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講壇——北京市醫(yī)學影像檢查及圖像資料共享指南(第一版)連載(三)
北京市醫(yī)學影像X線檢查及造影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1年版)
編者按:根據《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醫(yī)療機構間醫(yī)學檢驗、醫(y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衛(wèi)辦醫(yī)發(fā)〔2006〕32號)精神,為指導各醫(yī)療機構從醫(yī)學影像常用檢查方法、檢查部位、觀察條件、診斷要求和參考標準及重要細節(jié)顯示、數字圖像介質、規(guī)格等環(huán)節(jié)加強醫(yī)學影像圖像質量控制,規(guī)范影像檢查,特制訂《北京市醫(yī)學影像檢查及圖像資料共享指南》。
本指南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放射科主任、北京市醫(yī)學影像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主任李坤成教授擔任主編,2013年8月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內容主要包括北京市醫(yī)學影像X線檢查及造影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1年版);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CT)檢查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2年版);北京市醫(yī)學磁共振成像(MRI)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2年版)。
本刊征得了李坤成教授的同意,獨家連載本指南,以資讀者借鑒。
(接上期)
(六)肩關節(jié)前后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1)顯示肱骨近端和鎖骨外2/3以及肩胛骨的上半部分;顯示肱骨頭和關節(jié)盂的關系;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2)肱骨大結節(jié)位于肱骨外上方;肱骨小結節(jié)與肱骨重疊。
(3)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1)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立位或仰臥位,手臂伸直,掌心向前,身體略向被檢側旋轉。
(2)X線中心線經喙突下2.5 cm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一)髖關節(jié)攝影
1.髖關節(jié)前后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髖關節(jié)、股骨近端1/3,同側恥骨、坐骨及部分髂骨;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股骨頭位于該圖像中心,大粗隆內緣與股骨頸重疊1/2,充分顯示股骨頸、坐骨棘。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及柵切割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仰臥位,被檢側髖關節(jié)位于影像接收器中心部位,下肢伸直,足略內旋。
② X線中心線經股骨頭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髖關節(jié)水平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股骨頸呈側位并充分顯示,股骨頭前方可見恥骨,其后方可見坐骨;清晰可見骨皮質、骨小梁及股骨近端周圍軟組織。
② 股骨大小粗隆重疊,位于股骨頸正中偏后。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及柵切割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仰臥位,影像接收器置于被檢側髖部外側,與股骨頸長軸平行,與軀干成45°~55°,墊高髖部與影像接收器中線等同水平。攝影范圍包括部分髂嵴及股骨干。
② X線呈水平投影,中心線經股骨頸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二)膝關節(jié)攝影
1.膝關節(jié)前后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周圍軟組織的前后位像;清晰可見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隱約可見髕骨。
② 關節(jié)間隙位于該圖像中心,關節(jié)面前后緣重疊,腓骨小頭與脛骨部分重疊(約為腓骨小頭1/3)。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仰臥位或坐位,被檢側下肢伸直,小腿長軸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
② X線中心線經髕骨下緣1.5 cm處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膝關節(jié)側位攝影圖像
(1)影像要求
①顯示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周圍軟組織的側位像;清晰可見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關節(jié)間隙位于該圖像中心,股骨內外髁基本重疊;髕骨呈側位顯示,無雙邊,完全顯示髕股關節(jié)間隙;腓骨小頭前1/3與脛骨重疊;股骨與脛骨長軸成120°~130°。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側臥位;被檢側膝關節(jié)外側緊靠影像接收器,屈曲成120°~130°。
② X線中心線經脛骨上緣射入,垂直于影響接收器。
(三)踝關節(jié)攝影
1.踝關節(jié)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脛腓骨遠端1/3、內踝、外踝,距骨的正位;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踝關節(jié)位于該圖像中心,關節(jié)面呈切線位,其間隙清晰可見;可見脛腓聯合間隙和周圍軟組織層次。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雙側下肢伸直,被檢側踝關節(jié)位于影像接收器中心,足稍內旋,小腿長軸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
② X線中心線經內外踝連線中點上方1 cm處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踝關節(jié)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脛腓骨遠端1/3、內踝、外踝及距骨等足諸跗骨的側位像;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踝關節(jié)位于該圖像中心;距骨滑車面內外緣重疊良好;腓骨小頭重疊于脛骨正中偏后髁。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側臥位,被檢側膝關節(jié)稍屈曲,外踝緊貼影像接收器,足跟平放,使踝關節(jié)呈側位,小腿長軸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
② X線中心線經內踝上方1cm處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四)足攝影
1.足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蹠骨、趾骨及部分跗骨的正位像;清晰可見骨皮質、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第三蹠骨基底部位于該圖像中心;清晰可見舟距關節(jié)與骰跟關節(jié)間隙。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坐位,被檢側膝關節(jié)彎曲,足底部緊靠影像接收器,足部長軸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
② X線中心線經第三蹠骨基底部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足內斜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完整足部的斜位像;清晰可見第五跖骨基底部的粗隆、骰骨周圍間隙和距骨溝以及趾骨、蹠骨和跗骨骨皮質、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第三、四蹠骨基底部位于該圖像中心部位;第一、二蹠骨部分重疊,其余均單獨顯示;明確顯示距跟關節(jié)、楔舟關節(jié)及第三、四跗蹠關節(jié)間隙。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1.攝影距離100~120 cm。受檢者取坐位,被檢側膝關節(jié)彎曲,足底部與影像接收器成30°~45°。足部長軸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
2.X線中心線經第三蹠骨基底部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