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 要:在中西方文學中諷刺文學是其歷史長河中必不可少的一類文學流派,但無論在西方或是東方,這種文學無不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昂诮z幽默”中充斥著悲傷,諷刺,嘲笑以及絕望中的大笑。它與《儒林外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諷刺著社會的不公,嘲笑著人民精神的匱乏以及作者對自我的審視。
關鍵詞:黑絲幽默;《儒林外史》;諷刺;嘲笑;悲哀;絕望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03
這是一種無法掌握與琢磨的氛圍,使人迷惘彷徨。如同破碎的無法抵擋的陽光,在黑暗的這股漩渦中難以釋懷,猶如飄忽的幽靈,不斷地尋找著可以停下來休息的地方。這種黑暗不斷誘惑著你,直到欲望的盡頭,不斷深入,直到消失……而這在黑暗中不斷生根發(fā)芽以及擴張到枯萎的時刻,這便是我心中的“黑色幽默”,一種諷刺著的痛苦與一種傷心欲絕的幽默。
幽默是一種通過極端的美與丑的對照而引起輕松,愉快而有深意的笑。用這種深笑來表現(xiàn)的美壓倒丑的絕對性優(yōu)勢的一種特殊的喜劇形式。在英詞語含義中,黑色常用來形容陰暗、暗淡無望、神秘的事物,是死亡的代名詞。然而幽默與黑色相結(jié)合便成了一種展現(xiàn)痛苦絕望的幽默?!昂谏哪痹诟サ吕锫乃枷胫袆t是一種把思想情緒上黑色的東西與幽默東西的結(jié)合,具有玩世不恭的色調(diào)。這種幽默在國外便叫做絕望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等。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描述到:它試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作為人類對生活中顯而易見的無意義和荒誕的最大反響。然而中國式的諷刺文學與這種西方黑色幽默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并且它大量出現(xiàn)于中國明清兩代,在近現(xiàn)代得到了更迅速的發(fā)展。
西方黑色幽默在美國是重要的文學流派。1940年,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作家布勒東出版了《黑色幽默選集》一書,但是這一詞直到六十年代才逐漸流行開來。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十二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由此“黑色幽默”這詞即廣而傳之。它是美國六十年代期間最為突出以及迅速發(fā)展的文學流派。然而在進入了七十年代之后,“黑色幽默”逐漸淡出文壇,但這并不代表著消失而是在不間斷地仍有新作出現(xiàn)。這一流派至今在美國的文壇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這方面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布魯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等。以“黑色幽默”為主題的作者們大多是重點描繪主題人物以及小說中次元世界的謬論、被社會所迫到無可奈何的人們,只能用這種嘲諷的態(tài)度來表現(xiàn)周遭世界的不同和自我的不協(xié)調(diào),然而直到后期把這種畸形直至扭曲的社會形態(tài)讓它們變得可笑之極,成為一種荒謬的痛苦,一種扭曲世界、人性的幽默,在這痛苦的同時卻又令人感受到沉悶的氣息以及窒息般的痛苦與可笑。也正因如此形成了現(xiàn)在被人們所熟知的評論:“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昂谏哪弊骷彝ǔI朴谒茉煲蝗号c以往不同的“反英雄”式的人物,對人物言行舉止的描繪突出一種荒謬的社會現(xiàn)狀。而這些作家在小說的寫作情節(jié)及描寫手法方面更是不同以往,沒有嚴謹?shù)倪壿嬳樞?,正常故事情?jié)的發(fā)展,而是常把亦真亦幻的東西摻雜起來,使讀者難以區(qū)分現(xiàn)實與想象中的世界,使正經(jīng)嚴肅的文章與可笑滑稽的人物混雜在一起。代表作就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等。它不僅代表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往往也是在抨擊人類的精神狀況,在物質(zhì)橫流的美國面前,精神的匱乏充斥著這個社會?!昂谏哪边@種狀態(tài)看似屬于“幽默”但卻又帶有濃重的譏諷、嘲笑的悲劇色彩,它是一種真幽默假傷悲,也是一種真悲哀假歡快。這種文學形式的出現(xiàn)發(fā)展離不開美國當時社會文化的沖擊與動蕩。并不是文人墨客臆想便能形成的一種“喜劇式”的傷痛而是真正對待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證明。在這種文化沖擊下,美國當時的社會情況并不能得到變化甚至好轉(zhuǎn)。面對統(tǒng)治階級的時刻,無論何人都是無法改變的。在這種反映下,文章中便開始逐漸地流露出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悲哀以及無奈的感慨。 “黑色幽默”與一般的幽默不同于它文章中的譏諷無奈,冷嘲熱諷,嘲笑諷刺中囊括的不甘,心疼,悲傷等。這便是黑暗中帶著一絲幽默,痛苦中又不得不嘲笑自己的一絲無奈。
中國式諷刺小說,在某種形式上也是帶上絞架的笑。以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這是一種“寓含譏彈”,“秉持公心,指責時弊”的種類。中國式的諷刺小說自古以來便多種多樣。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前提,多數(shù)文學愛好者以文章小說為武器,揭露社會現(xiàn)實,成為一種批判的現(xiàn)實主義。在這些諷刺小說當中最為輝煌的以及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鏡花緣》《官場現(xiàn)形記》《孽?;ā返取_@不但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完結(jié)也是對當時社會情況失望之極的表現(xiàn)。明清兩期的諷刺小說主要以三類為主:1.幻異型。顧名思義便是用幻想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以作者本人幻想出來的藝術與現(xiàn)實的殘酷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巧妙的諷刺,對表達對象形成一種相對的嘲諷。2.寫實性。以現(xiàn)實為主,逐漸貼切主題,貼近作者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對眾生的生活細節(jié)以及每個人物的思想活動進行展現(xiàn)分析,通過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可笑的生活狀態(tài)從而發(fā)人深省,嘲諷當下社會的黑暗以及人性的不公。3.夸飾性。以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不斷地對小說中所表述的人事物進行夸大性的敘述,以人物有悖常理性為主突出作者的傾向,以這種夸張的諷刺著這讓人哭笑不得的社會。
以西方“黑色幽默”的典型文章《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來說,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為不凡也是最特殊的十年,在這十年中,二戰(zhàn)的結(jié)束帶給了美國人民極為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但在這種生活的情況下,美國人群形成了極度的精神文化的空虛狀態(tài),人們開始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與迷茫。在種種怪誕與瘋狂的生活環(huán)境下誕生了這種文化現(xiàn)象?!兜诙l軍規(guī)》便是這種文化的開拓者,是這種文學流派的領先者,起源者。然而在海勒的這篇文章中寫出美國空軍中隊的伙食管理員既然會為了利用戰(zhàn)爭發(fā)財而大肆發(fā)展所謂的“跨國公司”,竟然與德國人簽訂了合同,利用自己的飛機來轟炸自己的空軍基地。文中更有例如布萊克上校為了鞏固自己當前的地位,在一夜之間發(fā)布忠誠宣言,“所有作戰(zhàn)的官兵到情報室領取時,都得簽一個忠誠誓約。到降落傘室領取防彈衣和降落傘時,得簽第二個誓約,還得向管理摩托車的鮑金盾中尉簽訂第三個誓約……只要轉(zhuǎn)個身就得簽上一個忠誠誓約”這看似是一場突如其來沒有原因的鬧劇但卻是真正社會現(xiàn)狀的一種映照,這不僅僅是一場不羈之談,更是一種巨大化的社會形勢的縮影。那使人困惑、使人啼笑皆非的專橫、殘暴,那捉弄人、像夢魘般使人無法擺脫的荒謬。這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美國廣大讀者的贊賞,從而走上了正式的文學舞臺。在語言性質(zhì)上來說,這是一場悲觀主義,不再等同于一般的喜劇而言表現(xiàn)了一種陰暗病態(tài)的形式,他們譏嘲善良,諷刺痛苦,嘲諷無辜的受難者們,直至覺得自己也是如此的可笑之極。在海勒的這篇文章中更是多以受傷的士兵們以及逝去的勇士們的尸體盡情地去嘲笑……整個小說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跨越了人類正常的接受范圍,不斷的跨過道德底線。作者在這篇小說中,摒棄了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傳統(tǒng)手法,沒有首尾相接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也沒有細致入微的人物塑造。但是卻可以令讀者通過這樣的喧囂、粗野、瘋狂、雜亂的氛圍,從似非而是的反語,不露神色的冷雋的嘲諷中,體味出這深沉的“黑色幽默”,不難悟出這其中嚴肅的寓意以及時代背景。整體文章沒有順序可言,情景雜亂,頭尾無序。例如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文章統(tǒng)共四十二章,在每個章節(jié)的頭圍都沒有任何的連續(xù)性,都形成了一個獨立而個體的故事,然而在這個雜糅無序的故事中在最后無論怎樣的拼湊都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便是碎片化、集錦化。雜糅化的一個結(jié)構(gòu),無論怎樣的雜亂,最后的故事始終如一。
以中國古代典型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來說,其作家吳敬梓的一生變化巨大,科舉失意,窮困潦倒的生活,當時制度的陰暗促使了他完成《儒林外史》的基礎思想。而這部以封建社會時期知識分子描寫為主的小說不斷突出了當時學子們的情感變化以及對這個社會的諷刺。在封建官僚制度下,人情世故,道德敗壞,禮儀風俗不再的社會中,作者強烈地抨擊了當時政治體制的不堪,科舉制度的諷刺,學子們種種為了名利不斷變態(tài)的過程。這便是對世風日下現(xiàn)實的冷峻批判。其中《范進中舉》便是眾人皆知的一例喜極而癲的例子。范進出身貧寒,家境衰敗,但是在五十來歲的年紀仍然不忘去參加科舉,是屢試屢敗,卻又屢敗屢試。在功名利祿的面前他不得不低頭赴考。在跋扈的岳丈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來,每每遭到侮辱卻只能忍氣吞聲,從而在這種環(huán)境下變的逆來順受,習以為常了。在胡屠戶的心中,范進便是一個不學無術,一直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然而到了故事的末尾這只“癩蛤蟆”確出人意料地中舉了!故事的高潮也便隨之而來,街坊鄰居的刮目相看,胡屠戶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家境的意外起色都讓范進沉浸在了癲狂之中,也正應為這意外之喜從而變的喜極而癲,一癲成狂……在吳敬梓通過對其文章中眾多追名逐利的腐朽酸儒進行了諷刺性的批判,更加細致地描繪了士子們內(nèi)心的腐爛與不堪,對當時社會實行的八股科舉制度殘害了一批批學士們感到悲哀。
《儒林外史》的成功之處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諷刺藝術。具有細膩生動的描寫,通過對文章人物的及細致性刻畫,嘲諷批判以及帶有作者自身的悲憫之心的寫作成就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卓越之作。它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文化的寫法,他的故事充滿了真實性與生命力,毫不夸張的描繪出了當時人們的悲哀。而《儒林外史》更加卓絕的諷刺藝術表現(xiàn)在于在悲喜劇的融合下還能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人物故事內(nèi)容,悲劇中又不時的充斥著歡喜的成分,在整個故事的大前提下卻總有揮之不去的悲傷籠絡在真?zhèn)€文章,它相互滲透,彼此相照應。這種思想內(nèi)容是極其深刻的,而這種幽默中的悲劇所帶來的諷刺意味不但映照著當時的人群的迷惘痛苦與黑暗,更加充斥著整個時代的背景,使人認識深遠,更加回味無窮。
在“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對比中,“黑色幽默”并不完全意味著諷刺,但卻有諷刺的意味在里面。它更加的荒謬但卻有真實的絕望從喜劇中悄然而出。他不僅是幽默的,更是充滿了絕望的,幽默中情緒陰暗的表現(xiàn),絕望中拋棄世俗一切地放聲大笑。尼克伯克認為它是一種辛辣并且病態(tài)的特征。奧爾德曼認為這是一種“把痛苦與歡樂、異想天開的事實與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殘忍與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劇。它要求同它認識到的絕望保持一定的距離;它似乎能以丑角的冷漠對待意外、倒退和暴行?!焙谏哪x意義不明,搖擺不定,場景如夢似幻。這種場景為作家提供了否認舊標準,樹立新標準的無窮題材。這些題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對人的精神和社會的關注。而對于諷刺小說來看,不以故事和人物的命運自然發(fā)展的進程作小說結(jié)構(gòu)的中心線,而是按照作者的創(chuàng)作旨意,描寫和展示儒林各態(tài)、世態(tài)變化,勾畫出一幅幅生動的情節(jié)場景。而每個情節(jié)場景之間,故事似乎又是獨立且個體的,整片故事的完整性并不能表現(xiàn)出來,卻具有深藏意蘊的必然聯(lián)系和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因此,《儒林外史》寫人物,其著力點不在于寫出人物具有傳奇性的故事,也無異于交代其生平與來龍去脈,更不屑于寫出人物完整的一生,這便如同上文所說,在黑色幽默的文學塑造之中故事多是雜糅無序的,并沒有一個故事人物情節(jié)是貫穿整個文章脈絡的, 然而整個文章卻是能始終如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敘述。這便是黑色幽默文學與諷刺文學之中最大的相通之處?!度辶滞馐贰返慕Y(jié)構(gòu)性并不高,既可以看成是一篇完整的長篇敘事小說,又可以看做是中短篇小說的連續(xù)創(chuàng)作。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無一不是文學史庫中長河般的“領導者”,風格突出,獨具特色。文字犀利但卻不用奇字,偏字,更不夸張。以一種故事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給你看,從而使你自己體味這小說中的合理與否。在小說文章的處理中自然也是非常的殘酷,甚至是沒有人性,由此才能更加地警覺人性。在美式“黑色幽默”與中式諷刺小說的面前,精彩之處都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絕,他們都善寫對話,突出人物的可笑與悲劇。都是發(fā)生在生活之中,語言敘事同樣寫得好,但卻能抓住細節(jié)中的悲哀,從人物小事之中卻展現(xiàn)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以及一個國家命運的悲哀。
在美國當時的“黑色幽默”這個流派的作家,他們沒有任何的過度交流甚至是共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切磋、琢磨,而是一味的貫穿著自己的主張。因此如海勒所述,未必盡然,只是各有所見而已。他們對于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懷著深度的厭惡以及絕望,他們用強烈的夸張到荒謬程度的幽默、嘲諷的手法,不惜用“歪曲”現(xiàn)象一致使讀者禁不住對本質(zhì)發(fā)生或者實際發(fā)生的事物,從反面來揭示他們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的本質(zhì);以荒誕隱喻真理。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的價值標準一股腦兒顛倒過來,對丑的、惡的、畸形的、非理性的東西,對使人尷尬、困窘的處境,一概報之以幽默、嘲諷,甚至“贊賞”的大笑,從而以寄托他們陰沉的心情和深淵般的絕望。
在中國的小說之道與西方的小說之理中,西方的“黑色幽默”小說家最終是理性,雖說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避免不了的是就是理性當先,是處在自覺狀態(tài),這不是自然風格的流露,而是自然風格的自然性形成,從而發(fā)揮想象,由心而作。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便有所不同,它不是自覺的,而是自然的。是一種不重理論反而偏重體味,這種由自身而發(fā)的狀態(tài)源于生活,重在觀察日常生活,講求意境。只要有生活,便可以有無數(shù)的靈感與思想寫作,這樣意境便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