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良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辦公廳,江西井岡山 343600)
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和實踐。這些探索既有政治、軍事上的,也有經濟上的。為解讀這段歷史,許多學者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加以深入研究。通過查閱中國知網以及其他網絡和相關研究資料,目前關于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的研究論文及相關文章有120多篇。研究者主要從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形成、發(fā)展、主要內容及其特點,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土地革命、農業(yè)生產、工商業(yè)政策、金融財稅等經濟建設各項舉措,以及井岡山斗爭時期經濟建設整體情況及其歷史經驗等方面進行論述。
毛澤東的經濟思想和實踐,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從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產生、發(fā)展及其特點來研究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是眾多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和主題。
王阿壽提出,毛澤東特別重視經濟與政治、經濟與軍事割據的關系,他在井岡山斗爭實踐中,回答了兩個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一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原因;二是井岡山(毛澤東、朱德)式的斗爭特點——武裝割據的實踐意義。關于紅色政權存在的原因,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五大條件”論。但仔細比較,在不同背景下,毛澤東對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五大條件論述略有不同,其原因就是經濟問題。對紅色政權存在與發(fā)展的條件表述的側重面略有不同。但前后兩次論述,都十分重視經濟問題,這是我們研究毛澤東關于井岡山斗爭的理論,關于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時,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1]
陳勝華結合毛澤東井岡山時期領導邊界軍民進行經濟建設的革命實踐,概括了毛澤東井岡山時期經濟建設思想的三大特點:一是重視農業(yè)生產,始終把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放在第一位;二是創(chuàng)建維系和保障戰(zhàn)爭所需要的軍事工業(yè);三是保護工商業(yè)、保護中小商人,促進和開發(fā)邊界的商品貿易。在中國革命和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轉向農村這個轉變關頭,毛澤東成功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根據地斗爭需要的經濟建設的新路子,它不但奠定了井岡山根據地斗爭的物質基礎,培養(yǎng)了一批經濟管理干部,而且為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濟綱領的制定及黨的土地革命路線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宋維提出,毛澤東同志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實踐和經濟思想,是他經濟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他提出,以新民主主義農業(yè)經濟為第一位;保護中小工商業(yè);改造舊圩場,創(chuàng)建紅色新圩場,發(fā)展新民主主義農村集市貿易;依靠群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依靠群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的基本方針,也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主導思想,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核心和出發(fā)點。毛澤東的經濟思想,來源于毛澤東的社會經濟實踐,而毛澤東的社會經濟實踐,又是奠定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基石。[3]
此外,張啟安對毛澤東江西時期有關經濟思想的探討,主要從宏觀上分析了毛澤東關于在國家政權建設中必須重視經濟建設的思想,以及毛澤東關于農業(yè)經濟以及保護城鎮(zhèn)工商業(yè)經濟的思想。[4]蘇誠、夏俊鋒在全面分析毛澤東農業(yè)經濟建設思想的基礎上,認為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根據地農業(yè)經濟建設思想應包括土地革命思想和農業(yè)生產建設思想兩大部分。這些思想理論,不僅為當時的農業(yè)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和平年代全國范圍的農業(yè)經濟建設也有著長遠的指導作用。[5]
研究者從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土地革命、土地法、民生問題、公營經濟、物資供給來源途徑、紅色圩場建設、農業(yè)發(fā)展、稅收政策、工商業(yè)政策、早期工業(yè)化實踐、富農問題、商貿經濟、貨幣金融實踐等方面,對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進行論述,涵蓋面廣。
1.土地問題。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也是農民的根本問題。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許多研究者從土地問題著手來加以研究。
梅宏提出,毛澤東在引兵井岡山之后,就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作為井岡山斗爭的基本問題。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中探索和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為全面掌握湘贛邊界的土地狀況和階級關系,深入寧岡、永新作調查,為制定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依據;從邊界土地占有狀況,揭示土地革命的必然性。從邊界實際出發(fā),注重斗爭策略,制定正確的土地政策。充分發(fā)動群眾和武裝群眾;開展分田試點,為全面開展土地革命積累經驗;從點到面,全面鋪開邊界各縣的分田運動;制定并頒布我黨歷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以法律形式把邊界土地革命的成果固定下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對所得土地的渴望,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6]
王旭寬認為,在領導創(chuàng)立和建設井岡山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堅決貫徹中央土地革命思想的總方針,深入開展根據地土地革命,初步提出了以鄉(xiāng)為單位進行土地分配,“所有鄉(xiāng)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的土地革命路線,為其他革命根據地及后來中央蘇區(qū)大規(guī)模的土地斗爭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我們黨土地革命路線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開創(chuàng)性的基礎。[7]
蔣伯英提出,毛澤東在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農村調查,在初步了解農村階級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土地的沒收與分配的政策,實行土地革命。然后又通過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制訂《分田臨時綱領十七條》,在不斷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在理論上加以總結,制訂了《井岡山土地法》。[8]
2.農業(yè)生產建設?!斑吔绲慕洕寝r業(yè)經濟”,這是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作出的科學判斷。因此,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把農業(yè)生產放在第一位,成為井岡山斗爭時期經濟建設和戰(zhàn)勝困難的頭等重要任務。
張秀麗就土地革命之后邊界政黨在農業(yè)生產方面進行的民生建設加以論述。邊界政黨對農業(yè)生產建設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方針政策并身體力行加入到農業(yè)生產建設中去:不僅組織婦女耕田隊以及耕牛、農具互助合作以保證糧食按時、按季播種,還切實開展興修農田水利等相關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和興起植樹造林活動,為邊界農業(yè)生產建設的增產增收提供了必要保障,有效化解了根據地群眾的民生難題。[9]
黃國勤從農業(yè)發(fā)展的角度探討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的農業(yè)發(fā)展問題。他在簡述井岡山斗爭時期嚴峻的形勢及面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當時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重點對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解決根據地生活、生存和發(fā)展問題采取的對策、措施和成效進行了探討,并從中得出兩點啟示:一是農業(yè)問題至關重要,必須始終高度重視農業(yè)生產和糧食安全;二是新時期我們要用“井岡山精神”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10]
3.工商業(yè)政策。王旭寬、匡勝從大隴紅色圩場開辟的背景、經過及其歷史作用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認為大隴紅色圩場的創(chuàng)建和有效管理,活躍了農村經濟,改善了軍民生活;溝通了根據地內外貿易,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封鎖;是湘贛邊界黨組織解決經濟問題的一次成功嘗試,不僅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后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經濟政策的制定和經濟問題的解決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為根據地的經濟建設鍛煉了人才。[11]
謝敬霞、饒道良從“根據地創(chuàng)建前井岡山經濟狀況”、“根據地初創(chuàng)時期的經濟政策”、“紅色經濟政策”、“土地革命與糧食經濟政策”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認為當年毛澤東等人并非有意識地要在此發(fā)展經濟建設,而是客觀形勢使然,不得不將經濟建設在主觀上重視起來,否則就不可能在井岡山站穩(wěn)腳跟。當時的經濟工作比較原始,根據地內人們也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理論來指導經濟工作,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措施,出現什么樣的問題就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經驗,這種方法對我們今天在初級階段發(fā)展經濟建設有很好的借鑒作用。[12]
吳曉榮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圩場”為題,從“紅色圩場興起的時代背景”、“草林圩場的恢復改造”、“大隴紅色圩場的開辟”、“紅色圩場在井岡山革命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認為紅色圩場建立后,不僅活躍了當地經濟,溝通了根據地內外貿易,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封鎖,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根據地做好經濟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3]
劉付春對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工商政策進行了梳理和總結,認為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工業(yè)政策有興辦軍需工業(yè),包括紅軍軍械所、桃寮被服廠、紅軍印刷廠的創(chuàng)辦;開辦生產合作社,引導小工業(yè)生產者;推行工(商)業(yè)減免稅,并提供財政、金融支持;商業(yè)政策有發(fā)展公營商業(yè)、繁榮私營商業(yè)、建立合作社商業(yè)、開展對外貿易。他認為,在極端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根據地推行的工商政策是一項原創(chuàng)性的舉措,為堅持井岡山斗爭、保障根據地軍需民用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和軍事支持;促成了根據地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14]
4.早期工業(yè)化實踐。劉義程認為,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贛南中央蘇區(qū),中共在江西進行了一次全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同時也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工業(yè)化實踐。這既是中共為實現國家工業(yè)化所作的最早嘗試,也是中共探索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運動,是中共走與國民政府不同的工業(yè)化道路的預演。這些嘗試和預演為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的工業(yè)化理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對中共以后的工業(yè)化實踐具有重要借鑒意義。[15]
5.稅收政策。關于土地稅問題,陳勝華、肖華孝認為,毛澤東的農民土地稅收政策,是伴隨著湘贛邊界土命革命的逐步深入開展而制定并實施的。從《井岡山土地法》、“二七”土地法,到《蘇堆埃土地法》,以及中央蘇區(qū)時期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稅則》,毛澤東對農業(yè)稅、工業(yè)稅以及商業(yè)稅等不斷加以修改完善,并最終用法律加以固定。井岡山斗爭時期和中央蘇區(qū)時期,黨和毛澤東在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制定和實施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減輕農民土地稅收的政策,使蘇區(qū)農民從國民黨繁重的捐稅中解脫出來,解放并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獲得解放的根據地農民則以積極的姿態(tài),支援了紅色政權的建設和紅軍的發(fā)展壯大。[16]
陳勝華認為,關注農民、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的一個重大問題。土地革命戰(zhàn)爭前期,毛澤東在實施土地革命斗爭中所制定的減輕農民負擔的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農民土地稅收政策,使蘇區(qū)農民從國民黨繁重的捐稅中解脫出來,解放并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獲得解放的根據地農民則以積極的姿態(tài),支援了紅色政權的建設和紅軍的發(fā)展壯大。同時,這也為解決中國農民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中國是個農業(yè)大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農民減負問題始終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18]
6.貨幣金融。鐘春華認為,井岡山斗爭時期為解決部隊財務困難問題,毛澤東帶領根據地軍民進行了創(chuàng)辦上井紅軍花邊廠(造幣廠),鑄造墨西哥“工”字銀元;“‘工’字銀元的發(fā)行、包裝、運輸及貨幣兌換等貨幣金融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雖然在時間上非常短暫;在范圍上,只限根據地內;在數量上,只用了‘千把斤料’,生產了‘萬把塊’銀元,但它對于保證工農革命軍在根據地的給養(yǎng),以及外線作戰(zhàn)的現金供給,乃至根據地經濟發(fā)展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保?8]
李春祥提出,為粉碎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頻繁的軍事“會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保證紅軍軍需給養(yǎng),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后,在井岡山上井村創(chuàng)辦了紅軍造幣廠,鑄造“工”字銀元,并使其在根據地內各個紅色圩場、鄉(xiāng)村、市鎮(zhèn)大量流通?!肮ぁ弊帚y元深受廣大工農兵群眾的歡迎。外地商人來根據地內搞物資交易,也都紛紛將官府銀元兌換成“工”字銀元,“工”字銀元在井岡山根據地內外廣泛流通使用。這標志著我們工農群眾在紅色區(qū)域內開始擁有自己的鑄幣。[19]
經濟斗爭是井岡山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問題一直是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的基本問題。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許多研究者就井岡山斗爭時期經濟建設的整體情況、主要措施及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這對于我們全面了解和認識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榜師以宏觀的角度,從六個方面總結了井岡山經濟建設的舉措,并由此得出啟示:第一,經濟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是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保障。井岡山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搖籃。第二,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敢為天下先”也是經濟建設出現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前提和關鍵。第三,民主平等是經濟建設取得成功的一個法寶。第四,經濟是凝聚民心強有力的粘合劑。[20]
劉付春從“制定正確的農業(yè)政策”、“制定正確的工商政策”、“積極拓展外貿領域”、“制定根據地內的金融貨幣政策”四個方面對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進行了梳理和論述。他認為,毛澤東和邊界黨采取的這些經濟建設措施,戰(zhàn)勝了意想不到的經濟困難,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fā)了邊界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支援革命戰(zhàn)爭提供了可靠的物資保證;執(zhí)行正確的工商政策和拓展外貿領域,調動了商人做生意的積極性,繁榮了根據地的經濟;鑄造“工”字銀元溝通了紅色區(qū)域內外的貨幣流通,活躍了根據地經濟。[21]
黃惠運、劉仁衍、黃廉傳從“經濟建設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鞏固傳統(tǒng)市場與開拓新興市場相結合”、“‘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經濟建設與文化互動相結合”、“依靠科技教育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相結合”、“調查研究和試點推廣相結合”、“反腐倡廉和艱苦奮斗相結合”、“領導垂范和軍民一體相結合”、“發(fā)展生產與厲行節(jié)約相結合”十個方面,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和現實指導意義進行了闡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益的歷史借鑒,具有長遠指導意義。[22]
目前已有的論文雖然對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研究視角仍可以拓展,研究角度和思路可以進一步創(chuàng)新,應以問題為導向,自覺弘揚史學的時代精神。
一是加強經濟建設與政權建設、軍事斗爭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在這方面,王阿壽從毛澤東軍事斗爭與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毛澤東的經濟與政治、經濟與軍事割據的思想。他提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人民通過武裝斗爭、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成功開端,這中間有著十分深刻的歷史邏輯。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經濟與政治、經濟與軍事割據的關系,毛澤東作了深刻闡述。[1]目前,這方面的文章還比較少,力度比較小,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
二是加強經濟建設各個方面,比如土地革命、農業(yè)發(fā)展、工商業(yè)政策、貨幣金融之間的內在相互關聯性的系統(tǒng)研究。比如,馮壽林結合以毛澤東為主的革命者的實踐,運用社區(qū)工作課程的理論與方法分析井岡山根據地的開創(chuàng)活動,并揭示井岡山根據地與現代社區(qū)發(fā)展理論的可融合性,分析以毛澤東為主的革命者的本土化社區(qū)實踐,深化和擴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發(fā)掘了本土化社區(qū)資源在新時期的社區(qū)建設中的作用。[23]
三是加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與其他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橫向縱向比較研究,以更加宏大的視野來深入研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四圍白色恐怖下如何實現武裝割據并星火燎原的。橫向方面,比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閩浙贛根據地、湘鄂西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左右江根據地等,在經濟建設方面有著哪些相同點,有著哪些不同的做法和經驗;以及與“白區(qū)”如何開展經濟聯系,等等,讓我們在更宏大的視野中,看到與井岡山根據地遙相呼應的這些根據地的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v向方面,比如,井岡山斗爭時期與中央蘇區(qū)時期經濟建設的聯系與區(qū)別。王沛然、何奇松從井岡山根據地和中央蘇區(qū)經濟地理情況入手,對當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中央蘇區(qū)軍事經濟動員的方式與手段進行對比研究。他們認為,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取之于敵,如打土豪和戰(zhàn)爭繳獲;取之于民,如征收土地稅;取之于己,如開辦工廠、商店和合作社三個方面。到了中央蘇區(qū)時期,無論動員手段還是動員能力,比井岡山斗爭時期顯著提高。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動員更是中央蘇區(qū)動員的一大特色,例如發(fā)行戰(zhàn)爭公債以及經濟建設公債。而根本原因在于中央蘇區(qū)時期形成了國家財政體系的雛形。正因為有比較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才能形成支持戰(zhàn)爭的經濟能力,同時也才能以經濟手段進行動員。[24]因此,我們還需要加強縱向比較研究,以便更深刻地認識井岡山斗爭時期與中央蘇區(qū)時期,我們黨在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如何根據形勢的變化,實事求是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處理好軍事與經濟的關系,發(fā)展生產,為革命勝利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
在繼續(xù)深入研究毛澤東井岡山時期經濟建設思想的同時,拓展其他有重要影響人物經濟思想的研究。黃桃紅、黃惠運就曾山在江西蘇區(qū)和中央蘇區(qū)時期進行的為民謀利、圍繞工作重心開展經濟建設、因地制宜發(fā)展生產、反腐倡廉、求實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和諧創(chuàng)業(yè)、知榮明恥等經濟建設思想與實踐闡述了其當代價值。[25]井岡山時期其他重要人物的經濟思想也可以進行梳理和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因此,歷史研究,無論其研究的內容是多么遙遠的過去,在本質上卻從不曾脫離現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史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就是傾聽時代的呼聲,弘揚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要求解決的重大問題。[26]
通過梳理、總結發(fā)現,許多研究者在回顧總結井岡山斗爭時期經濟建設時,以歷史事實為起點,最后回到現實實際,這體現了研究者的時代意識和歷史責任擔當。但某些論述在探討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時,往往局限于就歷史談歷史,只是堆砌一些歷史素材和歷史資料,沒有讓這些歷史素材、歷史資料“活”起來,服務當下經濟社會。筆者認為,研究歷史,既要立足于歷史,又要跳出歷史,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為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擾和難題提供借鑒,資政育人,真正弘揚史學的時代精神。
[1]王阿壽.毛澤東的軍事斗爭與政治經濟學——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例[J].軍事歷史研究,2013(2).
[2]陳勝華.毛澤東井岡山經濟建設思想特點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10).
[3]宋維.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研究[J].江西財經學院學報,1984(1).
[4]張啟安.江西時期毛澤東的經濟思想[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5]蘇誠,夏俊鋒.略論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根據地農業(yè)經濟建設思想[J].鄉(xiāng)鎮(zhèn)經濟,2007(5).
[6]梅宏.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對土地問題的探索及其歷史經驗[J].黨史文苑(下半月),2008(12).
[7]王旭寬.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土地革命思想及其實踐[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5(11).
[8]蔣伯英.井岡山時期毛澤東關于土地革命的探索[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8(02).
[9]張秀麗.井岡山時期中共解決民生問題的舉措及啟示——以農業(yè)生產建設為例[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1).
[10]黃國勤.井岡山斗爭時期農業(yè)發(fā)展問題探討[J].黨史文苑(下半月),2008(07).
[11]王旭寬,匡勝.大隴紅色圩場的開辟及其歷史作用[J].福建黨史月刊,2006(8).
[12]謝敬霞,饒道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經濟[J].南方文物,2007(1).
[13]吳曉榮.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圩場[J].黨史文苑(下半月),2009(8).
[14]劉付春.淺析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工商政策[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5(4).
[15]劉義程.論中共早期工業(yè)化實踐的特點——以江西蘇區(qū)為中心的考察[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16]陳勝華,肖華孝.井岡山斗爭時期和中央蘇區(qū)時期黨的農民土地稅收政策評析[J].黨史文苑,2007(5).
[17]陳勝華.土地革命前期毛澤東農民土地稅收政策評析[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5(5).
[18]鐘春華.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貨幣金融實踐[J].上海金融,1997(10).
[19]李春祥.井岡山紅軍造幣廠的“工”字銀元及其歷史作用[J].中國錢幣,1988(4).
[20]周榜師.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經濟建設及其歷史經驗[J].求實,2005(2).
[21]劉付春.井岡山時期的經濟建設[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2]黃惠運,劉仁衍,黃廉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和現實指導意義[J].企業(yè)經濟,2004(3).
[23]馮壽林.簡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對地區(qū)發(fā)展理論的啟示[J].老區(qū)建設,2013(02).
[24]王沛然,何奇松.井岡山根據地與中央蘇區(qū)軍事經濟動員之比較[J].黨史文苑,2006(9).
[25]黃桃紅,黃惠運.曾山在蘇區(qū)時期經濟建設思想與實踐的當代價值[J].商場現代化,2006(10).
[26]于沛.史學的時代精神[N].人民日報,201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