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
吃肉的人是可恥的
最早的人多是素食的。鉆木取火這一高科技普及之前,吃肉對人體的傷害極大。根據(jù)《韓非子·五蠹》上記載,“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果蓏蚌蛤”。這其中,素果蓏還好說,葷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問題是寄生蟲多,且容易變質(zhì)。這還是河鮮,要是獸肉,就更不讓人放心。當時捕獵工具有限,像是App store里免費游戲的武器配置,不升級根本沒法使,野味只能吃二手,一步一個腳印尾隨著大型猛獸,等它們吃飽喝足揚長而去,揀點骨頭回去生啃,啃完準拉肚子,傳染各種不治之癥。
所以,墨子說:“古之氏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他認為在人類學會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希伯來《圣經(jīng)》中記載說,人類自諾亞時期的洪水之后才開始吃肉。這足以證明相對于吃素,吃肉是后來的事。
畢竟,在肉成為公認的美味之后,先吃上肉的,也只是一部分人,能夠敞開胃口吃的,更是少數(shù),不光限購,而且要特供。如《禮記》規(guī)定,天子才能吃牛肉,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豬肉和狗肉,老百姓也就是能吃點魚肉,“魚肉百姓”據(jù)傳由此而來。
做為一名魚肉百姓,想吃別的肉,不太容易。孟子支過招,號召大家“養(yǎng)雞豚狗彘之畜”,并且要做到“無失其時”,這樣的話,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這口號和“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有一拼。即便如此,也只能解決老人的吃肉問題,可見吃肉之艱難。
對吃不上肉的人來說,吃肉的人是可恥的,天天吃肉的人是可恨的。商紂王“酒池肉林”果然招人厭。國難當頭,曹劌準備給君王出謀劃策,老鄉(xiāng)們還一肚子意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就是人家吃肉的人商量事,你這個吃素的摻合什么?真是咸吃蘿卜淡操心。曹劌只好解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還真得我這個吃素的,去告訴他們到底能吃幾碗干飯。
中國素食的起源
在有肉吃的情況下,能夠意識到素食的重要,最早是《呂氏春秋》。這本由秦始皇的緋聞親爹呂不韋重金打造的書明確提出:“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則認為最好的飲食搭配應該是“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補充一點,《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作者肯定不是黃帝,成書比《呂氏春秋》晚,專家考證時間應該在漢朝,正是一個素食大發(fā)展的時代。
關(guān)鍵原因——漢朝有更多的素食可吃。
之前的素食,除五谷外,多為野菜。例如《詩經(jīng)》里的荇菜,就是一種水草,想吃得下水撈,還得選來選去,“左右芼之”,頗費功夫;卷耳是一種菊科植物,只有嫩苗可吃,采大半天也不裝不了一筐。直到漢代張騫從西域回來,引進了一大堆蔬菜瓜果,才大量增加了素食的食材品種。說真的,張騫帶來的種子,幾乎夠打一局《植物大戰(zhàn)僵尸》,有芹菜香菜,有蠶豆黃瓜,關(guān)鍵還有大蒜,消食健胃殺菌,拯救了多少人的食欲和腦子。
最偉大的素食也是在漢朝發(fā)明的。這筆功勞在傳說中記在了淮南王劉安身上。劉安在歷史上算是個悲劇人物,本人才華橫溢,招賢納士,學呂不韋廣招門客,編了后世流傳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漢武帝那里告他謀反,劉安覺得身家難保,沒等漢武帝采取措施,便畏罪自殺了。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著。劉安就是后者。老百姓根本不相信他的死訊,而是以為他得道成仙。因劉安平日愛煉丹,所以他死后,大家都以為他吃了丹藥,升天而去,還說,那些沒吃完的丹藥被家里的雞狗們吃了,也跟著“飛得更高”,由此傳出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
從唯物主義世界觀出發(fā),這顯然是行不通的。不過劉安愛煉丹倒假不了,并且有一定名聲,游戲《仙劍奇?zhèn)b傳4》中,主人公還要在劉安的煉丹爐旁跟其大戰(zhàn)一番。也恰恰因為劉安的這個愛好,無意間煉出了最偉大的素食——豆腐。
豆腐作坊一直祀劉安為先師,他的生日是九月十五,據(jù)說,這一天中國豆腐從業(yè)者要舉行公祭。堪稱“一人得豆腐,養(yǎng)活千萬家”。
不過,也別迷戀劉安這個豆腐哥,哥也許只是一個傳說。就算是真的,豆腐在漢朝其實遠沒有普及,技術(shù)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和后來的豆腐沒法比,因此還進不了烹飪主流。直到唐宋,才成了重要的素食。唐朝時還隨鑒真東渡傳到日本,讓日本人也學會了吃豆腐。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在此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話:“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p>
素齋離不了豆腐,葷菜也歡迎豆腐;家常便飯離不了豆腐,滿漢全席也不能沒豆腐。在那些簡樸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舊時喪俗中,喪家準備的飯菜以豆腐為主,因為白色是喪事之主色,所以去喪家吊唁吃飯稱作“吃豆腐”。有些去幫忙的老鄉(xiāng),忌說去喪家?guī)兔Γ驼f是去吃豆腐飯的。也有那種不干活而去蹭飯吃的,也說他是吃豆腐的。這樣流傳下來,“吃豆腐”又多了一層占便宜的意思。
南宋素食花樣多
素食是從宋朝開始專業(yè)化的?!稏|京夢華錄》和《夢梁錄》上多有記載。北宋首都汴梁已經(jīng)有了專做素食的菜館,南宋首都臨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種,能當相聲《報菜名》說。
諸多素食菜名中,帶“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鴨”“假蛤蜊”“假羊時件”“假驢時件”“假煎白腸”,說明老百姓對素食的追求是能夠取代肉食,通過對視覺和味覺的瞞騙,以假亂真。像“奪真雞”,從名字上就透著一種咬牙切齒要把真雞取而代之的氣魄。據(jù)說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制品加工,形象和質(zhì)地都非常逼真,切開整雞時,雞絲儼然可見。我老家現(xiàn)在過年時有道菜叫“素雞”,不知是不是受了“奪真雞”的影響。
如此多的“假”字出現(xiàn)在素食里,總讓人感覺素食素得仿佛有些被動。還好,這里的“假”對人的健康并無傷害,不像后來的假雞蛋。
素食登峰造極,還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論。《隨園食單》專門有“雜素菜單”一節(jié)。純素的菜有“慶元豆腐”“素燒鵝”“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楊花菜”等。袁牧還借家廚王小余之口說:“一芹菹一皆珍怪”,將素食的美味提到極高的地位。薛寶辰于同治年間撰寫的《素食說略》,記述了兩百多種素食,堪稱一部素食百科全書。
如果把中國歷史看成一部吃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素食是其中一直涌動的潛流。從主動吃到被動吃,再到主動吃,滄海已變桑田。西方其實也經(jīng)歷了一個類似的過程。英國有個作家在他的《素食主義史》中說,亞當和夏娃可能也是吃素的,這一點作者也許是開玩笑,可我覺得有道理,否則,見到那條誘惑他們的蛇,才不會聽話去吃什么禁果,直接把蛇扒皮吃了,或煮成羹,豈不美哉?
恰恰是因為他們吃了禁果這種素食,才有了人類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