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江西井岡山 343600)
中國革命的艱巨與復雜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曲折性。要在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沒有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中國共產黨是不可能帶領人民取得輝煌勝利的。歷史地看,盡管經歷了種種挫折乃至失敗,中國共產黨還是以實際行動證明她無愧于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的稱號。90多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絕不是憑空得來的。就精神層面而言,它完全歸功于歷久彌新、永不褪色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及其煥發(fā)出來的強大力量。
現(xiàn)代社會幾乎毫無例外都是由革命催生出來的。無論是蘇俄、法國“一錘子”式的革命,還是中國“長波段”的革命,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助產婆?;仡櫄v史,近代中國復雜的社會矛盾催生出多種形式的革命力量,引發(fā)了中國的巨大變革。特別是在清朝滅亡之后,各種革命勢力輪番上場,充斥于中國的政治舞臺。但是,真正能夠抓住中國問題關鍵的,并不是國民黨和試圖尋求中間道路的知識群體,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取得成功之前,那些與工農脫節(jié)的變革或革命都以流產而告終,其原因不僅在于都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同時也在于它們僅僅是精英的獨唱?!皩τ谫即蟮闹袊裕胝嬲瓿蓢业莫毩?、社會的變革等歷史性責任,單靠一種力量是無濟于事的。試想,單單依靠新型思想的知識群體無法動搖和改變真正的權力結構,單單依靠新型的軍事力量只能成為毫無遠見的軍事集團,單單依靠實業(yè)家的支持也只能成為寄生性的資本政權。中國的變革需要一種能夠將以上各種角色綜合在一起并克服其缺陷的政治力量。在中國,這種政治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保?]P6可以說,近代以來的革命孕育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又成功地駕馭和創(chuàng)造了新型的革命。
“革命黨”的概念其實最早是由孫中山提出來的。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標志著其政黨觀從議會黨向革命黨的轉變。從歷史淵源看,這種觀念其實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對蘇俄的仿效。成立初期的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因而“革命黨”也成為中國共產黨踐行的理論信條。在中國共產黨看來,政黨是進行現(xiàn)代革命的必要條件:“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zhàn)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2]P1357在共產黨人的論述中,政黨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都具有領導核心的作用。清末以降,中國最大的革命實踐就是要建立民族國家,而對于建立現(xiàn)代國家來說,革命具有手段的意義?,F(xiàn)代革命之所以具有現(xiàn)代意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革命不再是自發(fā)盲目的,而是自覺的、有意識的。革命需要領導和發(fā)動,但革命的領導者不再只是某個領袖,而是現(xiàn)代化的政黨。政黨要承擔起領導革命的重任,就要求其組織形態(tài)乃至政黨倫理都必須適應領導革命運動的需要。在這種情勢下,以權力集中控制為特征的政黨組織形態(tài)、以思想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的政黨倫理就構成了“革命黨”內在的基礎結構。
在組織形態(tài)方面,由于同共產國際之間天然的聯(lián)系,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按照俄共的模式組建起來的。同國民黨相比,中國共產黨在黨的組織內部更加強調上級對下級、中央對地方的支配,并且在黨員吸收標準上更為嚴格,更重視通過黨的紀律來保證政黨的權力等級體系。例如,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提出要求:“要在全黨加強紀律教育,因為統(tǒng)一紀律,是革命勝利的必要條件。要嚴格遵守: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原則。無論是普通黨員和干部黨員,都必須如此。”[3]P444從這一規(guī)定來看,黨員個人同政黨、黨內少數同多數、黨內下級同上級、地方黨組織同中央的關系都是一種服從關系,而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核心則是黨的中央。因而,在政黨內部,整個權力體系呈現(xiàn)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除了政黨內部的權力關系外,政黨與其他群眾組織的關系也同樣重要。一般來說,這種關系都采取了雖然松散但也類似的權力模式。工會、青年團、婦救會等都是黨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渠道,中國共產黨通過發(fā)揮其中的黨組織的作用來實現(xiàn)對群眾組織的政治領導。特別是在戰(zhàn)爭時期,黨的領導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同其他組織之間關系的基本要求。
在政黨倫理方面,中國共產黨對黨員的要求與對一般群眾的要求大不相同。對于一般群眾來說,革命只要求心理層面上的認同;而對于中共黨員來說,革命更是一種信仰,需要黨員為這種信仰犧牲和奉獻。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中,劉少奇寫道:“為了黨的、無產階級的、民族解放和人類解放的事業(yè),能夠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黨性’或‘黨的觀念’、‘組織觀念’的一種表現(xiàn)。這就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最高表現(xiàn)。”[4]P34正是基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共黨員煥發(fā)出強大的革命精神,愿意為人民的利益和黨的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的一切?!耙灾袊顝V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出發(fā)點的中國共產黨人,相信自己的事業(yè)是完全合乎正義的,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隨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yè),難道還有什么不適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觀點、意見、辦法,舍不得丟掉的嗎?難道我們還歡迎任何政治的灰塵、政治的微生物來玷污我們的清潔的面貌和侵蝕我們的健全的肌體嗎?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著的人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難道我們還有什么個人利益不能犧牲,還有什么錯誤不能拋棄嗎?”[5]P1096-1097可以說,這種為了人民可以犧牲一切的革命精神,正是一切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品格,更是無數共產黨人用鮮血證明了的歷史事實。
沒有比較就沒有高低優(yōu)劣。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是通過與國民黨的比較體現(xiàn)出來。在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奮斗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中國共產黨表現(xiàn)出比國民黨更為徹底的革命精神,贏得了民眾的充分信賴和支持,最終取代國民黨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領導力量。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社會主義與世界資本主義的競爭。正如鄧小平所講:“我們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實來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于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xiàn)在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條,再吹牛也沒有用。……我們過去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仍然搞這個運動、那個運動,一次運動耽誤多少事情,傷害多少人。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是要大幅度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6]P251在這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競爭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國民黨以及世界其他資產階級政黨的關鍵,并不在于各種華麗抽象的“口號”(例如人道主義、自由主義、普遍的人權主義、普世價值等等),而在于這個黨沒有任何私利,始終一心一意為大眾謀福祉。正是這種徹底的革命精神真正贏得了群眾的支持,這才是中國共產黨在眾多競爭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曾經講:“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fā)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fā)生了聯(lián)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2]P1515而理論掌握群眾的一個重要方式就在于“喚起民眾”。眾所周知,“喚起民眾”是孫中山“政治遺囑”的核心內容,是這位革命先行者幾十年經驗的總結。孫中山早年對人民群眾的力量缺乏足夠認識,并不重視廣泛發(fā)動民眾投身于革命運動。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五四運動”,使其逐漸意識到蘊藏在民眾內部的強大力量:“農民是中國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數,如果農民不參加革命,就是我們革命沒有基礎”,“如果這種基礎不能鞏固,我們的革命便要失敗”。[7]P555這一點后來被中國共產黨完全繼承下來,并成為“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梢哉f,“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思想指導和斗爭方向,而孫中山則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教訓,二者相結合才真正‘鍛造’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堅定信念及政策取向”[8]P133。
在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武器”重要還是“人”重要?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政黨的精神特質。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堅決反對“唯武器論”,而是更加強調民心、志氣的重要性。“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zhàn)爭困難的前提?!薄皯?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9]P480也就是說,武器問題雖然重要但還不是最主要的,只有發(fā)動民眾、依托民眾,一切困難就有了克服的希望,這才是“頭等大事”。中國共產黨不僅在理論上特別強調群眾的重要作用,更關鍵的是還把這種認識轉化為鼓動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的具體實踐。“群眾路線”絕非直觀、樸素意義上以群眾好惡為最高準則,而是一種具有十分嚴格、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內容:“凡屬人民群眾的正確的意見,黨必須依據情況,領導群眾,加以實現(xiàn);而對于人民群眾中發(fā)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群眾,加以改正?!保?]P1310例如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覺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不足,大多數民眾的無組織,軍力的不堅強,經濟的落后,政治的不民主,腐敗現(xiàn)象和悲觀情緒的存在”[9]P492,共產黨員必須起到積極的引導、教育、組織作用。
“喚起民眾”當然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及政策意義的具體方式,但更為重要的還是真心的實踐和信念的堅持。在中國,“只有工人階級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于革命的徹底性。整個革命歷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2]P1479。但是,這一先進階級的黨如何才能被民眾所接受呢?關鍵就在于能否意識到工農的巨大力量,是否真心實意為工農的利益服務?!肮伯a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他們生根于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又是人民的教師,他們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著不要脫離群眾,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yè)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5]P47國民黨在退守臺灣后,曾對共產黨的成功進行了總結,認為共產黨擁有強大力量的關鍵就在于其能夠“趁機利用矛盾和隱蔽的政策,并用不同的方法對待各種團體”。[5]P1012實際上,這種認識主要是基于“策略邏輯”,僅僅涉及問題的“一半”。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不僅僅是“策略”上的勝利,更是“根本邏輯”的勝利,即始終真正地基于“民眾利益”,始終代表中國社會進步的方向?;凇安呗浴眮矸此純H僅涉及問題的表面,因為“策略”本身是可以復制的,而其背后特定的立場和革命精神則是無法模仿的。[8]P135
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始終與最廣大人民群眾保持了最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使中國共產黨具備了“人民性”和“真理性”的雙重品格。所謂“人民性”,體現(xiàn)為中國共產黨人時時、處處將“人民利益”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即“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5]P1094-1095。所謂“真理性”,體現(xiàn)為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這一真理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抽象、虛泛、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轉化為“人民的真理”。正如毛澤東所說:“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經驗告訴我們,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lián)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5]P1095這樣一來,在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中,“人民性”與“真理性”二者就真正具體地、歷史地統(tǒng)一了起來。擁有一支具備這樣雙重精神品格的革命隊伍,中國共產黨喚起民眾并不斷取得偉大勝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歷史是人類能動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為推進中國的社會變革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歷經千辛萬苦尋找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血與火的實際教育中,中國人民逐步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社會變革最銳利的思想武器,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真正的成功。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是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科學規(guī)律的學說。這個學說在與中國先進分子發(fā)生接觸的最初一刻起,就不是當作單純的學理來研究與探討,而是當作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當作“改變世界”的武器加以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鍛造了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同時也在曲折實踐中孕育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崇高的革命精神。
馬克思講:“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而且,“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xiàn)實是不夠的,現(xiàn)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10]P11從19世紀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到中國近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系列嚴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先進政黨和先進思想武器的指導。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在這個反抗運動中,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即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zhàn)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國主義?!保?]P1514而 20 世紀中國革命的成功,正是因為“被中國人民學會了的科學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敗了帝國主義的走狗北洋軍閥,第二仗打敗了帝國主義的又一名走狗蔣介石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對中國紅軍的攔阻,第三仗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汪精衛(wèi),第四仗最后地結束了美國和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及其走狗蔣介石等一切反動派的統(tǒng)治”[2]P1515。從中國革命的自身邏輯及其運動過程看,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具有最大公無私、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超越了傳統(tǒng)農民運動“王朝興替”的運動邏輯,揚棄了西方近代以來的民主和科學精神,才使其成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所必需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作為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是,作為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并不只是一些具體的論斷和條文,更是基本的立場和方法。各國無產階級只有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分析本國實際,把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指導革命取得勝利。中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在他寫的第一篇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文章中就指出,盡管馬克思主義是“改造世界原動的學說”,具有普遍的意義,但我們還是不可“就那樣整個拿來,應用于我們生存的社會”[11]P35-36。隨后,他又進一步指出:“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研究怎樣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所以現(xiàn)代的社會主義,包含著許多把他的精神變作實際的形式使合于現(xiàn)在需要的企圖”。他還主張要把“宣傳理想的主義”和“研究實際的問題”結合起來,告誡人們不要“偏于紙上的空談”,而應“誓向實際方面去作”[11]P3。在這里,李大釗實際上已經初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應當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思想。然而,由于幼年的中國共產黨自身理論準備不足,對馬克思主義“生吞活剝”,將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奉為不可違逆的“教條”,從而把在斗爭中形成的“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異端”進行了打擊。民主革命時期的三次大的“左”傾錯誤,可以說都是教條主義錯誤泛濫的必然結果。
與這種教條主義態(tài)度相對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探索和發(fā)展出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深入農村實際,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社會階級和湖南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就提出反對“本本主義”的思想,明確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論斷,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2]P115。正是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型革命道路??谷諔?zhàn)爭時期,毛澤東對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主觀主義進行了深入批判,強調“實事求是”的至關重要性,并且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論斷。他還要求,全黨必須“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5]P802,這就從根本上肅清了“左”傾教條主義在全黨的影響。建國以后,毛澤東以蘇聯(lián)為鑒,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也正是由于毛澤東晚年逐步脫離實際,把馬克思主義一些條文加以固守,這才導致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和“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悲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和發(fā)展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并在此基礎上走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相應地,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具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內在品格。正如鄧小平所說:“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薄耙民R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保?]P126、118因此,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體現(xiàn)在其善于將高遠的革命理想和變革現(xiàn)實的實際行動緊密結合,從而達到了方向性和實踐性的真正統(tǒng)一?!拔覀兪怯欣硐氲默F(xiàn)實主義,或者叫做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我們不是無原則的現(xiàn)實主義。理想主義是原則性,現(xiàn)實主義就是靈活性,理想主義的原則性與現(xiàn)實主義的靈活性要統(tǒng)一起來?!保?3]P361既堅持理想,不忘大方向和基本原則,又致力于改變現(xiàn)實,注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這種將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加以貫通的行為模式既超越了高妙的理想主義,又超越了實用的現(xiàn)實主義,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智慧。當然,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中國社會正在發(fā)生大轉型,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也仍在進行當中。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合邏輯”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須適應于不斷變化的中國實際進行新的認識、新的概括、新的發(fā)展。只有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才能永葆革命精神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y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雖然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孕育形成的,但并沒有過時,而是歷久彌新,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價值。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繼續(xù)發(fā)展,同樣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保?4]P12在新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下,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挑戰(zhàn)不斷,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暗流涌動,時代已經給出新的考題。面對未來的趕考,我們有必要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的優(yōu)勢,把黨的革命精神建設放在國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中來認識、謀劃和實施,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1]劉建軍等.創(chuàng)新與修復:政治發(fā)展的邏輯[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8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M].沈陽:遼東建國書店,1946.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孫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李振.社會進步運動的內在邏輯[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9]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李大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