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年文化研究方法的譜系分析

      2014-02-02 13:56:26陸玉林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亞文化方法文化

      陸玉林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100089)

      青年文化研究方法的譜系分析,是對自青年文化研究產(chǎn)生以來研究者所提出和運用的多元、多樣的方法論的研究方式的梳理和探究。這種譜系分析是歷史性的文獻工作,同時具有當下的意義。過往的研究方法本身并沒有成為歷史陳跡,有的方法即使被批判或顛覆,也可能成為新方法的資源和借鑒。因而,這種譜系分析是指向現(xiàn)實和未來的,意在進一步促進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研究乃至青年研究的方法自覺。

      一、非連續(xù)性的起源圖景

      青年文化研究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發(fā)生,并不具有起源的同一性。美國社會學芝加哥學派是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創(chuàng)始者,但是嗣后的英國伯明翰學派并非承之而起,當代中國的青年文化研究也有自身的起源,與美英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并沒有承接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各個國家的青年文化研究,都源出于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現(xiàn)實,這也構成了不同國家青年文化研究特殊的實踐性品格。

      美國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越軌青年亞文化研究,是其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帕克(Robert E. Park)等人認為,大城市是各種族、各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爐,而“隨著大城市的日益增多,機器工業(yè)帶來的廣泛分工,以及隨著交通運輸手段的多樣化而來的運動和變革,以家庭、鄰里、本地社區(qū)為代表的舊式的社會控制被破壞了,它們的影響大大地削弱了?!保?]在這個社會解體的過程中,人們又以新的方式組結成為城市生活方式。在社會解體和社會組結過程中,形成了為尋求同一種生活方式組成的各種“道德區(qū)域”。因此,“大城市為我們研究人類,尤其是特殊的、反常的類型提供了機會?!保?]同時,為了解決由于現(xiàn)代生活迅速變化帶來的問題,產(chǎn)生了未成年人法庭、未成年人保護協(xié)會、家長教師協(xié)會等各種新機構。這些新機構所作的廣泛的實驗和進行的社會調查研究,催生了芝加哥學派對越軌青年亞文化的研究[3]。

      芝加哥學派越軌青年亞文化研究,主要針對的是青年團伙或幫派、流浪者、職業(yè)舞女、街角青年、披頭士、江湖浪子等所謂“異常行為者”。斯拉舍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男孩們在團伙生活中獲得了新的體驗,而最終習慣于生活在這個充滿想象與浪漫的世界之中??死镂?Paul G. Cressey)對職業(yè)舞女的研究,描繪了職業(yè)舞女舞廳內外的“生活循環(huán)”,提供了亞文化生活方式的結構和軌跡。魯伊特(Reuter)在《青少年的世界》《青少年社會學》中提醒美國社會學界關注青少年生活在與成人不同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成人社會分離的“包含社會秩序”的世界[4]。嗣后,受芝加哥學派影響的柯恩(Albert K. Cohen)在1955 年出版了《犯罪青年:幫派文化》(Delinquent Boys:The Culture of the Gang),認為犯罪青年的行為在團體歸屬感中獲得了意義和興趣,并受制于一系列的共同情感、理解和忠誠,這就是亞文化認同??露魈岢鰜單幕J同,是將亞文化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1963 年,芝加哥學派的后期代表人物貝克爾(Howard S. Becker)在《局外人》(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中提出了“標簽理論”,認為社會群體通過制定規(guī)則并將這些規(guī)則應用于某些人,而將這些人標簽為局外人,從而創(chuàng)造了越軌,然后就有亞文化的越軌行為或者說越軌者的亞文化。柯恩和貝克爾的觀點直接影響到了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

      英國伯明翰學派的霍爾(Stuart Hall)等人在《儀式抵抗》的序言中談到,他們同其他許多人一樣,青年文化研究的“起點”是貝克爾的《局外人》。但是,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并非源自芝加哥學派,文化研究——青年亞文化研究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在現(xiàn)實性上更與芝加哥學派沒有多少關聯(lián)。霍爾認為:“文化研究作為一種獨特的問題架構,興起于20 世紀50 年代中葉那樣一個歷史時刻。”[5]“20 世紀50 年代的英國,在某些左翼人士看來,情形似乎是這樣的:在那個開啟了工業(yè)革命的地方,在經(jīng)濟領域和政治領域中盛行了幾十年的激進主義(在經(jīng)濟領域中是工會和勞工運動,在政治領域中是工黨)并未能夠推動支持工人階級或進步利益的決定性的社會變革(‘革命’)……文化研究一直是對這一僵局的擴展性回應?!保?]脫胎于成人教育的文化研究,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文化素養(yǎng)的用途》(Uses of Literacy)、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湯普森(E. P. Thompson)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等著作為標志脫穎而出。青年文化則因其激發(fā)了社會文化變革,成為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重點是工人階級青年亞文化,研究對象包括特迪男孩(Teddy Boys)、摩特族(Mods)、光頭黨、嬉皮士等。菲爾·科恩(Phil Cohen)最早為此提供了相當詳細的資料,他的《亞文化的沖突與工人階級社區(qū)》(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Working Class Community)所提出的青年亞文化理論建立在民族志細節(jié)的基礎之上,并把階級納入了對亞文化的分析之中。在對科恩亞文化理論擴展、修正和批評的基礎上,霍爾等人提出了自己的青年亞文化理論。他們認為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很少或沒有解釋力,主張用更具結構性的“亞文化”(sub-culture)概念取而代之。他們認為,新青年文化最能立即體現(xiàn)社會變革的本質特性;亞文化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維度;亞文化的“風格”是區(qū)別于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dominant culture)或父輩文化(parent culture,或母體文化)所在,也是反抗性(抵抗性)、反叛性的體現(xiàn);亞文化以想象的方式“解決”實際物質層面依然沒有解決的問題[7]。這些在《儀式抵抗》中提出的理論和分析路徑,在當時和此后的研究中得到貫徹,但也受到伯明翰學派內部和外部不同程度的批評,而在20 世紀末出現(xiàn)的后亞文化研究(post -subculture studies)中遭到的批評尤甚。無論如何,這些理論觀點和分析方式都影響到了中國的青年文化研究。

      當代中國的青年文化研究產(chǎn)生于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其時青年文化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其現(xiàn)實影響力而備受社會關注。這個時期的青年文化研究,出現(xiàn)在青年研究和文化研究兩個不同領域。青年研究領域的青年文化研究,雖然借用了西方的概念工具和理論資源,也有關于西方青年文化研究介紹,但對西方青年文化研究主流派的理論和方法所知并不多①如1986 年《青年研究》第4 期發(fā)表的談谷錚的《當代西方青年文化價值趨向》就談到了阿爾伯特·柯恩的亞文化理論;《上海青少年研究》的“青年文化研究專號”有對日本、美國青年文化的介紹;1987 年,《青年研究》先后刊發(fā)了葉念先的《西方的青年文化社會學》、R.潘德伊的《青年文化的性質和內容》、山根常男的《日本青年文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發(fā)表了張謙的《青年與文化——談國外青年文化的興起》,都有對西方青年亞文化理論的介紹。其中,葉念先的論文是以他1986 年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社會學系訪問時所研閱的資料為基礎寫成的,但其中并未談到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青年文化研究的源起,一方面是因為青年文化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的文化力量和當時的“文化熱”;另一方面是青年研究自身的需要,“是對青年作‘散點式’研究和‘平面式’研究之后對青年作更深更廣研究的必然”[8]。文化研究領域對青年文化的關注,更是與社會和文化變革直接相關。這兩個領域都關注青年文化,但并沒有多少交集,基本上是分途展開的,在90 年代中期還處于相對封閉孤立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可能主要是研究者之間專業(yè)學術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致。青年研究領域青年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是社會科學院和高等學校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共青團系統(tǒng)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以及青年工作者;文化研究領域涉及到青年文化研究的則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文學等方面的學者。不同學術背景和職業(yè)身份的研究者對青年文化的關注,促進了青年文化研究的繁盛,也帶來了多樣化的研究路徑。

      二、多元化的方法論

      青年文化研究理論和方法論多元化的英美景觀,安迪·班尼特(Andy Bennett)有過歷史性追溯?!霸谇安骱矔r期,亞文化的各種用法吸收了當代符號互動主義和功能主義理論。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則提供了一種運用葛蘭西馬克思主義分析的持續(xù)努力,尤其是赫伯迪格的著作,集中體現(xiàn)了一種以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來綜合這些方式的有重要意義的嘗試。而后亞文化的諸多爭論,以各種方式認真吸收了當代對于‘本質主義’的批判,以及伴隨而來的對于碎片化的、矛盾的實踐和身份認同的強調?!保?]總體上看,青年文化研究在基本的理論假定層面,借鑒、運用和發(fā)展了各種或大或小的、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的理論,如標簽理論、批判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化主義、結構主義、女權主義理論、種族理論、酷兒理論等。這種情況同樣體現(xiàn)在當代中國的青年文化研究之中,基本的理論假定、研究原則和研究邏輯都呈現(xiàn)出非統(tǒng)一性的、多元化的特征。

      青年文化研究方法論的多元化,在現(xiàn)實性上是由于青年文化的多樣性和異質性而形成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間內出現(xiàn)的青年文化,可能存在著高度抽象性的共同特征,但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和精神特質則有某些根本性的差異。相同類型的青年文化中,存在著后起的青年文化對此前的青年文化的學習、借鑒、挪用等情形,而不同類型的青年文化則有各自特定的內容、表現(xiàn)形式和現(xiàn)實指向性。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特質的青年文化,顯然不適宜用相同的理論和方法來理解和研究。

      青年文化研究方法論的多元化,在理論上基于不同研究者對青年和青年文化的現(xiàn)實把握或者說理論預設。伯明翰學派視青年為存在著由年齡因素所決定的共同經(jīng)歷的群體,但并不把“青年”當作一個本質論范疇,而是“不同的青年主體”,不存在共通性的、決定性的“青年本質”。他們超越“撒切爾的孩子們”、“狂歡的一代”、“民間惡魔”之類的“新聞學名詞”,而“去深入探究那些似乎觸到年輕人的潛意識因素,以及那些因素又如何在社會中得到再現(xiàn)”[10]。如果說在他們的研究中特別是赫伯迪格對風格的解讀中,還強調風格的同構性和共同的意義指向即“反抗”的話,那么此后的青年文化研究在關注文本或文化客體“是如何被現(xiàn)實處境中的真實的人們所使用的”之際,這種所謂的同一性也被消解。由此,青年文化研究中就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論處于獨尊的地位。

      青年文化研究方法論的多元化,與不同研究者從不同的學科路徑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和自覺的跨學科研究密切相關。最早從事青年亞文化研究的芝加哥學派,力圖在社會學的學科框架內開展相關研究。伯明翰學派先是從文學理論、結構主義開始,而后是社會學,但其堅持反學科立場。“文化研究的話語必須抵抗學術學科及院系中已確立的利益。它必須質問捍衛(wèi)各類學科與院系的學術現(xiàn)狀的知識要求與理智性模式常出現(xiàn)的圍繞在不許在學術學科領域內提出的問題的利益。同樣重要的是,文化研究必須譴責學科未提出的問題中包含的利益?!保?1]這種反學科的立場對當時和嗣后的西方青年文化研究影響深遠。至于當代中國的青年文化研究,則是不折不扣地在學科邊緣上發(fā)展起來的,青年研究領域的青年文化研究如此,文化研究領域的也一樣。

      文化研究拒斥單一的方法論,青年文化研究同樣如此?!皼]有任何方法論可以被賦予特權,甚至也不可能完全可靠地和有把握地暫時加以運用,然而,也沒有哪種方法論可以被立刻排除在外?!保?2]當然,伯明翰學派中也有學者主張青年文化研究需要形成一套適合這一領域的連貫的、統(tǒng)一的方法。但是,持這種主張的格雷漢姆·默多克和羅賓·邁克農(nóng)同時強調,這種方法必須的要素是全面的、對稱的、扎根于對各種真實的工作和非工作背景所做的細致的經(jīng)驗考察,而不能建立在任何單一的方法論基礎之上,并且認為迷戀某些特殊的程序和經(jīng)驗技術是摧毀一種有前景的分析路線的捷徑[13]。

      三、不同類型的研究方式

      從芝加哥學派到當代的青年文化研究,研究者所運用的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不勝枚舉。大體說來,可以簡約地歸結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以社會生態(tài)學和參與觀察為主的社會學方法、以民族志和田野研究為主的人類學方法、以文本分析為主的文化批評的方法、以青年文化或反主流文化的產(chǎn)生史和影響史為主的歷史編撰學方法。

      青年文化研究的社會生態(tài)學和參與觀察的方法,是由芝加哥學派發(fā)展起來的。麥肯齊將人類生態(tài)學即社會生態(tài)學規(guī)定為“研究人類在其環(huán)境的選擇力、分配力和調節(jié)力的影響作用下所形成的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聯(lián)系的科學”;“尤其注重研究區(qū)位(position)包括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上,對于人類組結方式和人類活動行為的影響”[14]。城市社區(qū)可以作生態(tài)學的分類,而按照伯吉斯的分類就是由中心地帶(繁華商業(yè)區(qū))、過渡地帶(貧民窟、腐化區(qū))、工人住宅區(qū)、住宅區(qū)和郊區(qū)構成的“同心圓”式經(jīng)濟團塊和文化團塊。伯吉斯和帕克認為,過渡地帶是各種社會問題集中的社區(qū)。斯拉舍、懷特等都采用了這種社會生態(tài)學模式,致力于過渡地帶或貧民區(qū)的青少年團伙的研究,并認為其具有顯著的地區(qū)性特征。

      芝加哥學派的研究者認為,如果要研究青少年團伙,就必須要進入青少年團伙的天地進行實地研究。懷特關于科納維爾街角青年研究的經(jīng)典著作《街角社會》闡述了參與觀察的理由和目標定位。他認為,要解答只有最熟悉當?shù)厣畹娜瞬拍芙獯鸬膯栴},唯一的辦法是到當?shù)厝ド?,并參加那里的人們的活動,摸清它的社會結構及它的行動模式。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邀請被研究的組織的某些成員和他們一起參與研究的全過程——從研究的設計,到收集和分析資料,直到對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保?5]因而,這種參與觀察或參與行動研究能夠為彌合研究者與研究組織之間的差距提供有效手段,也能夠使被研究的某些成員在研究者的聲音中加入他們自己人的聲音。參與觀察雖然有其必要性和優(yōu)越性,但正如懷特所言,“只在為數(shù)有限的形勢下能夠有效地實行”。同時,芝加哥學派雖然運用參與觀察的方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是從40 -90 年代,參與觀察和其他定性方法一樣,被調查研究和統(tǒng)計分析所擠壓而在社會學領域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

      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中所采取的民族志方法,受到了芝加哥學派參與觀察方法的影響和啟發(fā)。赫伯迪格認可參與觀察貢獻了一些關于亞文化最生動有趣、最富啟發(fā)性的記錄,但是強調這種方法由于分析性或解釋性框架基礎的缺乏,而導致對階級與權力意義的低估和忽視。他認為,民族志方法主要是基于英國自身的傳統(tǒng)和有關青少年的田野調查。從文化研究的總體層面看,民族志或人類學方法的運用與威廉斯、霍加特的研究相關。霍加特的《文化素養(yǎng)的用途》雖然并未采用人類學的專業(yè)化框架,但通常被視為英國文化研究人類學轉向的坐標。嗣后,在青年亞文化研究中,菲爾·科恩、威利斯、赫伯迪格等都廣泛運用了這種方法。

      運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工人階級青年亞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威利斯的《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子承父業(yè)》。威利斯在1972 -1975 年對漢默鎮(zhèn)的工人階級子弟進行了民族志的研究,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訪談、小組討論以及對幾組工人階級子弟在校最后兩年及剛開始工作那幾個月進行的參與觀察。威利斯自陳,“這項研究所采用的定性方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民族志呈現(xiàn)的方式均源于我對‘文化’的興趣。用這些技術記錄這一層面的故事,能更敏感地捕捉各種意義和價值,也能更好地再現(xiàn)和闡釋文化生產(chǎn)中的象征性表達、實踐和形式。尤其是民族志這種形式,能夠允許研究對象在不知道為什么的情況下主動敘述,展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人類能動性,并在分析中傳達給讀者?!保?6]作為研究方法的民族志具有這些優(yōu)點,而作為一種理論視角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皬拿褡逯镜囊暯莵砝斫馍鐣Y構,正是由于舊事物的更新和變革具有連續(xù)性、波動的穩(wěn)定性的辯證性。因此,民族志的關鍵問題不僅僅關乎文化實踐到底在‘理解’結構位置中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也關乎同樣是這些實踐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諷刺性地維護了那些既有的權力關系和利益。”[17]因而,民族志不僅是“進入現(xiàn)場”以尋求更為真實地再現(xiàn)文化的一種方式,同時是來自底層的“實踐感”所驅動的“代言”政治。

      青年文化研究以文本分析為主的文化批評的方法,在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中同樣被廣泛運用。這種以研究各種文化產(chǎn)品為主的方法,派生于文學批評,比民族志方法更早一些為霍加特、威廉斯、霍爾等人所采用。這幾位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重要成員都是文學研究出身,而在CCCS 的規(guī)劃里,文學構成了最重要的因素,文學批評是支撐文化研究的重點。在霍爾稱為文化主義的范式中,文本分析是重要的方法,霍加特對工人階級文化的研究,就是將其作為文本。在結構主義和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符號學等被引入文化研究之后,文本分析突破了文學批評的局囿,文本的類型除了傳統(tǒng)的文學文本之外,新增了影視、攝影、服裝、時尚等流行文化和社會文化事件。

      文本分析作為源自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對文本的構成和意義結構等文本的內在方面同樣關注,但是“通常更多地關注文化文本的諸多意義,也就是它們的社會意義,它們如何被挪用以及在實踐中如何被使用:作為歸屬的意義而不是作為刻錄的意義。這一點通常在對文化研究中的民族志的批評中給漏掉了?!保?8]麥克羅比對面向青少年女性的《杰姬》雜志的研究和赫伯迪格對青少年亞文化風格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如此。如赫伯迪格所言,“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以代碼的形式銘刻在風格的浮夸表面上的隱秘信息識別出來,從而描繪出它們的‘意義地圖’”。[19]麥克羅比則是運用與符號學相關的途徑,分析《杰姬》在浪漫史的、個人的和家庭的、時尚的和美容的、流行音樂的四種次級上所使用的大量的符碼,討論了少女氣質作為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被建構起來,并被強有力地推行給讀者的。

      文本分析在某種程度上會關注歷史的文本,但對現(xiàn)實的、當下的“活”的文本的研究才是其中心所在。對青年文化的歷史的研究可以說是有別于文本分析的領域。伯明翰學派對歷史的興趣體現(xiàn)在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等歷史著作中,更表現(xiàn)在約翰生等人編著的《構建歷史》之中。歷史編撰不僅是對歷史及其相關現(xiàn)實的理解所需,而且本身就是一種方法。如果過往的青年文化已經(jīng)積淀在現(xiàn)實之中,那么歷史編撰學方法就是理解現(xiàn)實青年文化的重要途徑。如美國學者托馬斯·弗蘭克在《酷的征服》中所言,“反主流文化的故事,以及一般的反叛青年文化的故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接近美國民族的自我理解的核心部位,既作為一代代集體性的青年解放夢想的焦點,也作為各種各樣反對者所想象的文化背叛的種類……而現(xiàn)在是做這項知識性工作的時候了。”[20]

      青年文化的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遠非上述四種類型所能概括。之所以關注這四種類型,是因為從美國和英國的青年文化研究來看,前三種基本上處于主導地位,而其他的方法由此派生、與之相近或隸屬于某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青年文化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定量方法很少被采用或者說處于邊緣地位。如果說定量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為原型的科學方法,那么可以說,青年文化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是存在問題的。

      四、方法作為現(xiàn)實問題

      方法是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研究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從20 世紀80 年代初至今,青年研究領域關于方法問題的討論從未間斷。其初,為了擺脫意識形態(tài)性的或新聞評論性的論述而更為客觀、科學地認識青年和青年文化,為了提升青年研究和青年文化研究的學術性,也為了建立青年學、青年社會學、青年文化學等所謂的青年學科或學科群,從而將方法作為關鍵性問題或者說研究的突破口。以1983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編輯部組織召開的“青年研究方法論研討會”為標志,青年研究進入了一個方法自覺的時期。三十多年來,雖然其間有波折、有爭議,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依然存在對科學、規(guī)范的方法的忽視或方法運用失當?shù)雀鞣N情況,但是包括青年文化研究在內的青年研究,對方法的認識和理解程度是不斷提高和深入的,而對適宜的、規(guī)范的方法的運用以及研究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也不能說很遜于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整體水平。當然,我們并不是認為當前的青年研究,特別是青年文化研究在方法方面不存在問題或者已經(jīng)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而是認為需要肯定在方法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并且認為只有在肯定這種進步的基礎上,才能將關于方法的討論引向深入。

      當前青年文化研究的整體水平和現(xiàn)實影響,由于缺乏客觀公允的衡量指標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很難對其做出公正合理而非以偏概全的評價。如果說青年文化研究存在不能對現(xiàn)實的青年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真實的揭示、缺乏科學性或學術性以及現(xiàn)實價值等諸多問題,那么也并非無據(jù)之見。事實上,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不容回避的,但是如果將這些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問題,即對現(xiàn)實青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認識,完全歸因于方法問題,可能未免有疏失。除了方法之外,影響青年文化研究科學性或學術性的有各種學術的和非學術的現(xiàn)實因素,制約研究者了解和認識青年文化的也有立場、態(tài)度與能力等問題。如果綜合考慮以上各種因素,那么問題的真相就昭然若揭了。雖然不能排除方法的因素,但問題的關鍵可能并不在方法。“單純的理論或方法都不能作為社會研究的一部分。事實上,二者往往與社會研究背道而馳:它們如同政客般回避社會科學的問題?!保?1]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當前的青年文化研究。

      在某種程度上,青年文化研究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適合本土語境的方法缺失,和與此相聯(lián)而非由此導致的對本土語境中的青年文化缺少真實的認識和理解,并不是單純的方法問題,而是缺少對本土語境本身的深入探究,缺乏自主的、非功利性的真實認識和對青年及青年文化意愿的理解。抽象地說,就是自主自覺的問題意識的缺乏或淡漠?!胺椒ㄊ轻槍σ欢▎栴}的方法……只有當方法論的探討對實際研究起直接參考作用時,才應對其給予嚴肅的關注?!保?2]如果說當前的青年文化研究,在問題選擇或提出問題方面卓然有成,而方法制約了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理論概括,那么就可以認定方法是首要問題。如若不然,就只能將其置于問題選擇或提出問題之后。

      青年文化的研究方法事實上是也應當是多元、多樣的,因而即使認定方法是關鍵性的和首要的問題,也不能確定某種方法是當前最迫切需要或應當優(yōu)先選擇的方法。各種研究方法都有其長處和缺陷,都有其適用范圍和是否適合于研究的課題、對象及內容的問題,這是一般性的共識。就青年文化研究而言,社會學為它提供了最重要的元概念框架,而文學理論、政治學、美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諸學科為其提供了概念、工具、理論和方法。雖然元概念框架是由社會學提供的,但是并不能為青年文化研究必須是以社會學為基礎的研究提供合法性證明,也不能確證社會學的諸方法在青年文化研究中處于優(yōu)先地位,而只能表明社會學對青年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表明青年文化研究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正如它可以運用其他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一樣。當然,在具體的研究中,某種或某些方法因其最適合于研究課題而具有優(yōu)先性,這是研究的通則。但是,在具體研究中的優(yōu)先性和在整個研究領域的優(yōu)先性,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青年文化研究的發(fā)展無可置疑地受到方法的制約和影響,方法的突破和恰當方法的運用,都能夠促進青年文化研究。但是,從總體上看,卻既不取決于方法,更不取決于特定方法的應用。青年文化研究在過往所取得的每一次突破,都以直面現(xiàn)實問題為基礎,以恰當?shù)慕庾x方式和解釋模式的提出和運用為主軸,而以適合特定語境的方法為其支撐。當前的青年文化研究要取得新進展,發(fā)展和運用適合中國語境的方法或者說本土化的方法自然是重要的努力方向。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從歷史的角度看,正是堅持從在實踐與理論兩個方面都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的青年文化問題出發(fā),而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法進行有深度的研究和理論概括,才是青年文化研究保持學術品格和實踐活力的關鍵所在。

      [1][2][3][14]R. E. 帕 E. N. 伯吉斯 R. D. 麥肯齊:《城市社會學》,宋俊嶺 鄭也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版,第98、146、100、61 -62 頁。

      [4]Michael Brake,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s and youth subcultures in America,Britain,and Canad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K.paul,1985,p.39.

      [5]斯圖亞特·霍爾:《文化研究:兩種范式》,孟登迎譯,載《文化研究》,2013 年第14 輯。

      [6]約翰·哈利特:《文化研究簡史》,季廣茂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年版,第6 -7 頁。

      [7][13]Stuart Hall and Tony Jefferson (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London:Hutchinson Publishing Group. 1976,pp.20 -56,206 -207.

      [8]潘 一:《青年研究的新角度:青年文化研究》,載《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 年第10 期。

      [9]安迪·班尼特 基思·哈恩-哈里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年版,第18 頁。

      [10]安吉拉·麥克羅比:《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田曉菲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版,第230 頁。

      [11]亨利·吉羅等:《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載羅 鋼 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78 -91 頁。

      [12][18]陶東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3、88 頁。

      [15]威廉·富特·懷特:《街角社會》,黃育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年版,第6 -12 頁。

      [16][17]保羅·威利斯:《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子承父業(yè)》,秘 舒 凌旻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年版,第5 頁、中文版前言第5 頁。

      [19]赫伯迪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陸道夫 胡疆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20 頁。

      [20]托馬斯·弗蘭克:《酷的征服》,朱 珊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28 頁。

      [21][22]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陳 強 張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年版,第131、130-131 頁。

      猜你喜歡
      亞文化方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可能是方法不對
      小區(qū)域內亞文化區(qū)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qū)域內亞文化分區(qū)研究為例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苏尼特右旗| 抚顺市| 南宫市| 平江县| 珲春市| 锦屏县| 闽侯县| 通化市| 米泉市| 上杭县| 平乐县| 平安县| 景谷| 富锦市| 林甸县| 绥中县| 邢台县| 贡山| 竹北市| 西安市| 冕宁县| 林口县| 二连浩特市| 封丘县| 法库县| 民勤县| 泸溪县| 横山县| 台东市| 常熟市| 彝良县| 安徽省| 安阳县| 永宁县| 华阴市| 香港 | 宁化县| 修武县| 雷波县| 麻江县|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