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復旦大學團委
復旦大學:讓實踐成為青年學生的一種生長態(tài)度
文 / 復旦大學團委
“社會實踐是通過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種體驗式教育,其最終價值追求是為未來人的完美生活作準備;教育即生長,也即人的本質的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與青年天性的成長和本質的完善相統(tǒng)一。”復旦大學團委書記高天在談到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時表示,近來,復旦大學團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著眼于學生個性培養(yǎng),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同步提高,增強學生人格發(fā)展的經驗基礎和踐行能力,全面促進學生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
增強一線、生動的案例資源對青年心靈體驗的觸動。安徽潁上暑期社會實踐是一群接受學校和社會資助的復旦學生自主開展的實踐項目,他們利用每年暑假的時間在農村開展調研、提供服務,迄今已經堅持了20年。在這20年里,這群學生以一顆感恩的心,走進農村、深入社會,用自己的雙手為改變社會做出了一點點努力,也親身感受到了祖國的發(fā)展點滴變化。這個項目也于近期獲得了“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30周年十大最具影響力項目”的稱號。復旦團委通過引導和支持學生自主設計、自主開展社會實踐項目,讓所有的復旦學子都能夠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觀察者和親歷者,用這種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完善對于社會的認識、培養(yǎng)對人民的情感。目前,復旦大學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自愿參與的情況下,實現了人員上、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全覆蓋,每一個復旦學子在全年365天都可以申請和開展實踐項目、足跡遍布祖國各地。
提升前沿、優(yōu)質學術資源對青年思維認知的影響。常煜是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的研究生,他在2013年獲得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一等獎,今年又在“創(chuàng)青春”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捧得金獎。他之所以這么“牛”,是因為他從本科階段開始,就投身校園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并作為發(fā)明人,獲得了14項發(fā)明專利。像常煜這樣的學生,在復旦校園里并不少見,這都得益于學校向學生提供的各種科技創(chuàng)新資源,這些資源既有iFOUND學術短演講、“新啟航”學術能力訓練營等一系列開闊學術視野、培養(yǎng)研究能力的活動和項目,也包括“復旦大學學生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支持計劃”這樣的“實戰(zhàn)”平臺。通過這些資源的支持,不但涌現出一群“常煜”們,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普通學生都有機會在實踐中提升科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科學精神。
激發(fā)經典、傳統(tǒng)品牌資源對青年個人成長的滋養(yǎng)。研究生支教團是復旦校園里響當當的志愿服務品牌,每年都會吸引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報名參加選拔。作為最早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高校之一,16年來,復旦大學累計已有218人次在寧夏西吉、貴州息烽和新疆拜城的鄉(xiāng)村中學開展教學服務,其中包括全國第一位博士生支教隊員、第一位留學生支教隊員、第一位兩次參加研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獲得了包括“中國杰出志愿服務集體”、“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數十項集體及個人榮譽。除了研支團,復旦校園里還活躍著超過50個基層青年志愿者組織和公益類社團,他們在校團委的指導和幫助下開展著上百個志愿服務項目,不斷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案例,在向社會提供蓬勃的正能量的同時,也汲取著社會帶來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