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茜蕓
《山海經》引導下的神話學意義
——由國產仙俠電視劇談起
鄧茜蕓
電視劇《古劍奇譚》劇照
2004年的《仙劍奇?zhèn)b傳》是國產電劇的一次創(chuàng)新,自網絡游戲改編而來的《仙劍奇?zhèn)b傳》電視劇,本身有著其固定的熱衷游戲的玩家,加上“仙俠”這樣的亮眼標題和出色的演員及制作班底,《仙劍奇?zhèn)b傳》電視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后期的《仙劍奇?zhèn)b傳3》和《軒轅劍》,近期的《古劍奇譚》等,其中很大一部分精髓都源于上古神話巨著《山海經》。新興媒體下創(chuàng)作和改編的電視劇,越來越注重體現中國文化的精髓,這也是仙俠題材電視劇保持長青的重要原因。
從古至今對于《山海經》的歸類有很多種說法,在這些分類中,“神話說”應該是對電視劇最有貢獻的一股力量。茅盾認為《山海經》是初民的宇宙觀,是“殆始中國之神話”。[1]自然《山海經》中的瑰麗神話成了電視劇的絕佳素材。當今社會,文化與娛樂越來越難以兼顧,既有商業(yè)價值又有娛樂性的作品較少。在神話美學興起之下,電影與神話的多層“溝通”倒是產生了一批比較出色的作品。但當中很多都是西方神話的改造變革,當國外大片和美劇的涌入后,國產劇也暴露了自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題材的發(fā)展變化成了重中之重?!渡胶=洝肪腿缤环N新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融入電視劇中,發(fā)揮著它的“社會實踐”作用。在大眾的審美意識上,人們多關注于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和個性的不可復制性,這樣的電視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威廉·格林說過:“神話要素就像一顆破碎珠寶的細微殘片,它們全部散布在長滿花和草的大地上,只有極富見地的眼睛才能發(fā)現。它們的意義已經早就遺失了,但當人們對令人滿意的自然特征驚嘆不已時,它們仍能被感受到并賦予故事以某種價值?!保?]《山海經》的意義和價值就是賦予國產電視劇創(chuàng)新的一種體現。當關于女媧、化蛇、陸吾、九尾狐、巫咸、太子長琴等上古神話通過電視劇得以“具象化”,《山海經》完成了它神話學的特殊意義和詮釋,觀眾在觀賞電視劇時自然就獲得了新的審美體驗。
大眾受到大眾文化的引導,優(yōu)秀的大眾文化會帶給大眾除了審美享受外的知識擴充。翻譯家馬克思·繆勒在他的早期代表作《比較神話學》中認為,遠古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僅僅是“古代語言的模糊回音”。[3]繼而是通過文化傳播學派流傳到各國的。如今,電視劇作為一種獨特的傳播語言,翻譯著各國優(yōu)秀的神話作品和古老傳說。《雷神》、《諾亞方舟》等由神話故事原型改編的作品被國內觀眾所熟知,通過“文學圈”的相互交流和傳播,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外來民族文化的精髓。國產神話電視劇的精髓同樣來源于中國的歷史文化,筆者以《古劍奇譚》的游戲和電視劇為例進行簡單的分析。
在《古劍奇譚》的世界中,每一個靈魂,都擁有一份從遠古時代傳承而來的、獨一無二的記憶刻印,這份刻印中包含著上古靈力和生命的秘密,并形成一種具體的圖像,這種圖像被修道的人們稱為星蘊圖,這也是古劍游戲系統(tǒng)的核心內容之一。[4]其中主人公們的星蘊大都源自神話傳說,百里屠蘇的重明鳥,襄鈴的九尾狐,紅玉的赤豹,其星蘊代表之物的傳說故事,或多或少都展現了人物的命運。加之《古劍奇譚》中反類型化的主人公,使得游戲本身有著充實完整的精神內核,這對電視劇的改編提供了新穎的素材來源。
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云:“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5]《古劍奇譚》的游戲源引于此,并將其進行改編擴充。“《古劍奇譚》中,榣山是一處有山有水,風光秀麗的仙境,其上生長著高大的數木,名為榣木,榣木附近生長著紅色的花樹,則是若木。榣木參天,這是傳說中的建木之樹,而生長在榣木附近的若木,則有‘光華遍照’之說。此處為太子長琴時常奏樂怡情之地,亦是在此結識了好友慳臾?!保?]游戲對于榣山的擴充描述,對于電視劇的制作上就已然提供了非常好的設計感?!豆艅ζ孀T》的電視劇中,太子長琴的靈一分為二,在觀眾看劇時,很多沒有玩過游戲的人,并不知道其中人物的背景和身份,這恰恰消失了“間離”效果,在故事高潮結尾處留下了很巧妙的反轉余地,并在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交代太子長琴的背景,將《山海經》中文字化的簡單敘事通過影像化的流動傳遞給觀眾?!洞蠡奈鹘洝分械奶娱L琴創(chuàng)作樂曲,使得音樂風行人間。這一簡單的敘述,在游戲改編的電視劇中又加入了矛盾,讓角色背景豐滿,使得人物之間的沖突更加合理。又將書中的神靈加工轉化為故事核心的“星蘊”,對于“考據派”的觀眾而言,又是一次很好的擴展機會。對于大眾而言,改編的合情與否在于故事是否能講通。國內觀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或歷史古籍的興趣雖小于觀看電視劇的娛樂性,但這種富有神話性的故事內核確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山海經》的神話意義帶給了電視劇界和“仙俠”類型劇一個非常充分的創(chuàng)作機遇。
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一部作品,是一種“發(fā)掘式”的研究。從西方的電視作品中發(fā)掘其精神內涵,轉而研究本國的文藝作品,這種分析使得研究本身有了新的樂趣和面貌。電視劇的題材轉型,目標還是要確定大眾喜歡看什么,能從這些作品中獲得什么。除去電視劇制作技術的問題和演員演繹本身,只看電視劇文本和創(chuàng)意上的更新,仙俠電視劇,尤其是引經據典后的二次創(chuàng)作,是將“藝術的藝術”這一功能較好體現的過程。
[1]范慧莉.關于《山海經》中蛇形象的研究分析[J].民俗學論壇,2012.
[2](美)斯蒂恩·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M].鄭海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441.
[3]王向遠.比較文學系譜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9.
[4]百度百科.“星蘊圖”[EB/OL].(2014-09-14)[2014-09-15]http://baike.baidu.com/view/3481891.htm?fr=aladdin.
[5]百度百科.大荒西經[EB/OL].(2014-05-13)[2014-09-15]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72.htm.
[6]百度百科.“榣山”[EB/OL].(2014-08-24)[2014-09-1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870868/4871306.htm?fr=aladdin.
鄧茜蕓,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戲劇影視文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