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宏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學報編輯部,北京100038)
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分嚴峻的社會公共安全形勢中。青少年由于缺乏危機意識、足夠的判斷力和應急能力,以及心理調適能力,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更易受到傷害,并對個人成長、家庭、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當前我國社會公共安全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不斷惡化的態(tài)勢,甚至直接針對青少年的暴力事件不斷升級,使青少年的安全問題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突出社會問題。因此,研究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公共安全形勢下,如何有效保障青少年的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伴隨著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的影響,我國轉型期社會問題日益增多,各種深層次矛盾凸顯,暴恐襲擊事件、個人極端事件、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大疫情、自然災難、安全事故多發(fā)、頻發(fā)。不斷惡化的社會公共安全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對處于身心成長期、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危害。因此,關注和研究日趨高風險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安全的影響以及青少年安全的保障問題愈發(fā)具有現(xiàn)實性和重要性。
1.青少年正處于身心成長期,具有不穩(wěn)定的特點
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的形成期,其內心世界面臨著許多困惑,因而處于矛盾狀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處于“自我否定”的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社會公共安全環(huán)境,不僅破壞了青少年正常的成長進程,更是以巨大的負面影響加劇了青少年矛盾期的沖突和不穩(wěn)定,加深了叛逆心理。
2.青少年身心發(fā)育不成熟,具有天然的脆弱性
在沒有完全健全的身體、心智條件下,青少年對于突發(fā)事件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應急能力,這使他們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更容易受到傷害。此外,青少年在情感上容易波動,在情緒上容易沖動,而天災人禍往往帶有很大的刺激性,使他們無法正確、積極地應對而形成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其所造成的身體、心理傷害程度比心智成熟、各方面已定型的成年人更為嚴重。
3.青少年的不良成長狀態(tài)將對自身、家庭、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惡化的公共安全環(huán)境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尤其對于親身經歷公共安全事件的青少年來說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對于青少年個人發(fā)展來說,由安全環(huán)境導致的心理問題是長期的、深入的,會使青少年的成長受阻,影響其健康人格和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的形成,不僅對當前的家庭是很大的傷害,而且對青少年未來的家庭也必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對于社會來說,青少年是社會的希望,不良的成長狀態(tài)極有可能導致極端人格、反社會人格等問題的出現(xiàn),這無疑將給社會安定和發(fā)展埋下巨大的隱患。
1.傷害青少年的人身安全
雖然對于青少年在社會公共安全災難、事故中的傷亡人數(shù)沒有準確的統(tǒng)計,但根據相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每年約有二十余萬人死于交通事故,占因事故死亡總人數(shù)的70%左右,且10 人中至少有1 人是青少年[1]。還有近年來屢次發(fā)生的校園砍人事件,更是直接危及兒童、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將未成年人安全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一些身心受創(chuàng)的青少年甚至還會采取自殘、自殺的方式對自己進行二次傷害。
2.傷害青少年的安全感
家庭教育、學業(yè)壓力、社會認同等因素使青少年社會化教育過程本已不是一帆風順了,而當前嚴峻的公共安全環(huán)境狀況,無疑使青少年在初涉社會就遭遇挫折的幾率大大增加。尤其是直接遭遇公共安全問題的青少年,在尚未對死亡有清晰的認識之前、尚未擺脫對長輩的依賴之前,就要面對身邊朋友、親人受傷甚至死亡,以及面對血淋淋的事故、災難、恐怖襲擊等強烈沖擊感官的場面,極易產生心理問題。
3.傷害青少年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是個體自我修復的一種能力,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衡量因素。如果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一定的消極經歷時,能及時從家庭、學校、社會等獲得支持,其性格、心智就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不會偏離應有的成長軌道。但研究表明,災難高暴露度下的青少年,其心理彈性較低,且心理彈性恢復較慢。由此可見,遭遇公共安全問題,不僅直接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還會給青少年的心理彈性帶來連鎖性的負面反應。這就意味著,今后再次遭遇消極經歷時,心理受過重創(chuàng)的青少年,其心理承受力相對會更低。這將使青少年的自我成長嚴重受挫,心理適應能力的不足將對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產生不利的影響。
1.青少年認知過程受阻
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認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公共安全環(huán)境則是社會環(huán)境中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遭遇安全事件或處于對周圍環(huán)境不安狀態(tài)下的青少年,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較為敏感和多疑,對未來失去希望,挫傷認知的主動性。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身邊的公共安全事件,諸如2013 年的廈門公交車縱火案、2014 年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等,都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社會的整體認知,使他們失去對人的基本信任。
2.容易導致青少年的不良心態(tài)及行為
據相關統(tǒng)計顯示,我國三千萬以上兒童、青少年存在著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有三成將會發(fā)展為有缺陷或障礙者,且犯罪、吸毒等發(fā)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 -10 倍[2]。前文已經提到,遭遇公共安全問題而又無法應對的青少年,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呈現(xiàn)出較高的比例。在不良心理的作用下,一些青少年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回避他人、網絡依賴等問題,并產生拒絕幫助、喪失自制力、厭世等不良心態(tài)及行為。
3.媒體、輿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由于青少年極易受到導向和暗示,因而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可小覷。特別是媒體的擴散效應。一旦發(fā)生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大眾媒體尤其是近年來新興的網絡、微博、微信等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就會席卷整個社會。且不說其中摻雜著許多不負責任的失實報道,單憑報道的密集度、驚人的覆蓋面,就足以使社會陷入恐慌。對于青少年來說,這無疑將加劇他們對社會的不認可和不安全感。
1.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及暴力行為
社會公共安全涉及人身安全這一核心問題,因此對待危害公共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決予以打擊,以提高社會安全度。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使民眾深惡痛絕的食品安全、環(huán)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理。針對個人極端行為,必須態(tài)度明確地堅決予以打擊,要在社會輿論上樹立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事件制造者是否有合理訴求,都不能通過以極端行為傷害他人人身安全從而制造社會影響的辦法來實現(xiàn)。針對暴力恐怖襲擊事件,雖然以暴制暴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恐怖主義,但卻是制衡恐怖主義猖獗的有效辦法,因此,在對待恐怖襲擊上,我們要舉全社會之力,拓寬情報來源,毫不手軟地實施經濟制裁、法律制裁,嚴厲打擊恐怖主義。
2.嚴密防范公共安全事故、事件
在公共安全問題中,青少年身心處于劣勢,是需要特殊保護的弱勢群體。要在青少年涉足的主要及重點場所下功夫,加強校園安全建設,根據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學校建設工程的抗震級別標準必須高于當?shù)胤课萁ㄖ?加強校園其他物防建設,學校防護墻要達到相應的標準;關注校車安全,堅決防止因校車質量、超速、超載、違規(guī)行駛等問題而導致兒童、青少年在校車安全事故中傷亡;要加強對校園門前交通安全隱患的治理,完善學校門前及周邊的減速帶、信號燈、人行橫道線、警示牌、護欄等交通安全設施,積極預防交通事故;要加強校園的安全防范,配備專門保衛(wèi)力量,防止校園周邊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傷人等惡性事件再次發(fā)生。
3.完善應急處置預案
當前,我們不僅無法預防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一些人為的威脅公共安全事件也是防不勝防。在這樣的形勢下,構建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置機構,完善運轉高效、反應快速的應對和處置突發(fā)事件的機制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完善的應急指揮中心,制定符合當前形勢要求的可行性措施,通過加強各部門機構的信息共享,做好事前監(jiān)測預警;通過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xié)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中指揮調度,以及做好事后的妥善處置等。與此同時,還要及時跟進危機心理干預,尤其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預,以期降低由心理創(chuàng)傷而引發(fā)的衍生危機。
1.營造關愛青少年安全成長的社會氛圍
要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全民關愛青少年安全成長的良好氛圍。一是要在政府指導下,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發(fā)揮志愿者服務團隊的作用,及時給予青少年必要的救助和幫助,對心理危機及時進行干預。二是要提升國民素質,提高“公共場所道德”、“交通行為規(guī)范”等,在行車等日常生活中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關愛。三是要提倡“人際互助”和“見義勇為”等高尚精神和行為,拒絕冷漠。
2.社會活動舉辦方要履行好安全保障義務
根據法律規(guī)定,學校、社會組織、相關部門等組織社會活動時,對其所組織的體育、娛樂、展銷等活動,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尤其要高度關注青少年安全。具有火災危險的,在向相關機構申報并取得舉辦權的基礎上,還要制定應急預案,嚴格落實消防安全措施;具有踩踏危險的,要對預計人數(shù)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對實際參與人員進行實時掌握、及時控制,并制定緊急疏散方案,明確緊急疏散路線,積極防止踩踏事件的發(fā)生。
3.社區(qū)管理者要積極優(yōu)化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
要加強社區(qū)文化建設,關心社區(qū)青少年的成長,減少、避免污言穢語、打架斗毆等不文明行為發(fā)生,營造文明的社區(qū)環(huán)境;要建設社區(qū)宣傳欄、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教育陣地,引導青少年遠離不良嗜好和習慣;要以犯罪學“破窗理論”為依據,全面優(yōu)化社區(qū)環(huán)境,保持社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潔、秩序良好,通過環(huán)境治理擠壓違法犯罪空間;要加強居民小區(qū)安全建設,在設施上嚴格門禁制度,通過安裝防護欄、視頻監(jiān)控等方式,達到震懾、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同時,要加強社區(qū)安保力量建設,充分發(fā)揮居委會作用,加強鄰里守望、紅袖標力量建設等,及時發(fā)現(xiàn)可疑人員,防范公共安全事件。
1.加強安全防范教育
要積極聯(lián)合政府、社會機構開展相關方面的安全防范教育。一要在校園內普及交通安全基本知識,形象、生動地講解青少年違反交通法規(guī)而發(fā)生安全問題的實例,提升交通安全意識。二要與消防安全監(jiān)管單位聯(lián)合開展“相約警營”等活動,對青少年進行消防法制教育,組織觀看消防實戰(zhàn)演練,講授消防安全知識等,以提升消防安全意識。三要針對當前販賣、吸食毒品的嚴峻形勢,以及青少年心理防線弱、是非判斷力差、對違法性缺乏認識等弱點,為防止青少年受到引誘、盲目模仿,暴露于艾滋病、肝炎等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威脅之中,學校必須聯(lián)合公安機關,通過開展法制講座、播放教育片等方式,使青少年分清是非,筑牢思想防線和法律防線。
2.傳授基本自救知識
學校教育,不僅要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更要注重自我保護教育。對于可能遇到的安全威脅,要使青少年掌握求助辦法,通過及時撥打110、119、120 等緊急電話或其他途徑進行求助。邀請急救中心的專業(yè)人員來校授課,讓青少年學習、掌握如傷口包扎、消毒、心肺復蘇等基本急救知識,使青少年在緊急狀態(tài)下學會急救與自救。要學習如何在地震中有效躲避傷害、如何在火災中保護自己(如濕毛巾捂口鼻等)、如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應對突發(fā)情況(如正確使用安全錘等),以及野外生存常識,做到有備無患。
3.組織開展應急逃生演練
學校有責任、有義務開設公共安全課程。通過定期組織疏散逃生演練和應急演習,使青少年學會互相配合協(xié)作、有序逃離,增強遇險自救和逃生能力。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一重災區(qū)中學全校兩千三百多名師生全部逃離,無一傷亡,創(chuàng)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奇跡”的發(fā)生得益于學校4 年不間斷地堅持組織學生緊急疏散演習,在緊要關頭挽救了許多寶貴的生命。
1.正確認知安全形勢
對于初涉社會的青少年來說,正確認知當前的公共安全形勢是十分必要的。在嬰幼兒、兒童期,安全基本上由家長全權掌握,但隨著青少年社會活動區(qū)域的不斷拓展,家長保護的程度不斷降低,青少年獨自應對危險的幾率大大增加。因此,安全意識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教育青少年將危險意識延伸到家庭之外,除了認識日常的水、火、電氣、熱等危險外,還要充分認清當前面臨的公共安全問題和形勢。要結合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事件及時進行教育,樹立“危機就在身邊”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從良莠不齊的媒體報道中進行信息篩選,幫助青少年客觀地認知公共安全形勢,既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意識,也要避免媒體報道的夸大其詞對青少年心理造成恐慌。
2.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從當前社會上頻發(fā)的針對青少年的犯罪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中,三方面的意識教育嚴重缺位,導致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給違法犯罪以可乘之機。一是獨立性教育。以重慶女孩失聯(lián)事件為例,如果女孩乘坐公交車,如果女孩在上車前知道確認車輛信息,如果女孩在上錯車后懂得及時有效處置,那么這樣的悲劇或許是可以避免的。二是風險意識教育。同樣以重慶女孩失聯(lián)事件為例,從了解的情況來看,女孩本身對潛在的可能面臨的危險沒有任何防備,缺乏風險意識,使遭遇風險的幾率大大提升。三是性別意識教育。2006 -2008 年,見諸報端的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高達340 起[3],而這只是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情況的冰山一角,甚至在一些案例中,不乏10 歲以上小女孩為了幾塊糖果、零食,而主動送上門充當嫌疑人的泄欲工具。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應當盡早灌輸性別意識,喚醒自我保護意識,除了防范陌生人,還要提防身邊的危險。
3.強化安全常識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還應當從常識方面對青少年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針對日益飆升的交通事故,要加強對青少年的交通安全常識教育,不坐超載車,要系安全帶等,盡可能避免交通危險。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教育青少年識別各種場所內的消防安全通道、安全出口,并引導青少年盡量遠離人員聚集的地方。要引導青少年追求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改正不良嗜好和習慣,加強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和醫(yī)學、生活等常識的教育,通過知識的傳輸,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自覺遠離艾滋病、傳染性疾病危險源。
[1]《全國青少年因交通事故平均每天死亡人數(shù)》,http://wenda.so.com/q/1378409898070760
[2]朱曉芳:《我國至少3000 萬孩子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http://www. jyb. cn/china/gnxw/201012/t20101216_406375.html
[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統(tǒng)計分析報告》,http://www.chinachild.org/b/yj/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