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鷹
1935年9月,季羨林和一些清華校友一同前往德國留學。
季羨林有著十分扎實的中國文學功底,本科讀的是西洋文學,擅長德文、英文,要想在兩年內(nèi)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他的首選科目應(yīng)該是中國文學,其次則是德國文學或英國文學??杉玖w林思來想去,打算將無人問津的梵文作為攻讀科目。
沒想到除了季羨林之外,沒有一人選擇梵文,他成了“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唯一的聽課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十分欣賞季羨林,盡管教室里只有一位學生,他也講得十分賣力。
選擇了梵文,就意味著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心血。換做別人很可能會知難而退,但季羨林一心要把梵文拿下,儼然一副山東漢子的做派。課余,季羨林經(jīng)常看書看到睡著,但一覺睡醒,他馬上又抖擻精神,重新投入到研習中。
1941年2月,季羨林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雖說所耗費的時間超出預期3年多,但季羨林關(guān)于梵文的研究取得了杰出成就,為他之后進行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現(xiàn)實生活中,當面對未知世界,應(yīng)該像季羨林一樣,胸懷舍我其誰的責任感迎難而上、勇敢拓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