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有
1181年,辛棄疾還在江西安撫使任上,已深感宦海險惡,壯志難酬。于是這年春,他在江西上饒選定了一處山水俱佳、宜于種樹種稻的處所營造新居,以做隨時退隱的準備。辛棄疾吩咐負責修建的家人,新居內要多種花草樹木。
辛棄疾的預感沒錯,1181年底,他即被免職,而帶湖新居也正好初具規(guī)模。從此,辛棄疾在帶湖居所一住十多年,“買山自種云樹,山下劇煙萊”,便成了他歸隱生活的主題。每日“并竹尋泉,和云種樹”,累了飲酒,醉了就高臥云樹之間,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有時生病不能親自種樹,他便及時請人代種。辛棄疾忘情地勞作,讓帶湖一域遍是松竹,在為山水增綠的過程中,他也逐漸擺脫了受侮罷官的郁悶,尋得了新的快樂。在辛棄疾眼中,平戎報國,完我金甌,確是志士之大樂;而種樹滿坡,綠我河山,又何嘗不是志士又一大樂呢!
1196年夏,辛棄疾的帶湖居所毀于大火,遂移居鉛山縣的瓢泉,他的種樹活動也由帶湖移至瓢泉。幾年前,辛棄疾已看中瓢泉,萌生了結廬種樹之意。移居瓢泉后,他已有英雄老去、時不我待之感,急于種樹有成,而一再感慨?!岸喾綖榭嗜獙け?,何日成蔭松種滿!”他為一處所種松竹成活率不高而焦急,乞求這些松竹能因他的摯愛活下來;他為一處種竹成功而欣喜不已,特填詞以記之。
辛棄疾自22歲起兵抗金到68歲去世的四十多年間,從政報國不足二十年,近三十年都被當政者排斥。但辛棄疾并未消極閑居,而是移從政之熱誠,為種樹之執(zhí)著,所到之處種得綠蔭遍地,并在長期的種樹實踐中,逐漸積累起豐富的種樹經(jīng)驗,他在一闋詞里,不無自豪地寫道:“種樹真成郭橐駝。”他這位“郭橐駝”不但自己種樹種得好,還熱情地向人宣傳種樹的美好與重要。西晉著名詩人潘岳任河陽縣令時,勤于為政,發(fā)動百姓在全縣遍種桃樹李樹,美化了縣域環(huán)境,增加了百姓收入,深受好評,河陽也被人們贊為“花縣”。辛棄疾在寫給正任江陵縣令的好友趙瑋的詞里,鼓勵趙奇瑋向潘岳學習,在縣域多種樹,而且要抓緊。 辛棄疾的“平戎策”寫得十分杰出,“種樹書”也讀得特別 優(yōu)秀。晚年,他將家務全都交付兒子們,唯獨放心不下對松竹的管護,要親自操勞,告訴兒子們:“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
編輯 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