標準:未通過質量檢查,已損壞無法使用的氣墊床。
1.2 方法將使用氣墊床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實驗組采用在氣墊床上鋪一層薄棉絮墊被,再鋪床單的方法;對照組采用將氣墊床直接鋪于床單下的方法。在氣墊床使用時,將氣泵放于穩(wěn)固位置,氣泵和氣墊之間的連接緊密,保持通暢無打折。接通電源,打開開關,調節(jié)好氣泵充氣量,軟硬適宜。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記錄1年中2組患者臥床舒適度情況通過調查患者臥于氣墊床上的主觀感受,運用“舒適”、“一般”、“不舒適”三種評定指標來記錄?;颊咦杂X睡于氣墊床上比平常普通床墊舒服,就評為“舒適”;兩者無差別,評為“一般”;比普通床墊不舒服,評為“不舒適”。
1.3.2 觀察記錄1年中2組氣墊床鋪設時護理人員主觀感受及鋪床效果 主觀感受運用“易鋪”、“一般”、“不易鋪”三種評定指標來記錄。護理人員自覺鋪放有氣墊床的床比鋪普通床方便,就評為“易鋪”;兩者無差別,評為“一般”;比鋪普通床鋪困難,評為“不易鋪”。實際效果評定指標是通過觀察鋪床后床鋪外觀來記錄“緊實”或“松散”。
1.3.3 觀察記錄1年中2組患者皮膚情況及氣墊床受污染率、報損率情況對護理人員進行氣墊床鋪設培訓,對觀察人員進行觀察記錄表格填寫的培訓。做到觀察記錄的標準和規(guī)格統(tǒng)一。
1.4數據處理 資料用SPSS13.0軟件處理,進行t檢驗及單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氣墊床使用者臥床舒適度、護理人員鋪床感受及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氣墊床使用者臥床舒適度、護理人員鋪床感受及效果比較[n(%)]
2.2兩組氣墊床使用者皮膚情況及氣墊床受污染率、報損率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氣墊床使用者皮膚情況及受污染率、報損率情況比較[n(%)]
氣墊床在臨床的使用率很高,尤其是對于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氣墊床作為預防壓瘡的一種重要工具,已被廣泛應用。目前我院采用氣墊床的面料是PVC材料,患者臥于只鋪一層床單的氣墊床上,感覺凹凸不平,易滑動,冬天使用增加了寒冷感,夏天會產生粘滯感,導致患者臥床不舒適,不得已才勉強使用。而且對于護理人員鋪床也造成了影響。鋪床過程中常會出現易滑,包裹后容易松散等現象,致使鋪床效果不理想。而本研究實驗組患者因在氣墊床上多鋪了一層薄棉絮,臥床舒適度得到明顯改善,容易被使用者接受。而且使護理人員的鋪床效果也得到了提高,節(jié)約了人力。
許多長期臥床的患者存在著大小便失禁、床上進食、沐浴,出汗等現象,氣墊床上只鋪一層布床單就容易被汗?jié)n、大小便等污染,影響其使用壽命,甚至有出現疾病傳播隱患。本研究通過采用實驗組的鋪設方法,薄棉絮輕便,鋪在氣墊床上對氣墊床本身的透氣性影響不大,但可以避免各種原因對氣墊床的直接污染,起到保護氣墊床,延長使用壽命,節(jié)約資源,避免疾病傳播的作用。再者因薄棉絮的間隔作用及柔軟、吸附等作用,致使患者發(fā)生壓瘡的幾率較對照組略有減少,發(fā)生接觸性皮炎的幾率明顯減少,這與吳嘉報道的關于氣墊床上鋪設棉被可以減少接觸性皮炎的發(fā)生[4],研究結果相符合。
氣墊床的使用將越來越普遍,合理、正確、科學的使用氣墊床,使其充分發(fā)揮預防壓瘡等皮膚問題的功效,將是許多長期臥床患者的福音。本研究主在為臨床對氣墊床的使用提供基礎依據,改進臨床使用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增強氣墊床使用者的舒適度,減少氣墊床受污染率及報損率,使氣墊床能更好地為臨床護理服務。
[1] Cullumn,Deeksj,Sheldon TA,et al.Beds mattresse and cushions for pressure sor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Nurs Times,2001,97(19):41.
[2] 申一江,龔麗燕.氣墊床防治壓瘡效果觀察[J].江西醫(yī)藥,2007,42(4):388.
[3] 侯雪琴,陸劍平.氣墊床使用法操作規(guī)程的改進[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9):860.
[4] 吳嘉.關于氣墊床兩種使用方法對預防皮膚并發(fā)癥作用觀察[J].現代護理,2007,1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