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撫松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吉林 撫松 134500
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X線、CT、MRI影像診斷的價值對比
張 梅
撫松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吉林 撫松 134500
目的對比分析應用X線、CT、MRI影像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INFH)的臨床價值。方法對60例72個早期INFH進行X線、CT、MRI影像診斷,對比影像表現(xiàn)與診斷準確性。結果X線片診斷早期INFH的陽性率為19.4%(14/72),CT檢查的陽性率為70.8%(51/72),而MRI診斷早期INFH的陽性率為97.2%(70/72),不同檢查方法結果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X線、CT、MRI三種影像檢查對早期INFH的診斷準確率依次遞增,其中MRI檢查敏感性高、準確率高,應用前景廣泛,值得推廣。
股骨頭;缺血壞死;MRI;CT;X線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INFH)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疑難病、多發(fā)病,目前并不清楚具體的致病原因,一般分為非外傷性與外傷性,這兩類導致INFH的病理過程無明顯區(qū)別,均為股骨頭缺血后骨細胞和骨髓細胞壞死[1]。早診斷早治療是治療INFH的關鍵,對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預后來說意義重大。近年來我院應用X線片、CT及MRI三種方法分別對72個早期INFH進行診斷,對比不同影像學方法的差別,臨床效果理想,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2013年6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INFH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3例,雙側(cè)INFH 28例,單側(cè)32例?;颊吣挲g20~69歲,平均年齡(44.5 9.2)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及X線片檢查確診為早期INFH,并給予CT及MRI檢查。大部分患者起病隱匿,病程慢性發(fā)展,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活動障礙、跛行、髖部疼痛等。
1.2 診斷方法
本組所有病例均進行X線片、CT及MRI檢查。X線片檢查使用東芝DFW—10B500 mA X線機,配備濾線器,以1 m距離進行投照。CT檢查使用Philips螺旋CT機,掃描間距與層厚均為5 mm,利用骨窗(窗位400,窗寬1400)與軟組織窗(窗寬350,窗位50)進行觀察。MRI檢查利用XGY 0.3 T開放型永磁共振診斷儀,以SE序列掃描股骨頭橫斷面與冠狀面,間隔6 mm,層厚5 mm采集信號。
1.3 分期標準
從治療角度將ANFH分為以下幾個時期:Ⅰ期:X線片無異常改變;Ⅱ期:能夠發(fā)現(xiàn)局灶性硬化或囊性變,皮質(zhì)下無透亮區(qū);Ⅲ期:存在股骨頭軟骨骨折,股骨下有透亮區(qū),呈新月征;Ⅳ期:股骨頭變扁,且軟骨下塌陷;Ⅴ期:患者髖關節(jié)狹窄。目前認為Ⅲ期是INFH診斷與治療的關鍵期,一旦病變進入股骨頭變形、塌陷,則出現(xiàn)不可逆的病理變化。
經(jīng)過X線片、CT及MRI三項影像學檢查,其中X線片監(jiān)察處陽性病例14髖,結果顯示主要是股骨頭中局限性硬化和囊性變;CT檢查則查出陽性病例51例髖,結果顯示關節(jié)腔積液,關節(jié)囊、滑膜增厚,骨小梁扭曲、增粗,股骨頭中“星芒征”消失,個別出現(xiàn)半月征;MRI檢查結果顯示陽性病例70髖,表現(xiàn)為股骨頭內(nèi)點片狀的長T1與T2信號,也可以顯示骨小梁的結構變化。三種影像檢查方法對早期INFH診斷的準確率由高到低分別為MRI、CT、X線片,且診斷準確率間差異明顯(P<0.0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骨骼的活性成分,骨髓造血細胞、骨細胞、脂肪細胞死亡的病變過程,人體的臟器、肌肉、骨骼等所有組織器官都是由血液滋養(yǎng)的,一旦某一部位出現(xiàn)供血不足,該部位缺血出現(xiàn)壞死,也被稱為無菌壞死[2]。當這種無菌壞死發(fā)生在股骨頭時就被叫作股骨頭缺血壞死(INFH),如不及時進行治療,任由INFH自由發(fā)展,那么患者的骨細胞將會不斷凋亡,骨小梁變形、斷裂,骨塌陷且并發(fā)骨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間隙狹窄等而致殘。
INFH的誘因比較多,一般分為非外傷性與外傷性兩種,外傷性INFH的主要原因為股骨頭供血血管受損,完整性被破壞,出現(xiàn)斷裂。非外傷INFH的致病因素則多和藥物有關,比如酒精中毒、血液病、激素等,其中激素型INFH的病例較多,而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多用骨質(zhì)疏松及血管內(nèi)脂肪阻塞學說解釋。
X線片和CT檢查是利用密度差異以表示病變,其中X線片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影像檢查手段,可以應用于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但是由于X線片的密度分辨率較低,而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骨形態(tài)與骨質(zhì)密度變化不大,所以X線片診斷早期INFH的查出率較低[3],本組研究中檢出率僅為19.4%。與X線片相比,CT檢查的分辨率比較高,能夠發(fā)現(xiàn)早期病灶,顯示骨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局灶性硬化與囊性變,本組研究中,CT檢查的查出率達到70.8%,與X線片相比,提高明顯(P<0.05)。而MRI檢查更可以多序列多方位的觀察病變,依據(jù)多序列參數(shù)提供的依據(jù)大大提高了診斷陽性率,高達97.2%。
總的來說,應用X線片檢查早期INFH并無明顯的臨床意義,CT檢查較X線片在病變顯示與診斷上進步明顯,而MRI則是檢查早期INFH的最佳方式,敏感性高,準確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趙國營,史紅濤.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早期X線和CT診斷35例[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22(10):194-195.
[2]張立安.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分期與早期影像學診斷[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2,15(7):122-123.
[3]劉春亮,史乃民,任吉代,等.帶肌蒂骨瓣移植治療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J].中國中醫(yī)藥導報,2011,5(12):225-226.
681.8
B
1674-9316(2014)16-0114-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