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瑩,林昌松,劉風震,徐 強,毛海琴
患者,女,22歲,因“反復發(fā)熱伴抽搐20余天,左下肢腫痛2 d”于2013-05-30收入本院?;颊哂?月4日無明顯誘因出現發(fā)熱,于5月5日上午8:00突發(fā)癲癇,外院查顱腦CT示:左側額葉腦出血,約10 ml,位于腦皮質下。MRI示:靜脈淤積性腦梗死,梗死后出血。診斷為:(1)左側額顳葉梗死后腦出血;(2)癲癇。給予抗感染、脫水、抗癲癇等處理后好轉,于5月26日出院。5月27日患者感左下肢疼痛、腫脹,呈進行性加重,行走困難,5月30日來本院查雙下肢動靜脈彩超,提示左髂外靜脈、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血栓形成,后收入本院。查體:體溫38.6℃,脈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下肢非凹陷性腫脹,壓痛,膚溫升高,膚色偏紅。心肺、腹部查體未見異常。神經系統(tǒng):意識清楚,言語流利,理解力、判斷力尚可,遠近記憶力、計算力稍有減退。雙側瞳孔等大,對光反射靈敏。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右側巴氏征(+),腦膜刺激征陰性。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91 g/L(參考值110~150 g/L)、紅細胞計數3.3×1012/L〔參考值 (3.5~5.0) ×1012/L〕、白細胞計數3.7×109/L〔參考值 (4.0~10.0) ×109/L〕、中性粒細胞分數0.56(參考值0.50~0.70)、血小板計數110×109/L〔參考值 (100~300) ×109/L〕。DIC組合:國際標準化比值 (INR)0.98(參考值0.80~1.2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40.8 s(參考值22.5~34.0 s),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 (3P)陽性,D-二聚體 (DDi)6 450 μg/L(參考值0~324 μg/L),抗凝血酶活性57.9% (參考值75.0% ~125.0%)、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 (FDP)23.4 mg/L(參考值0~5.0 mg/L)。風濕 +自免 +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譜:類風濕因子 (RF)陰性,C反應蛋白(CRP)57.9 mg/L(參考值0~8.0 mg/L),紅細胞沉降率(ESR)28 mm/h(參考值0~20 mm/h),抗核抗體 (ANA)陽性 (2.21),抗SSA抗體陽性,補體、抗SSB抗體、抗Sm抗體、抗Jo-1抗體、抗nRNP抗體、抗Scl-70抗體、抗著絲點抗體、抗rRNP抗體、抗核小體抗體、抗組蛋白抗體均為陰性。狼瘡抗凝物 (LA)陽性??剐牧字贵w (ACLAb)5.29 U/ml(陰性)。呼吸道病原體IgM八聯檢:肺炎支原體、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陽性,EB病毒抗體、流感A+B抗原、TORCH五項、肥達外斐試驗、結核抗體檢測、血液細菌培養(yǎng)陰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相關檢查均陰性,相關抗原、血管炎三項 (抗髓過氧化物酶抗體、抗蛋白酶3抗體、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均陰性。骨髓涂片:考慮繼發(fā)性貧血骨髓象。骨髓培養(yǎng)無菌生長。
影像學及其他實驗室檢查:5月8日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MRI示:(1)左側額蝶竇顯影,考慮存在靜脈竇血栓可能性大;(2)左側額葉、左側顳枕葉異常信號,考慮靜脈出血性腦梗死可能性大。磁共振血管成像 (MRV)示:(1)左側橫竇及乙狀竇未見顯影; (2)竇匯區(qū)靜脈竇變細,顯影淺淡;(3)上矢狀竇額部未見顯影,雙側額葉表淺靜脈代償性增粗。5月29日我院雙下肢動靜脈彩超示:左髂外靜脈、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血栓形成,雙側下肢動脈未見明顯異常;胸腹CT示:左髂總靜脈近端壓迫綜合征,左髂總靜脈髂內、外靜脈完全性栓塞,下腔靜脈中下段部分栓塞;右肺動脈干及雙下肺動脈部分栓塞,右下肺基底段中央區(qū)域肺梗死。既往無其他基礎疾病。診斷:(1)全身多發(fā)靜脈血栓抗磷脂綜合征(APS)可能性大; (2)左側額顳葉梗死后腦出血繼發(fā)性癲癇。
6月9日開始抗凝治療,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0.4 ml×3 d,同時給予口服華法林,起始量2.5 mg/d,視INR高低調整用量,使INR波動于2.0~3.0。給予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靜脈滴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d、環(huán)磷酰胺0.4 g/周,口服硫酸羥氯喹0.4 g/d。配合其他護胃、抗癲癇、退熱、改善循環(huán)等治療后,患者逐漸恢復,體溫控制良好,左下肢腫痛明顯好轉,復查CRP、ESR正常,于2013-06-26出院。出院后持續(xù)門診治療,3個月后復查LA 47 s(陽性),遂確診為APS。免疫抑制劑使用方面,因患者不耐受環(huán)磷酰胺出現的惡心、月經失調,故在累積用量1.6 g時停用,改為口服硫唑嘌呤100 mg/d。隨訪至截稿時患者治療方案為:甲潑尼龍4 mg/d,硫酸羥氯喹0.4 g/d,硫唑嘌呤100 mg/d,華法林3 mg/d;INR 2.6 s,風濕:ESR、CRP正常,自免、ENA抗體譜:ANA(+),余陰性。左下肢無腫脹,偶有疼痛,膚色正常,膚溫稍高。活動自如。
2.1 診斷 APS是一種累及各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最主要的病理過程是血栓形成,并由此導致多種臨床表現[1]。主要表現為反復靜脈或動脈血栓形成,反復流產。以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體 (APL)為特征。APL包括ACLAb、LA、抗β2糖蛋白Ⅰ抗體 (aβ2GP-Ⅰ)。目前廣泛接受的APS分類標準為2006年提出的 Sydney國際分類標準[1]。其臨床指標為:(1)血栓形成;(2)孕婦流產或新生兒異常。實驗室指標為:(1)LA陽性;(2)ACLAb陽性;(3)aβ2GP-Ⅰ陽性;以上檢測均要求間隔12周以上,至少2次或2次以上為陽性。至少同時符合1項臨床指標和1項實驗室指標方可診斷為APS。
約有1%的患者在短期內 (幾天到幾周內)大量微血栓形成,累及腎臟、肺臟、心臟、肝臟和腦等重要器官,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稱為惡性抗磷脂綜合征 (CAPS)[2-5]。2003年公布的關于CAPS分類標準及治療指南的國際共識聲明中指出[6]:(1)有≥3個器官、系統(tǒng)和/或組織受累的證據;(2)臨床表現同時或在1周內出現;(3)至少1個器官、系統(tǒng)或組織的組織病理學證實存在小血管閉塞;(4)實驗室檢查證實出現APL,如LA和/或ACLAb。確診 CAPS需符合上述所有標準,第3個器官或系統(tǒng)受累發(fā)生在1周~1個月內者,應考慮CAPS的可能。
本例患者以全身多發(fā)動靜脈血栓為臨床表現,兩次查LA均為陽性 (1次為住院期間,另1次是出院后3個月),由于既往無其他基礎疾病,考慮為原發(fā)性抗磷脂綜合征 (PAPS)。另外,該患者全身多發(fā)動靜脈血栓,影像學發(fā)現腦梗死、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同時也要警惕CAPS。CAPS的診斷需要病理學支持,目前相關報道主要見于尸檢報告,且以系統(tǒng)性、急性重癥病變死亡病例為主。該病例主要是基于無創(chuàng)性客觀檢查,由于沒有組織病理學證據,是否為CAPS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Tincani等[7]回顧性分析 175例 PAPS患者,發(fā)現aβ2GP-Ⅰ的陽性率最高 (75%),其次為 LA(19%)和ACLAb(6%)。但從臨床表現分析LA與血栓性事件關系最密切[7]。此例患者屬于單一APL陽性,其LA陽性,全身多發(fā)動靜脈血栓,與文獻報道一致,是LA與血栓事件關系密切的又一例證。
2.2 治療 APS具體治療包括抗凝劑、抗血小板藥物及免疫抑制劑[8-9]。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不作為 APS的常規(guī)治療。但在重癥APS的治療中,可抗凝聯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時甚至需大劑量激素沖擊及血漿置換來控制癥狀。迄今為止CAPS的治療仍是經驗性的,由于CAPS預后極差,一旦懷疑,需要立即積極治療。本例患者因懷疑CAPS的可能性,故住院期間除了給予APS常規(guī)抗凝治療外,還給予了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方案。
診療提示
1.在臨床工作中遇到不明原因血管內血栓形成,尤其是對年輕的或年齡較大但無常見危險因素的腦梗死患者,臨床醫(yī)生應考慮抗磷脂綜合征的可能,及時進行風濕免疫學檢測。
2.在短期內 (幾天到幾周內)大量微血栓形成,累及腎臟、肺臟、心臟、肝臟、腦等重要器官,第3個器官或系統(tǒng)受累發(fā)生在1周~1個月內者,應考慮惡性抗磷脂綜合征 (CAPS)的可能。由于CAPS預后極差,一旦懷疑,應積極治療,可在抗凝基礎上聯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以改善患者預后。
3.原發(fā)性抗磷脂綜合征 (PAPS)治療中,糖皮質激素的應用目前仍存有爭議。激素可以降低患者的抗心磷脂抗體 (ACL)水平,但對于能否阻止栓塞的發(fā)生目前尚不知??鼓委煏r,許多醫(yī)生在使用肝素或華法林的基礎上同時加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和/或羥氯喹,但尚需進一步大樣本臨床試驗為其有效性、安全性提供依據。
4.伴有出血風險的抗磷脂綜合征患者相關報道少,尚需根據醫(yī)生個人經驗,結合臨床實際,充分做好出血風險評估,權衡利弊,謹慎處理。
APS患者抗凝治療方面,對反復發(fā)生血栓形成、有重要臟器血栓形成史者應進行長期 (至少1年)或終身抗凝治療。對動脈血栓者,INR應控制在2.5~3.0,靜脈血栓INR應控制在2.0~3.0;對良好抗凝治療仍有血栓發(fā)生者,可加用羥氯喹等免疫抑制劑。但對于近期并發(fā)出血而又存在多發(fā)栓塞的APS患者,如何處理抗凝與出血風險之間的關系目前鮮有報道,這需要臨床醫(yī)生權衡利弊,判斷出血部位、出血量、各實驗室指標,充分做好出血風險的評估,實施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才能最終使患者獲得最大化的臨床獲益[10]。
本例患者近期有腦出血病史,考慮間隔1月余,凝血相關實驗室指標提示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但行抗凝治療可能導致腦出血復發(fā),但患者全身多發(fā)血栓,若繼續(xù)發(fā)展,栓子脫落將引起重要臟器梗死,且APS若不抗凝,病情繼續(xù)進展,將危及生命。與患者家屬溝通后,采取積極抗凝治療。
1 Miyakis S,Lockshin MD,Atsumi T,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n update of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definit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J].J Thromb Haemost,2006,4(2):295-306.
2 Espinosa G,Rodríguez- Pintó I,Gomez- Puerta JA,et al.Relapsing 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potential role of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in disease relapses[J].Semin Arthritis Rheum,2013,42(4):417-423.
3 Costedoat-Chalumeau N,Arnaud L,Saadoun D,et al.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J].Rev Med Interne,2012,33(4):194-199.
4 Al-Beladi FI.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presenting as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J].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2012,23(1):110-113.
5 高嵐.以腎梗死為首發(fā)癥狀的原發(fā)性抗磷脂綜合征一例診治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3):898-900.
6 Asherson RA,Cervera R,de Groot PG,et al.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J].Lupus,2003,12(7):530 -534.
7 Tincani A,Andreoli L,Casu C,et al.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profile:implic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J].Lupus,2010,19(4):432 -435.
8 張晶,周彬.抗磷脂綜合征發(fā)病機制及診治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3(2):45-47.
9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抗磷脂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 [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6):407-410.
10 阮長耿.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