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鄭旭
曾存在近半個世紀的中國民辦教師,如今早已走進歷史。這個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特殊群體,無疑對中國農村基礎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有教育部官員曾說,沒有民辦教師,中國的文盲要多好幾億。
可是,如何從時間上定義這個群體,似乎沒有統(tǒng)一答案。
1978年后,全國開始把控民辦教師入口關,各地隨后制定文件,明確了各自吸收民辦教師的截止時間。但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并不同步。關門最早的省份是浙江,為1978年12月,其次是福建省,在1979年2月,其他省多在1980年左右,最晚的則到1986年。
陜西省民辦教師關門時間為1981年7月底。
然而,這個日期對延安800多名民辦教師而言,卻成了心里始終繞不過去的一道坎。這800多人,大多是1981年7月底以后開始任教的,且持有延安地區(qū)(現延安市)頒發(fā)的民辦教師任用證,他們中的多數在三尺講臺上站了20多年。
“延安把我們耽誤了!”高竹梅的聲調不高,但底氣十足,她是這800多人中的一員。這個來自延安市子長縣、擁有城鎮(zhèn)戶口的中年女教師清楚地記得,剛參加工作時,身為縣中學校長的父親告訴她,先安心做民辦教師,總有一天會等來轉正機會。可是,20多年過去了,機會漸行漸遠,等來的卻是“被清退”的消息。
高竹梅曾無數次地假設過:如果延安有關部門在她任教之初便明確告訴她自己只是代課教師,不會有轉為公辦教師的機會,或者在1997年教育部剛下發(fā)“97年32號”文件時,就能把文件精神傳達給他們,“至少我還有時間去抉擇,要不要繼續(xù)留在這個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的崗位上?”
然而,自從希望的羽翼被“民辦教師”與“代課教師”編織而成的絲網捆住之后,再有力的奮爭也無濟于事了。
逝去的,注定要被歷史打上沉甸甸的“鉛封”。
1981這扇門
到底是不是民辦教師?這個問題,800多個“高竹梅”曾在各自的縣里尋找答案,在市里尋找答案。他們甚至到國家教育部、國家信訪局去尋找,得到的回復都是:“你們是不是民辦教師,這個還要回到你們延安市去問?!?/p>
而延安市教育局給他們的答復是:“根據政策,你們現在已經不是民辦教師,而是代課教師?!敝赃@樣說,依據是陜西省教育廳2003年下發(fā)的文件,“我省已于2000年底以前,按照‘關、招、轉、辭、退’的五字方針,全部解決了1981年7月底前任教并持有省證的民辦教師問題。”顯然,目前已經沒有民辦教師這種說法了。
“之前的民辦教師也說的是1981年7月底前任教并持有省證的民辦教師?!标兾魇〗逃龔d師資師辦處處長羅侃淳參與了當時全省民辦教師清退的整個過程,他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對持有延安市教育局頒發(fā)的民辦教師資格證的,按照陜西省政策,不屬于民辦教師行列。
“為何這個門檻要定在1981年?據我們了解,有的省份定在1985年?!备咧衩氛J為,如果陜西省的政策可以放寬到1985年,這樣就能把他們這些拿市證的人囊括在轉正行列。
根據羅侃淳的說法,其他省份的情況大同小異,只是“關門”時間不同。至于為何定在1981年,似乎誰也說不清楚。但按照省教育廳的說法,總是要設個截止的時間點。
“既然不承認我們是民辦教師,延安市教育局為何會在1992年給我們頒發(fā)市證?”在一封題目為“延安市持市證民辦教師的請求”中,教師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們認為,根據規(guī)定,持有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發(fā)放的民辦教師任用證并在教育部門備案的就應承認。
關于這個問題,2006年延安教育局一位副局長就已經向媒體透露,“當年正是為了控制民辦教師人數不斷膨脹、形形色色的人都充斥到教師隊伍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延安市教育局才給廣大教師頒發(fā)了市證。發(fā)證時,我們也沒有對任何一位老師承諾過類似‘拿市證就有機會轉正’之類的話。”
雖然沒有承諾,但也沒有人告訴他們,轉正的路已經被堵死。這些教師一直認為轉正是有希望的。
1998年教師節(jié),子長縣教育局開展工作表彰大會,高竹梅也是受表彰的一位。她清楚地記得,一位地區(qū)教育局領導在會議開始后上臺講話鼓勵他們:“你們好好干,將來都會慢慢轉成公辦教師的!”當時,高竹梅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現在看來,不過是一句大大的空話。
“9分”竟然可以轉正
在延安市,讓這800多名教師耿耿于懷的還有一件事。
2000年10月28日,延安市舉行了一次小學教師招聘考試,通過的可以成為公辦教師。多名教師回憶,這次考試像他們這樣持有市級民辦教師任用證的人群是可以報考的,但必須具備大專學歷。
“當時很多人都花錢買假證,目的就是為了參加考試?!睕]有大專學歷的高竹梅回憶,自己曾與幾名老師連夜乘火車趕往西安,按照朋友提供的聯系方式,在陜西省師范大學門口跟辦假證的人取得聯系,花了500元辦了個假的大專學歷證書。這樣一折騰,路費加上辦證費將近一年的工資就沒了。當時,高竹梅的工資一個月僅有80元。
據說,參加此次考試的有1千多人,而經市教育局進行資格審查后,僅有331人符合報考資格。而最后公布的結果卻是這331人全部考試合格,并被正式轉為公辦教師。多名受限于大專學歷而未能報考的老師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這批轉正的人中,有的考試分數只有9分。
“如果我們有考試資格,肯定比他們考得好?!卑踩h的民辦教師李濤和高竹梅都不理解,憑借“9分”的考試成績最后竟然可以轉正。
陜西省教育廳負責人認為,這次考試屬于“好心辦壞事”。依據政策,2000年“民轉公”的大門已經關閉,陜西省為了能夠解決更多的優(yōu)秀民辦教師轉正問題,又給地方一些公辦名額。但是,僧多粥少,只好將門檻提高到有大專學歷。
考試之后的幾個月內,高竹梅等一些教師陸續(xù)拿到了真正的大專學歷,但他們卻再沒等到報考的機會。
“小學教師用人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只要取得中師學歷就可以任小學教師,正是因為看到這一規(guī)定,我也就沒有再繼續(xù)攻讀大專?!崩顫J為,這個考試報考標準違反了《教師法》規(guī)定的“取得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師范畢業(yè)及其以上學歷”的規(guī)定。
事實上,當時低廉的工資也讓很多教師根本上不起大專。李濤給《民生周刊》記者算了一筆賬,上大專除了要花費3年時間,學費和資料費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節(jié)省每年也得花銷6000元左右。“這其中還不包括為上學來回奔波的路費、住宿費和伙食費等?!?/p>
據這些教師計算,教齡在20年以上的代課教師,直到2000年左右年收入也不超過3萬元。
因不具備大專學歷而導致無法參加最后一次轉正考試,自然成了這群人心中永遠的痛?!叭绻肋@是個必要條件,就是砸鍋賣鐵也會在考試之前讀個大專出來。”高竹梅感到非常遺憾。
代養(yǎng)費的平衡術
轉正成公辦教師的夢想越來越渺茫,適當提高待遇如今成為這個群體的訴求。
2006年11月,延安市政府出臺意見規(guī)定:對持有原延安地區(qū)民辦教師任用證或連續(xù)教齡在20年以上的代教人員,目前已無崗可上或本人不愿繼續(xù)執(zhí)教者,執(zhí)行退養(yǎng)政策,每月發(fā)放200元生活補助。
延安市教育局副局長楊宏錄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延安市200元的退養(yǎng)費在陜西省范圍內已經是最高標準,其他市縣有的僅為60元。”
2006年,延安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志富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透露,“教育局第一次向市政府提出200元的退養(yǎng)標準時,當即遭到反對,理由是你們只考慮到教師要拿補助,其他農林牧副漁等部門的‘八大員’(售貨員、服務員、理發(fā)員、駕駛員、郵遞員、保育員、炊事員、售票員)問題怎么解決?政府一下子怎么能拿出那么多錢?”
楊宏錄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這個費用是由市財政統(tǒng)一發(fā)放,200元的標準最終也是由市教育局和市財政局等多部門共同協(xié)商的結果。
“如果市財政給不了那么多,能否放權給各縣,讓縣政府或教育局再多給我們一點補助。”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訴求,是因為延安市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縣,曾經也想過給代課教師增加退養(yǎng)費,但遭到了市里的拒絕。
延安市“拒絕”的理由是,延安市各縣區(qū)財政收入極不平衡,一旦給富??h開了口子,窮縣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他們很可能會向政府提出“公平對待、向其他縣區(qū)看齊”的請求,上訪問題將沒完沒了。
如此看來,200元的代養(yǎng)費幾乎沒有上調可能?!睹裆芸酚浾咴谝环萃损B(yǎng)協(xié)議上看到:退養(yǎng)標準屬一次性政策規(guī)定,與今后各類社會公職人員調資加薪等沒有關系。
8年過去了,這些被辭退的民辦教師過著每個月200元的生活,外面高速飛漲的物價似乎和他們沒有關系。
“以前一個月買一袋面和一桶油還能剩點錢,現在買完之后幾乎不剩下什么?!睂χ镜たh60多歲的民辦教師韓滿盈來說,每個月除了政府補給的200元,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
“他們已經沒有工作崗位了,200元只是退養(yǎng)費?!睏詈赇浉嬖V《民生周刊》記者:“被辭退后,他們就是農民了,他們還有土地,可以從土地上獲得收入;他們還有子女,也應該贍養(yǎng)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