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瓊,王 輝,楊瑞芹,于 芬,黃 娟
隨著社會多樣化人才的需求趨向,高等學校紛紛改變相同專業(yè)學習相同課程的學年制培養(yǎng)模式,積極探索和完善學分制。從國內外各高校實行學分制的總體情況來看,較為完善的學分制一般包括4項基本制度:選課制、學分績點制、導師制和聘任制[1]。但是,中國大部分高校實行的學分制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并不是完全的學分制,而只是在學年制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選修課,距離完全學分制的要求還很遠。主要表現(xiàn)有:1門課程對應1位教師,學生不能選擇授課教師;學校提供的課程數(shù)量和類別不能滿足學生多方位的需求。其原因在于,美國學分制是由選課制自然發(fā)展而來,而中國高校推行學分制的過程與其相悖,先引進學分制后發(fā)展選課制,先有形式后有內容[2],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上述諸多問題。
對于初次接觸選課的學生來講,選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過程。在下達選課通知后,各專業(yè)的系主任、輔導員和班主任容易忽視選課前的指導,認為學生自己會去了解選課的各方面運作情況,不對教學計劃作詳細的解讀等。學生對本專業(yè)的課程大綱了解不全面,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學習計劃,忽視了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不能根據(jù)自身知識結構需求及課程重要程度來選課[3];同時,在選課過程中又過度依賴數(shù)量極為有限的專職管理教師,選課中就容易盲目跟風、隨波逐流。
選課系統(tǒng)是完成選課過程的重要平臺。隨著選課活動的加強,對選課系統(tǒng)的應用性和穩(wěn)定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根據(jù)筆者對浙江科技學院近270名學生進行的針對選課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學生對選課系統(tǒng)的滿意度僅為一般(滿意度低于70%)。特別是在選課高峰期,選課系統(tǒng)無法承受,導致有些學生想選的課程沒選上,能選的時候熱門課程已被選光。
學生在選課的過程中受到課程資源和教師資源的制約。一種突出的現(xiàn)象是,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不斷增加,教師無暇去思考挖掘更多的課源。同時,用于科研和本專業(yè)的深入鉆研精力有限,開設反映專業(yè)前沿性的課程更是難上加難[4]。熱門的課程師資力量不夠,科學前沿性強的課程無法開設,導致學生對課程、教師及上課時間的選擇余地小,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授課積極性,無法達到實行選課制的真正目的。
選修課的管理相對于必修課來講,在課程要求、考核方式等方面要求較低。特別是公共選修課,所有主講教師都能申報,教學督導組極少去了解公共選修課的授課情況。缺乏督導導致選修課的教學質量下降,上課人數(shù)多、考核要求低導致學生出勤率情況不理想。亦有學生純粹為湊學分而學,學不到實質性的內容,教師達不到授課目的。
受學分制收費的限制,大部分學生選修滿了各類別選修課最低要求的學分就適可而止,不再多選超出學分的課程。大部分學生為了拿學分而選課程,并且偏向于選修那些考核簡單、教師不嚴的課程,從而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為了使選課過程順利進行,減少學生的盲目隨眾性,可以在新生入學時開設選課講座,并給新生發(fā)放相應專業(yè)的教學計劃,針對教學計劃作詳細講解,使他們對整個大學期間所設置的課程有個全面了解,以便做好長遠的學習計劃與規(guī)劃。同時,給學生配置選課指南,里面可以包括:選課流程、選課系統(tǒng)操作方法、學分制收費方法、各專業(yè)各類選修課應達到的最低要求學分等[5]。
導師制由選課制派生出來,是學分制教學管理中重要的制度和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6]。構建和完善導師制與選課制結合的制度,可確保學生選課的科學性、合理性。新生進校一段時間后可根據(jù)自身興趣選擇專業(yè)導師,一直延續(xù)到畢業(yè),導師參與到學生的選課過程中,進行選課指導。導師可以登陸系統(tǒng)查詢所指導學生的選課情況及課程成績等,以便隨時掌握學生的選課情況,避免學生選課時的盲目性。
選課系統(tǒng)一般都是高校委托校外軟件公司開發(fā)、調試與使用的。一方面,由于各高校的教學情況各不相同,高校必須對選課系統(tǒng)提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要求,使選課系統(tǒng)有針對性;另一方面,系統(tǒng)使用后,學校要加大投入,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到最大限度地升級完善系統(tǒng),并且配備專門的人員來管理學校的選課系統(tǒng),盡可能減少因教學設備導致的選課問題。
選課制的順利開展需要大量的課程資源和教師資源支持,學校應制訂相應的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學經(jīng)驗豐富、學術能力強的教師進入選修課的教學第一線。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聘請校外知名專家教授來學校上課。針對熱門課程,可以通過建立課程教師團,采取多位教師同時開設幾個班級平行授課的形式,保證課程數(shù)量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定期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統(tǒng)計分析各門課程受歡迎程度,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同時,組織相應的教師進行教學培訓和討論,以確保課程的質量。
為了提高選修課的質量,應建立公共選修課申報專家審查制度,選修課準入的門檻應該適當提高。審查包括課程的必要性、前瞻性,任課教師的資歷等。另外,對已批準通過的選修課要開展后期評估工作,注重開課過程的跟蹤與管理,對教學材料、課堂管理記錄、期末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材料進行隨機抽樣審查,同時結合學生評教,對課程教學內容等進行測評,對不符合教學要求的選修課酌情提出改進建議或者撤銷課程。
學分制收費制約了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超額學習的積極性。大部分學生考慮到超出最低畢業(yè)學分的課程會另外收取費用,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放棄額外感興趣的課程;也有個別學生因為經(jīng)濟狀況而只能為了學分而學。在這種情況下,學??梢詫W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實行學分免費獎勵制度,根據(jù)每學期專業(yè)學分績點排名,規(guī)定下學期可免費修讀額外課程的數(shù)量。這樣既能夠滿足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愿望,又能夠提高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改善學習風氣。
學分制的實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完全選課制的實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教學資源和教師資源配備日益充足、學生自主發(fā)展意識日益加強中不斷完善和實現(xiàn)。學分制下的選課模式一定要與高校本身的教學情況相結合。高校應在認識到選課制在改變統(tǒng)一規(guī)劃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的前提下,重視選課制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及時在學生、教師、教學資源與環(huán)境等各方面加以整改和完善,以保證選課制的實施順利開展。
[1] 婁雨.高校學分制實踐及其選課制度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1(26):64-66.
[2] 王慧青.實行學分制必須建立完善的選課制度[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2(4):48-50.
[3] 劉桂琪,趙宇.完善高校學分制下選課制度的幾點建議[J].高教論壇,2010,12(12):40-41,65.
[4] 李萍,羅浩,范瓊燕.高校選課制問題與對策的探討[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2):101-104.
[5] 杜長江.學分制下的多校區(qū)選課制度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98-100.
[6] 許松.高校學分制條件下的選課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1(10):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