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娟
許多數(shù)學老師感嘆:“預案精心設計了,導學單精心編制了,小組合作了,難點分散了,練習分層了,可實施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有認識模糊的,有答非所問的,還有因綜合性強一些而擱置一旁的……數(shù)學老師真累!”殊不知你的學生是否為新課學習作好了知識上的儲備,是否有百分百的熱情參與你的課堂,你是否知道學生的智能差異,是否忽略了練習的因人而異……于是“多元智能理論研究”成了學校的“十二五”研究課題,讓我們知道:八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及表現(xiàn)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結構,有的孩子某種智能表現(xiàn)非常突出,呈顯性狀態(tài),而大多數(shù)孩子的很多潛在智能有待于我們教師去認識、挖掘、開發(fā)。這就需要老師更多地站在兒童的立場,即站在兒童的視角,研究兒童的心理,注重兒童的認知。
一、解讀兒童的經驗留存
數(shù)學新知的學習一般是原有知識的應用與發(fā)展。孩子在每一次的數(shù)學學習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因此,在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以前,老師要明確學生現(xiàn)在哪里,要往哪里去,教學設計時就會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作為新知的生長點,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有效的自我建構。2012年10月,在大市級學科帶頭人的考核中,我又一次重新設計并執(zhí)教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的研討課。
1.課前談話,引入策略
■
今天我以一個數(shù)學老師的身份,從數(shù)學的角度,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同學們聊一聊《田忌賽馬的故事》。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田忌賽馬的故事》有印象,但并不是很熟悉。講述時,我邊講邊用箭頭表示倆人的賽馬經過,故事講完了,提問:老師用這樣的方式講《田忌賽馬的故事》,你喜歡嗎?說說你的理由。孩子們說了很多,如田忌太聰明了,他沒有換馬,只是改變了策略;這樣的表格既清楚又簡潔,讓我們一下弄清楚是怎樣比賽的。
2.揭示課題,激活策略
課前談話時,我們一起聊了《田忌賽馬的故事》,聰明的田忌沒有換馬,只是改變了賽馬順序,采用了合適的策略贏得了比賽。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也需要合理地運用策略。
3.創(chuàng)設情境,尋求策略
師: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小華用去多少元”,你能解決嗎?(出示缺少條件的例題情境圖)
師:(聽錄音)小明說:我買3本,用去18元。小華說:我買5本。
學生的表現(xiàn)千姿百態(tài):有的面面相覷,有的動筆記
錄……
師:沒明白嗎?那我們再來一遍吧!請同學們記錄相關的條件和問題,最好讓其他同學看得一目了然。
展示學生作業(yè):(1)完整記錄,但沒記完。(2)橫向對應,但沒人名。(3)條件對應。(4)最完整的記錄。
師:請評價各種記錄的優(yōu)缺點,并說明理由。
師:我們還可以給它添上線,變成表格,以便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
對四年級孩子來說,“策略”這個名詞出現(xiàn)在數(shù)學教材中還是第一次。但他們對表格是比較熟悉的,從一年級學習數(shù)學起就經常接觸表格,進行過許多填表活動。因此在課前談話中,老師用《田忌賽馬的故事》引入,用表格的形式說明賽馬經過。孩子們或許讀過、或許聽過,但用這樣的方式還是第一次,孩子們的眼神是閃亮的,表情是好奇的。故事聽完了,老師提問:“聽完《田忌賽馬的故事》,你想說些什么?”孩子們說了許多:田忌非常聰明,想到改變策略取勝;老師的表格很簡潔,讓我們覺得賽馬的經過一目了然,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教材的情境圖相對比較簡單,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錄音的方式呈現(xiàn),讓學生用記錄的方式表示圖中的信息。這樣教學既符合生活常理,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興趣盎然地產生對策略的學習需求。
二、研究兒童的個性差異
兒童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數(shù)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讓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細品我們的班集體,數(shù)學學習的狀態(tài)總是呈正態(tài)分布,大部分孩子趨于中等,自控能力較強,從眾心理較為普遍;少部分孩子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思維縝密、認真細致、常會迸發(fā)靈動的思維火花,讓老師驚喜不已;少部分孩子笨拙畏懼、我行我素。所以,新標準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提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也就是在“保底”的基礎上,努力促進學生整體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
新接教學班已有一年半了,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我總能以十二分的熱情對待每個孩子,把握好嚴格要求與寬厚對待的度,總能剛柔并濟、投其所好,讓其長處盡展于表。
課前,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作課前準備,學生小華從褲兜里拿出活動轉盤,色彩繽紛,精巧至極。“老師,這是你布置的數(shù)學作業(yè),我花了好長時間才做好的!”我摸著他的腦袋,贊美一番,他奔跳著回到座位,這一課,他聽得特別好;膽小的小琳終于愿意舉起小手,我及時送去微笑和贊許的目光,她把手舉得更高了;好動的小浩雙手又伸到了課桌下,我用手勢暗示他的同桌,在同桌的提醒下他抬頭了,聽課了;結巴的小宏敢于大膽表述了,我?guī)ь^用掌聲鼓勵他,他更自信了……
兩年來,我不斷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用細致的點滴傳遞教育的關愛。站在兒童的立場,一個提醒、一種關心、一份鼓勵,為兒童的個性差異而堅持,為兒童的智慧心靈而歡暢,為教育的激情靈動而努力……
三、探尋兒童的認知風格
數(shù)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認知結構的不斷自我構建和完善的過程。就每個學生而言,這種建構的過程會因個體知覺、記憶、思維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更因個體態(tài)度、動機、習慣的不同而存在不同??傮w來說,分成兩種:一種以邏輯聯(lián)系占優(yōu)勢的分析型的學生,他們思考處理問題按部就班,注重細節(jié),條理清晰,一旦事情沒有規(guī)則、不可按計劃進行,就會茫然失措;一種是總體把握型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是直覺的、跳躍的,富有想象力和冒險精神,但缺乏紀律觀念,不注重細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多層面設計,因人而異,合理評價。
例如,在數(shù)學活動課上,我讓學生完成問題:修一條長1800米的水渠,8天修了全長的■。用同樣的速度,修完剩下的還要幾天?我先讓學生獨立解答,一會兒,學生紛紛完成了。下面是學生交流的全過程。
生1:用剩下的米數(shù)÷每天修的米數(shù),1800×(1-■)÷(1800×■÷8)=12天。
生2:有道理,我覺得可以先求出總天數(shù),1800÷(1800×■÷8)-8=12天。
師:你們的方法很不錯,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在老師的指點下,同學們進行了熱烈討論,教室里一下又熱鬧起來。一會兒,又有學生嚷起來: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
生3:我可以不用1800米,而把這段路看作單位“1”,這樣就更簡單了。列式為(1-■)÷(■÷8)=12(天),解題思路和第一種解法相同。
生4:如果找對應關系的話,8天與■對應,用8÷■先求出總天數(shù),列式為8÷■-8=12(天)。
面對如此多的答案,總體把握型的學生認同度高,他們會把具體的1800米看做抽象的單位“1”,找到8天與■的對應關系;分析型的學生會根據(jù)問題“剩下的還要幾天”用剩下總米數(shù)÷剩下的天數(shù),一步步找到需要的條件與問題。這里不存在思維的優(yōu)與劣。老師要熟悉孩子的思維特點,恰當分析、合理評價,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思考兒童的學習之障
兒童學習數(shù)學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教師要善于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要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對于學習新內容揣摩推敲:如果我是學生,困惑在哪兒?障礙在哪兒?支撐又在哪兒?也就是說,只有從學生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特點入手,才能消除困惑,豁然開朗。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求近似數(shù)》時,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shù)、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shù),會求近似數(shù)后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根據(jù)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shù),會用“萬或億”作單位求大數(shù)目的近似數(shù),培養(yǎng)估計意識,發(fā)展數(shù)感。例題后有這樣3道習題:
(1)省略下列各數(shù)最高位后面的尾數(shù),再寫出近似數(shù)。
705 385 1994 3208 9775
(2)用“萬”作單位寫出下列各數(shù)的近似數(shù)。
73986 539180 6995400 10002000
(3)用“億”作單位寫出下面各數(shù)的近似數(shù)。
8340000000 20680000000 980000000
從正遷移的角度出發(fā),我先讓學生完成第(2)、(3)題,學生表現(xiàn)良好,也許模仿起著比較大的作用。但第(1)題的錯識真是千奇百怪:385≈300、385≈4百,仔細分析,是沒有理解要求:用“萬或億”作單位,是省略“萬或億”后面的尾數(shù)四舍五入,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shù)則需依據(jù)位數(shù)的不同而省略;書寫格式差異,8340000000≈83億,385≈400,整數(shù)的位數(shù)不同,寫法不同。老師需站在學生的立場,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區(qū)別和溝通。
成尚榮先生曾說:“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根、之魂、之核心發(fā)展力在于研究兒童?!泵總€兒童都是一本值得研究的大書,值得老師時時流連忘返,體味斟酌,把每個兒童讀透、讀懂,并用兒童的眼光關注文本、用兒童的視角關注課堂。這樣,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諦,追尋教育的意義,才能讓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快樂與幸福伴隨兒童學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