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理性看待“棄嬰島”
本刊評論員
在爭議中試點運行的“嬰兒安全島”,隨著3月16日廣州福利院宣告試點暫停,毫無懸念地再次引發(fā)輿論熱議。從一開始設立被質疑“變相鼓勵父母棄嬰”升級到“無辜的生命如何容得了暫停”,進而指責“臨陣脫逃,政府懶政”。一時之間,小小“嬰兒安全島”承載著巨大的社會壓力。
眾聲喧嘩中,理性的思考、冷靜的分析,或許比單純的情緒化宣泄以及滿足于表達遺憾與失望更有意義。
作為保護棄嬰的有益探索,棄嬰島體現了國家所擔負的救助與監(jiān)護職責。讓“散落的天使”找到歸宿,有著道德與法律上的雙重理由。在道德層面,無論出于何種理由,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理念;在法律層面,兒童有權享受特別照料和協助,“兒童利益優(yōu)先”原則貫穿于立法、司法、執(zhí)法各個環(huán)節(jié),由此確立了國家對兒童的保護義務。嬰兒安全島的設立,是對棄嬰行為發(fā)生之后的補救,是一種兜底性救助和終極性救助。這種救助,既是國家保障基本生命權承諾的履行,也是防御一切侵害生命行為的宣示。同樣,這種救助,并不妨礙法律禁止遺棄行為以及對遺棄行為人的追責。道理很簡單:法律禁止一切漠視生命的行為。因此,所謂“嬰兒安全島”的設立,是對棄嬰行為的變相鼓勵和寬容的議論是站不住腳的。
廣州暫停棄嬰島試點,并不能成為否定“嬰兒安全島”試點的理由。廣州棄嬰島自啟動以來,在不到50天的時間內接收棄嬰262名,因不堪重負不得不宣布暫停。我們在感到遺憾的同時,也應該理解作出這一抉擇的艱難。由于便利的交通條件、巨大的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醫(yī)療資源,它以一己之力承載著遠超其地域的實際需求,導致洼地效應迅速凸顯,需求和供給之間極度失衡。在救助資源難以承受其重的情況下,違背科學規(guī)律繼續(xù)運行,將使已經獲得救治的弱小生命面臨巨大風險。慎重決定暫停,不僅不是“臨陣逃脫”,相反卻是對收治棄嬰的高度負責。而對“無辜的生命如何容得了暫?!钡闹肛?,顯然過分夸張,因為原有的各種救濟渠道依然暢通,符合條件的棄嬰依然可以得到有效救治??梢哉f,廣州和其他地方的棄嬰島的設立者們,在尊重生命、關愛嬰兒上,已經用行動交出了合格答卷,值得我們表達敬意。
各地“嬰兒安全島”的試點,其本意是為全國性類似設施建立探路試水。在這個漸進探索過程中,發(fā)現一些問題,遇到若干困難在所難免?;蛟S這正是試點的意義:我們需要通過對一個個樣本的觀察,找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善改進的措施,為新的制度產生創(chuàng)造條件。全國20多個“嬰兒安全島”的試點工作正在沿此路徑奮力前行,廣州“嬰兒安全島”的暫停,則提供了更加深刻而真實的經驗。我們不必過度悲觀,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的實施,執(zhí)著前行固然需要勇氣,毅然止步同樣彌足珍貴。
一個能夠體現政府為社會兜底的救助舉措,是應當鼓勵的。無論如何,棄嬰島不應成為爭議的焦點,更不應成為棄嬰問題的替罪羊。棄嬰島試點遭遇波折,恰如一張兒童保護試紙,檢驗出許多環(huán)節(jié)的薄弱。它提示我們:對兒童的關照和保護,必須從“棄嬰島”這一方寸之地延伸拓展到多個政府部門和不同領域,實際上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一道綜合考題。我們需要加快建立兒童大病醫(yī)療保障制度,完善家庭扶持政策,對殘疾和大病兒童的家庭提供支持,建立殘疾兒童免費康復和特殊教育制度,使兒童社會福利保障更加有力;需要加強孕前、孕期指導和檢查,提高生育技術水平,降低嬰兒出生缺陷發(fā)生率,使生育檢查更加普及;需要建立相應的動員和對接機制,讓社會力量參與其中,使缺陷嬰兒的救治更加多元;需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使遺棄者對遺棄行為違法后果的認識更加清晰,讓更多人于法有畏,停止遺棄。只有這樣,“嬰兒安全島”的試點價值才能得到真正體現,兒童權利才能獲得真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