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布斯的隱喻觀與西方修辭學

      2014-01-22 12:32:35李克王湘云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
      關鍵詞:布斯隱喻動機

      李克,王湘云

      (山東大學(威海)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山東威海,264209;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山東威海,264209)

      布斯的隱喻觀與西方修辭學

      李克,王湘云

      (山東大學(威海)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山東威海,264209;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山東威海,264209)

      韋恩·布斯是二十世紀美國修辭學界的知名學者,尤以小說修辭學著稱。但布斯對隱喻的論述也頗具前瞻性。由于其修辭學家身份,其在闡述隱喻定義、評價等方面時難免不涉及一些諸如修辭情境、修辭動機、勸說等修辭學概念,這些概念的運用極大地充實了他的隱喻觀。研究對韋恩·布斯的隱喻觀作了梳理與分析,主要闡析了布斯對隱喻的概念本質、評價等方面的理解,分析了布斯的隱喻觀與西方修辭學之間的內在關聯,在此基礎上評價了其理論貢獻和局限。研究發(fā)現,布斯的隱喻觀較具前瞻性,有深厚的西方修辭學底蘊,為后來的隱喻研究作了重要的鋪墊。

      布斯;隱喻;勸說;西方修辭學;辭屏;修辭情境

      韋恩·布斯(Wayne C.Booth)是二十世紀美國修辭學領域享有盛名的一位大家。《紐約時報》在其過世 后,曾這樣評價:“Booth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卓越的文學批評家之一。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對修辭藝術的研究之中”。其實 Booth最受學界關注的是他的《小說修辭學》[1]——這部在小說美學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學界對其隱喻思想關注不夠。美國《敘事》雜志主編James Phelan教授在闡述Booth對其本人的影響時指出,熟讀上百萬字的Booth著作后映入腦海的名言警句不是諸如“We have looked for so long at foggy landscapes reflected in misty mirrors that we have come to like fog”這樣漂亮的隱喻,而是其關于學者身份的論斷[2](92)。其實,早在1978年,Booth[3]發(fā)表在《批評探索》上的“作為修辭的隱喻:評估問題(以十則真實‘論題’為例)”一文就闡明了Booth的隱喻觀,他主張應當“創(chuàng)造”而非強加給受眾一個有說服力的隱喻概念,其觀點對后來的認知隱喻觀影響頗大。

      一、布斯關于隱喻的認知和評價

      在《小說修辭學》中,Booth提出了“隱含作者”的概念,并以簡·奧斯丁的小說《愛瑪》為例指出隱含作者對讀者具有一定引導作用。在《我們的朋友:小說倫理學》一書中,Booth進一步強調了這一論點,并強調隱含作者是讀者的“伙伴”“引導者”和“朋友”[4](185-187)。實際上,Booth的這一論點就滲透著一個精妙的“與書為友”的隱喻。當然,Booth的隱喻思想不僅限于此。

      (一) 關于隱喻的認知

      時至今日,關于隱喻的定義林林總總。Booth認為,隱喻研究必然成為一股熱流。隱喻的定義形式如此之多以至于人們的任何表達方式,均可按照某種定義被稱作隱喻。因此,隱喻的定義似乎已經包含人文、社會學科,也涵蓋了自然學科。這樣的界定使得隱喻理論已經被放大得面目全非,盡管如此,Booth還是提出了自己認為的那個狹義的概念。

      他將隱喻定義為:“用固有詞語來表示人們現在所指的意義”[5](64)。其實,哲學家Rousseau 和 Herder[6]也曾強調,所謂的語義轉移就是隱喻。當我們對新發(fā)現的事物充滿激情時,我們把另一個詞的語義轉移了來指稱它,但后來我們發(fā)現這種轉移不妥,才創(chuàng)造新的詞匯來指稱新的事物。在這一點上,Booth給出的狹義概念與Rousseau的語義轉移觀是相通的。當然,Booth隨即指出,隱喻的定義遠不止如此。這個問題不能用單一的答案來決定,因為這個詞取決于人們對異同的模糊認識,有關異同關系的多樣哲學觀總是提供相互沖突的定義,反過來制約著隱喻與非隱喻之間的界限。因此,我們需要對這個“有本質爭論的概念”進行分類,而不能只要一個固定單一的定義[5](86)。

      總之,在Booth看來,界定隱喻時需要注意,隱喻式爆炸是不值得推崇的。當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發(fā)明合適的隱喻,從而對抗隱喻式爆炸??梢?,Booth的觀點較具前瞻性,預知了當下認知隱喻的發(fā)展熱潮所招致的批評,值得學界思考這一問題。

      (二) 關于隱喻的評價①

      Campbell &Burkholder[7](15)在談及修辭批評的分析步驟時,將評價作為四個步驟之一,評價是對修辭行為和修辭語篇做出盡可能客觀的評價。Kuypers[8](26)也同樣指出,運用批評視角進行分析、評價是修辭批評的重要步驟之一。涉及隱喻的評價,Booth認為,理解一個隱喻本身就是去決定同意還是反對隱喻使用者,同時也要決定遵循還是拒絕他的隱喻影響,由此,剩下的重要問題是對這類判斷是否能用理性的批判性②論述。當然,評價隱喻需要一些具體標準。

      1.評價標準

      Booth總結了從Aristotle到Whately的修辭學教程里出現的隱喻評價標準,并指出,第一,好的隱喻應該是積極的(active),給過于抽象的事物以生機。從這一點來看,隱喻使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語言的修辭效果;第二,好的隱喻是簡潔的(concise),即用有限的字詞傳達豐富的內容;第三,好的隱喻應該是適切的(appropriate),與語境和受眾均要契合。在這些標準的基礎上,Booth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評價隱喻的標準主要有三:

      (1) 新穎

      Davinson[10]曾指出,沒有失敗的隱喻,只有索然無味的隱喻。Booth的觀點也是如此?,F代寫作教程大都用一個或至多兩個詞來形容隱喻:陳詞濫調和雜亂不堪,諸如“John is a wolf”、“Thomas is a pig”之類的隱喻是缺乏新意的。新穎的隱喻能夠帶給受眾以新鮮感。這一點與“積極的隱喻”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鑒于“評價”與“修辭批評”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們不得不提及Campbell &Burkholder[7](110-121)提出的評價標準,即藝術標準、效果標準、真實標準與道德標準。Booth的“新穎”標準與“藝術性標準”也較吻合,即對修辭語篇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進行鑒賞,此處指的是對隱喻的修辭效果與藝術價值的評價。

      (2) 連貫

      連貫是構建語篇的重要標準。Beaugrande在《語篇語言學導論》中提出了包括銜接、連貫在內的七個標準,這些標準就是語篇性[11](10)。隱喻對語篇連貫性的構建也是至關重要的。Lakoff &Johnson[12](94-96)指出不同的概念隱喻可以共存于同一句子中的原因是隱喻之間有共同的蘊涵意義,正是這種相互蘊涵的關系決定了隱喻之間的連貫。Koller[13]也曾對新聞報道中的隱喻與語篇連貫的關系做出解釋以“鱸魚隱喻”所創(chuàng)設的連貫性為例,Booth明確指出,隱喻應該連貫,不應該雜亂。這一標準與“適切性”標準也有相近之處,好的隱喻應該符合語篇語境,即在上下文中是連貫的。如: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上例中,兩句之間的連貫是由“人生如戲”的隱喻實現的。這樣的隱喻恰當地組構了語篇的層次脈絡,從而使其渾然一體。

      (3) 真實

      Booth在探討“新穎”與“連貫”標準時提及了“真實”標準。但此標準不是其重點關注的方面。他援引 H.W.Fowler的觀點,反對過度隱喻(overdone metaphor)與殘缺隱喻(spoilt metaphor),即應該使用準確的、能反映現實情況的隱喻。依據 Campbell &Burkholder[7],真實標準指的是修辭語篇在多大程度上真實、足量地呈現了外部世界客觀存在的狀況。此處的真實標準指隱喻是否真實反映了事物的客觀情況。比如,“他是我們這個家庭的主心骨”,評價這個隱喻時需要關注他是否真能做到全力承擔家庭責任。

      評價是語篇意義的中心組成部分[14](58)。Booth的這三個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對解讀語篇意義并評判隱喻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實際上,跟Booth同時代的一些語言學家或哲學家都曾對隱喻的評價標準有過論述。如 Wheelwright[15]也曾強調隱喻新奇性同隱喻質量之間的關系;M.Black[16]認為隱喻就是如何將隱喻特征運用到本體上,隱喻的質量取決于這個轉換的程度,此標準與Booth的“真實”標準是相通的。Booth評價隱喻的標準具有簡潔而精煉的特征。

      2.評價目標

      在Booth看來,評價隱喻的目的在于:一揭示隱喻的勸說性目的;二通過評判隱喻使用者創(chuàng)造的文化,反思社會文化,進而提高生活。這兩個目標呈現遞增的層次性,前者是基本目標,后者則是深層次目標。

      (1) 修辭勸說

      修辭勸說是古典修辭學的核心思想。Aristotle給修辭學所下的定義是:修辭學是一門發(fā)現適用于任何主題的勸說方式的藝術[17](440)。

      作為一個修辭學家,Booth的修辭學思想中滲透著古典修辭學的“勸說”理論。任何一個隱喻,無論好與壞,都傳遞著創(chuàng)造者對受眾的“勸說”性目的。Booth認為,不論說話者是否使用比喻的語言,他們都在塑造性格,進而導致認同。他以 Norman Mailer為例指出,Mailer將隱喻自身的個性變成了一種目的,譬如鯰魚式隱喻③就是一種功利手段;Mailer的這種隱喻不僅讓評論家思考這些,還要求每一位讀者都這么做。實際上,這是在以一種“壓迫性”策略勸說受眾接納這種隱喻,并采取適當的行動。

      實際上,Booth的觀點對后來產生的批評隱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有 一定 啟 示 作 用 。Charteris-Black[18]提出了批評隱喻分析的研究方法,總結出批評隱喻分析采取的三個步驟:① 隱喻識別; ②隱喻闡釋;③ 隱喻解釋。其中,隱喻解釋指依據社會語境挖掘隱喻產生過程中的勸說的社會角色。Charteris-Black認為,隱喻用于勸說時表達了作者的評價,因而是文本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鄧志勇、楊濤[19](49)在探討隱喻修辭批評時也指出,修辭批評的原則在于從修辭的角度,評論隱喻在實現修辭者勸說聽眾,誘發(fā)其合作的作用??梢?,隱喻的評價與勸說存在緊密的聯系。

      (2) 反思社會文化,提高生活

      Booth指出,對任何事物的嚴肅研究都無疑是評判生命的過程[5](86)。對隱喻的評價也是如此。隱喻總是與文化緊密相關。具體來說,隱喻是由文化創(chuàng)造和維持的;文化也大多是隱喻性質的。譬如,任何一種神學都需要依靠隱喻表示人與上帝之間的關系。因此,對隱喻的批評也是評判隱喻使用者創(chuàng)造的文化的過程。Booth認為,批評的深層源泉在于對生活的批評和對隱喻創(chuàng)造者所使用的隱喻所表示的生活的批評。比如,通過評判廣告商運用的隱喻,可發(fā)現他們如何勸說進而影響我們的性格,從而為他們實現一定的經濟利益。再如,“柒牌男裝,讓女人心動的男人”這句滲透著隱喻的廣告語使心動的概念成為柒牌的核心價值,體現著廣告商意欲影響受眾的某種生活觀,從而無形地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理念。通過這種批評,受眾可以更清晰地解讀隱喻創(chuàng)造者的修辭意圖,進而了解隱喻與其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從評價者角度來講,這種評判可以重塑自己的價值觀并再認識自己的文化觀。從這一點上講,隱喻是生活的主要目標之一,評判隱喻也是我們的生活經歷之一。

      二、布斯的隱喻觀與西方修辭學

      Aristotle和Kenneth Burke對Booth的影響不容小覷,亞氏為他提供了古典修辭學理論和研究小說修辭的方法,Burke則啟發(fā)他把文學研究的目標確立為獲得同一。亞氏的影響在Booth對隱喻評價的目標的觀點中可見一斑,Booth的觀點中滲透著隱喻評價的一個基本目標在于勸說受眾。對Burke來講,Booth一直強調Burke是自己提出的“反諷修辭學”的理論先師。從這一點上講,作為芝加哥學派的后起之秀,Booth的修辭學思想還是受到了Burke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以隱喻觀為例,Burke[20]認為,隱喻具有勸說性;Booth在談及隱喻的評價時也提及了這一點。當然,Burke的影響遠不止如此。Booth的隱喻觀中滲透著修辭情境、辭屏與修辭動機等西方新修辭學理論,這些理論的滲透極大充實了Booth對隱喻的見解,呈現給我們一個理論殷實的隱喻觀。

      (一) 隱喻與修辭情境

      Booth在談及隱喻的意義時使用了“修辭語境”,并指出,沒有修辭語境,就不能確定隱喻的全部意義;隱喻的所指、意義、作用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隨著語境的改變而改變。實際上,布斯使用的“修辭語境”與Bitzer[21]提出的“修辭情境”概念有相通之處。

      修辭情境是Bitzer于1968年提出的一個重要修辭學概念。國內學者對rhetorical situation的譯法主要有兩種——修辭情景④與修辭情境⑤。鑒于語境的稱法,本文采用“修辭情境”。Bitzer將修辭情境限制在一個較狹窄的領域;Burke則從全新的視角審視了修辭情境,試圖將修辭情境放大到人類共存的大環(huán)境中。同時,Burke在《動機語法》中提出的“五位一體”理論中明確提及“場景”,并指出包括其在內的五要素是解析人類修辭行為中蘊含的修辭動機的重要工具。如前所示,場景可理解為一種修辭情境。從這一點上講,Booth對隱喻意義的論述也受到了Burke有關“修辭情境”的觀點的影響。當然,此處Booth沒有明確指出其“修辭語境”除了指狹義的語境⑥之外,還是否包括廣義的“大語境⑦”。正如他本人所說,“語境”是一個有本質概念爭論的概念:不同的批評目的揭露出不同的語境[5](87)。

      盡管如此,Booth有關隱喻與修辭情境的觀點對語篇分析是很有益處的。如在經典的《肯尼迪就職演說》中有這樣一段: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 let both sides join in creating a new endeavor.由“ co-operation”“suspicion”與“new endeavor”創(chuàng)設的語境來看,“beachhead”(灘頭)隱喻地指代“beginning”(初次),而“jungle”(叢林)則指代“deep suspicion”(深深的疑慮);當然,要深層次解讀這個隱喻,還需參考當時的“大語境”,即美蘇兩大陣營處在冷戰(zhàn)時期,雙方互相猜疑,鮮有合作,因此,“beachhead”與“jungle”兩次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局勢。

      (二) 隱喻與辭屏

      語言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遮蔽性:詞語在突顯指稱物的某個側面特征的同時,也會遮蔽一些其他特征,這就是所謂“語言的牢籠”。孟子也論及語言的遮蔽性:“波辭知其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公孫丑·上)”。其中的“波辭”便是以偏蓋全的偏頗。這里的“波辭”即可理解為“辭屏”。

      辭屏是 Burke修辭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Burke從攝影時使用的鏡頭和濾色鏡獲得靈感,將人們應用的各種象征系統(tǒng)或詞語匯集稱為“辭屏”[28](339)。Burke所說的“鏡頭”不能“原生態(tài)”地反映所拍攝的事物,只是選擇性地把人的注意焦點導向所拍攝事物的某些特征,因此遮蔽了其他特征。M.Black[16]通過研究也發(fā)現修辭有著重要的過濾作用,即強調與遮蔽的雙重功能。Perelman[29]也指出,任何一種類比都凸顯了某些關系而同時掩蓋了另一些關系。從辭屏的內涵來看,Booth的隱喻觀也滲透著這一概念。Booth認為,隱喻具有局部性或有限性。隱喻通過兩個術語的交互,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事物的某一個特別方面。如果沒有隱喻,我們可能會忽略這個方面。因此,隱喻創(chuàng)造意義,改變思維,驅使人們去做某事[30](47)。比如:“網壇黑珍珠要退役嗎?[31]”。此句中的“黑珍珠”屬于典型的隱喻表達。“黑珍珠”構建的辭屏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網壇選手——大威廉姆斯”的人種特征與人格魅力,突顯了其在網壇的顯著特征與地位?!昂凇蓖怀隽似淠w色,“珍珠”則體現了其在網壇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魅力。當然,此表達也屏蔽了她的其他特征比如美國女子網球選手、大滿貫單打冠軍等,進而揭示出此隱喻表達構建的辭屏所體現的遮蔽性。

      (三) 隱喻與修辭動機

      Booth明確指出,隱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解釋,但隱喻的對照意義并不僅限于字面意義,反而比日常的表達方式更明顯或更隱晦;同時,它是有意圖的修辭交際的一部分。換而言之,任何一個隱喻都隱含了其發(fā)明者的意圖,通過使其清晰顯現,任何批評家都可以進行深層次的判斷[5](87)。Booth對“發(fā)明者的意圖”的提法實際上暗含著“修辭動機”的概念。修辭動機是Burke修辭學理論的開端、連續(xù)和終結??梢?,修辭動機在Burke修辭學理論中的重要性之大。Burke的兩部修辭學著作——《動機語法》與《動機修辭學》對修辭動機作了開拓性的探討,《動機語法》中的“五位一體”理論提及的動機部分更具系統(tǒng)性。Burke把動機描述成“情景的縮寫術語”,“對某些不一致的和沖突的刺激的典型模式所作的粗略簡述”[32](271)。在Burke的修辭學思想中,人類在各個領域的行為中都蘊含著一定的修辭動機。作為語用目的的修辭行為,與人的其他行為一樣,也存在著動機[33](105)。隱喻選擇同樣蘊含著修辭動機。在這一點上,Booth的觀點是清晰的。

      當然,要解讀隱喻選擇體現的修辭動機不是一蹴而就的。Booth沒有提出明確的方法,只是意識到了解析的困難。他指出,對意圖問題的判斷技巧通常是復雜難懂的,對其意圖的判斷遺傳了文化中的性格判斷,這兩種判斷互相影響,互相促進[5](87)。后來的批評隱喻分析對此有所提及。Charteris-Black[18]指出,隱喻識別指的是依據隱喻的定義在自己設計的語料庫中識別出可能的隱喻;隱喻闡釋指找到隱喻與決定隱喻成立的語用因素之間的潛在關聯;隱喻解釋主要涉及依據社會語境挖掘隱喻產生過程中的勸說的社會角色。這三個步驟的終極目標在于挖掘隱喻使用者的修辭動機⑧。其實,隱喻識別主要依據的是隱喻的定義,而這一點需要參考語言表達創(chuàng)設的辭屏;而隱喻闡釋與隱喻解釋均提及的“語用因素”與“社會語境”可理解為“修辭情境”。因此,對隱喻體現的修辭動機的解讀要分要素與分層次。關于“分要素”,指依“辭屏”因素與“修辭情境”因素;“分層次”指依據批評隱喻分析的三個步驟。例如:

      翻開中國近代史,中國始終處于一種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這使得中國人的愛國主義始終是一種以弱抗強的態(tài)勢。而今,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國力空前增強。面對一個欣欣向榮、和平發(fā)展的祖國,中國人民和全球華人充滿了自豪和驕傲。因此,當“藏獨”分子和西方反華勢力利用奧運圣火傳遞之機污蔑中國時,就從根本上傷害了中華兒女的感情,進而引發(fā)了一波波強大的愛國浪潮。[35]

      上文中的“中華兒女”是一個隱喻表達,因為在中國這個大家庭里,每一個公民都是家里的子女,因此,此處蘊含的隱喻關系為“國是家”。首先,此隱喻表達構建了一個辭屏,突顯了“家”的意識,當然也遮蔽了“國”的其他特征。國一般被定義為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因此,國除了人民,還有土地、主權的重要特征。其次,任何一個隱喻表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一定的修辭情境相關。依據上下文語境及當時 2008年奧運會火炬?zhèn)鬟f遭到敵對勢力的破壞的情境,作者選用此隱喻表達的修辭動機在于喚醒讀者心中“家”的意識進而激發(fā)讀者的愛國熱情。Booth的隱喻觀里滲透的西方修辭學理論的確豐富了其對隱喻的解讀,但其對隱喻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缺陷。

      三、布斯隱喻觀的“功”與“過”

      Booth的畢生精力都放在修辭藝術的研究上,尤其是小說修辭學研究,但其對隱喻的研究也是值得考察的,對后來的隱喻研究有很大的借鑒價值。首先,Booth的隱喻研究較具前瞻性,在 Lakoff與Johnson1980年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問世之前,Booth就預知,隱喻的研究必將走向泛化⑨。正如Booth所說,既然表達已經成為我們說話的一種平常方式,它們就不是死亡隱喻了,而是非隱喻。這與概念隱喻所主張的“隱喻無處不在”是相悖的,但在隨后的研究中出現了概念隱喻的“異樣聲音”,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整一期都是反對概念隱喻的文章,如Keysar &Bly[38]就曾指出,成語不能用來證明概念隱喻的存在,隱喻并非無處不在。其次,Booth的隱喻研究較具啟發(fā)性。Booth在闡述自己對隱喻的理解時,無意識地引入了“修辭情境”“辭屏”“修辭動機”“勸說”等修辭學參數,這對后來提出的批評隱喻分析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批評隱喻分析所涉及的分析步驟中實際上蘊含著以上各個修辭學理論。再次,Booth的隱喻觀體現了其修辭學思想的傳承性。Booth在論述隱喻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古典修辭學家Aristotle和Booth的理論先師——Burke的影響,既運用了“勸說”這樣的經典修辭術語,也順承借鑒了一些Burke修辭學思想中諸如“辭屏”等理論,既是對西方修辭學的發(fā)展,也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

      當然,鑒于Booth過多關注諸如小說修辭、反諷等修辭藝術,實際上其對隱喻著墨較少,討論也不夠深入,這也難怪Booth的觀點中存在偏頗之處。首先,Booth對隱喻的論述過于宏觀,沒有十分明確提出隱喻的定義及內涵,多在旁征博引他人的研究實例,也沒有關注隱喻的識別、范圍等方面;另外,Booth雖然提及了隱喻的評價問題,但未明確談及評價隱喻的具體步驟,僅提及了評價的標準與目標。因而,其隱喻觀存在著理論不太完善的問題。

      五、結語

      一部《小說修辭學》奠定了Booth在西方修辭學界的地位,當然,Booth對修辭學的貢獻遠不止如此。本文主要基于Booth的著述闡析了Booth的隱喻觀,涉及隱喻的定義、評價,隱喻觀與西方修辭學之間的深層關聯等,在此基礎上指出了Booth對隱喻研究的貢獻與不足。Booth對隱喻理解的視野是較為寬廣的。在他看來,隱喻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形式,而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因此,評判隱喻時需要將社會文化因素考慮進去。換而言之,隱喻與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實際上,研究某些修辭學家對隱喻的理解,可以追根溯源,進而將隱喻研究推向更寬更廣的道路。正如束定芳、湯本慶[39]所說,隱喻研究歷史的研究可以是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如哲學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等對隱喻的觀察的論述進行研究,探討它們的發(fā)展過程和繼承關系,從而對理解隱喻有重要的價值。本文旨在通過對Booth的隱喻觀的研究,一則展現Booth修辭學思想的另一面,更為重要的是,引起學界的注意,加深對隱喻研究歷史的關注,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隱喻。

      注釋:

      ① 此處的“評價”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域下的“評價”理論略有不同,主要指“修辭批評”中的“評價 ”,指對修辭現象所做的一種分析與評判。

      ② 以“隱含作者是朋友”的隱喻為例,Booth[9]曾提出隱喻批評(metaphoric criticism)的概念,并指出批評的藝術在于區(qū)別我們以讀者身份所建立的朋友的各種特征。此處的“批評”與“評價”有緊密關聯,評價可視作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 鯰魚式隱喻是布斯對Mailer使用的隱喻方式的稱謂。比如,“軍號”之于“美國軍隊”好比“我的請求”之于“圣人的軍隊”。這樣的隱喻總是有兩個及以上的隱喻表達粘連在一起。

      ④ 常昌富、顧寶桐[22]、姚喜明、王惠敏[23]與曹京淵、王紹梅[24]都采用了“修辭情景”的譯法。

      ⑤ 袁影、蔣嚴[25]與涂家金[26]均采納了這一譯法。

      ⑥ 溫科學[27](184)曾經指出,對中國現代修辭學,修辭情境多指上下文的語境,詞語對上下語境的“適切”,寫說者主觀因素與社會環(huán)境的“適切”,這樣才能產生宣傳效果。而對于西方修辭學而言,修辭情境則指演說者與聽眾之間進行的互動的場景,修辭活動在這個場景中產生效果,演說者與聽眾之間進行交流、勸說以達到同一。

      ⑦ 可理解為廣義的修辭情境,包括社會文化等因素。

      ⑧ Charteris-Black[34]在其著作《政治家們和修辭:隱喻的說服功能》中對當代證明了美國政治家使用隱喻的比率非常高,其修辭動機主要在于勸說美國民眾接受自己的言論。

      ⑨ 近年來也有學者[36]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認為對隱喻認知功能的認識其實并不是從Lakoff 和 Johnson 開始的,歷史上許多語言學家和哲學家都曾對隱喻的認知功能做過一些研究。其實18,19世紀的哲學家尼采就曾把隱喻提升到語言本體論和認知本體論的高度,這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言論。這些論斷對于今天從事隱喻研究的學者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它太像Lakoff和Johnson的隱喻理論了[37](33)。

      [1]Booth,W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2]Phelan J,Wayne C.Booth:The Effect of His Being [J].Pedagogy:Critical Approaches to Teaching Literature,Language,Composition,and Culture,2007(1):91-98.

      [3]Booth W C.Metaphor as Rhetoric:The Problem of Evaluation [J].Critical Inquiry,1978(1):47-92.

      [4]Booth W C.The Company We Keep:An Ethics of Fiction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185-187.

      [5]韋恩·C.布斯,穆雷等譯.修辭的復興:韋恩·布斯精粹[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86-87.

      [6]Rousseau J J,Herder J G.(Translated by John H.Moran &Alexander Cod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7]Campbell K K.Burkholder T R.Critiques of Contemporary Rhetoric (2nd ed.) [M].New York: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7:15,110-121.

      [8]Kuypers J A,King A.What is Rhetoric? [C]// In Kuypers J A (ed.).The Art of Rhetorical Criticism.Boston:Pearson Education,2005.1-12.

      [9]Booth W C.The Way I Loved George Eliot,Friendship with Books [J].Kenyon Review,1980(2):4-27.

      [10]Davidson D.What Metaphors Mean [J].Critical Inquiry,1978(1):1-47.

      [11]胡曙中.英語語篇語言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0.

      [1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3.

      [13]Koller V.Metaphor Clusters,Metaphor Chains:Analyzing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 [J].Metaphorik.De,2003(5):115-134.

      [14]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LTRP and Routledge,2000:58.

      [15]Wheelwright P.Metaphor and Reality [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2.

      [16]Black M.Models and Metaphor [M].Cornell: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62.

      [17]胡曙中.現代英語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440.

      [18]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19]鄧志勇,楊濤.隱喻修辭批評的理論與操作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2):47-50.

      [20]Burke K A.Grammar of Motives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1]Bitzer L.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68(1):1-14.

      [22]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10.

      [23]姚喜明,王惠敏.論肯尼斯·伯克語言觀中的術語視界 [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29-32.

      [24]曹京淵,王紹梅.美國修辭情景研究及其后現代主義趨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9-84,101..

      [25]袁影,蔣嚴.論“修辭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評比徹爾等“修辭情境”觀[J].修辭學習,2009 (4):1-8.

      [26]涂家金.修辭的情境與情境的修辭[J].大連大學學報,2009(5):79-82.

      [27]溫科學.中西比較修辭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84.

      [28]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339.

      [29]Perelman,Cha?m.The Realm of Rhetoric [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2.

      [30]鞠玉梅.伯克的隱喻觀研究[J].當代修辭學,2010(4):45-52.

      [31]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200004/0734222.shtml[[EB/O L].

      [32]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71.

      [33]鞠玉梅.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05.

      [34]Charteris-Black J.Politicians and Rhetoric: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M].Basingstoke &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

      [35]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08/content_8128953.h tm [[EB/OL].

      [36]Jakel O.Kant,Blumenberg,Weinreich:Some ForgottenContributions to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A].In R.Gibbs.Jr.&Steen J (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9-27.

      [37]劉宇紅.隱喻研究的哲學視角[J].外國語,2005(3):29-36.

      [38]Keysar B.Bly B M.Swimming against the current:Do idioms reflect conceptual structure?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1559-1578.

      [39]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1-6.

      On Wayne Booth’s View of Metaphor and Western Rhetoric

      LI Ke,WANG Xiangyun

      (1.Postdoctoral St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264209,China;2.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264209 China)

      Wayne C.Booth,famous forThe Rhetoric of Fiction,enjoys a great reputation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rhetoric studies in 20th century.Moreover,he has a particular foresight on metaphor research.In his statements of metaphor,he quotes such western rhetorical theories as rhetorical situation,rhetorical motive,persuasion to enrich his view of metaphor,which includes th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of metaphor,the deep link between Booth’s view and western rhetoric,and an evaluation of Booth’s contribution and drawback.It has shown that Booth particularly foresees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western rhetoric,therefore,Booth has paved the way for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 in the future.

      Wayne C.Booth;metaphor;persuasion;Western Rhetoric;terministic screen;rhetorical situation

      H315

      :A

      :1672-3104(2014)05-0262-07

      [編輯:汪曉]

      2014-03-20;

      :2014-07-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YY114);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13DWXJ10);2013年山東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基金“批評轉喻分析:理論與應用研究”(2013SKQP001)

      李克(1981-),男,山東沂水人,博士,山東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西方修辭學;王湘云(1966-),男,山東成武人,博士,山東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認知語言學

      猜你喜歡
      布斯隱喻動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孫悟空戰(zhàn)蜘蛛俠
      快樂語文(2017年25期)2017-11-16 03:24:47
      蒙藥希和日額布斯-6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動力的影響
      動機不純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論幼兒的動機特點與良好動機的培養(yǎng)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香格里拉县| 石阡县| 隆安县| 兴义市| 逊克县| 沾益县| 包头市| 新密市| 蒙城县| 岐山县| 台南县| 冕宁县| 广灵县| 峡江县| 长沙市| 武威市| 达拉特旗| 天津市| 平泉县| 莱芜市| 广饶县| 安阳市| 岐山县| 金乡县| 石首市| 尉氏县| 涿州市| 元氏县| 民和| 芒康县| 呼玛县| 乌拉特后旗| 浦江县| 富阳市| 盐山县| 沙田区| 定结县| 天峨县| 多伦县| 湖南省|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