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
王安石在這篇游記中說,有一次他同廬陵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四弟安國(字平父)、七弟安上(字純父),一起去游褒禪山的石洞,洞特別深,洞內(nèi)黑暗且寒冷,問這洞究竟有多深,據(jù)說以前到這石洞旅游的人,都沒有走到盡頭,被稱為“后洞”深處的情境,終不被世人所知。王安石這次與四位同伴共游褒禪山石洞,是舉著火把走向洞的深處的,愈往里走愈艱險,所見也愈奇妙。同行者有一人被嚇住了,不想再繼續(xù)深入下去,就說“再不出去,火把要熄滅了”。一人嚷著要出去,其他四個人便猶豫地跟著退了出來,終沒有游到盡頭。
事后,王安石愈想愈后悔,他嘆惜地說:“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魚蟲、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
這是王安石通過此次游歷寫的一篇說理文,他想告訴人們的是:“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不論做事或治學(xué),都要有一股子不怕艱險的勁頭,要有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扒匀f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币粋€有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的人,才能征服“深洞”。凡半途而廢者,十有八九應(yīng)該承認(rèn),“莫道大道人難得,自是功夫不到頭”。
世間凡是有大成就者,幾乎百分之百是那些知難而進的人。他們既有正確的目標(biāo),又有頑強的意志,也有為到達目標(biāo)積蓄的實力。所以王安石在談到“堅定意志”之后,又特別強調(diào):“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了堅定意志,不隨著別人知難而止,但若體力不佳,也很難到達目標(biāo)。當(dāng)你有了堅強意志,又具備充分的體力,且不跟著弱者不當(dāng)止而止,這時還需要有火把等物質(zhì)條件,才可能進入幽深昏暗的洞中而繼續(xù)深入下去,否則也很難到達。然而有能力到達而沒到達,不僅會被別人恥笑,自己也會悔恨不已。如果盡了全力仍不能到達,自己則不會后悔,別人也不會恥笑。
王安石在這篇游記中強調(diào),一個人若想做成一件像探測深洞這類的大事險事,必須具備:目標(biāo)明確、堅強意志、身體實力及物資準(zhǔn)備等條件,缺一不可。王安石既是一個倡導(dǎo)人要有堅強意志的精神斗士,又不贊成意志決定一切。他首先強調(diào)人的精氣神,但他又是一個“有條件論者”,不認(rèn)為有了堅強意志就有了一切,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都是成事的必備條件。由于客觀事物復(fù)雜多變,人們不可能很快地完全地認(rèn)識事物真相,所以王安石最后又說,即使你目標(biāo)明確、意志堅強、有體力有物資條件,也可能由于種種復(fù)雜多變的客觀環(huán)境,仍暫時到達不了目標(biāo),但由于盡了全力,自己不會后悔,別人也不會恥笑。
通讀這篇美文,深深感到:王安石是位很了不起的辯證唯物論的政治家和散文大家。
靈人摘自《文藝報》2013年10月2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