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化廳文物局,銀川750001)
黑水城文書所見元代基層孔子祭祀
●張紅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化廳文物局,銀川750001)
亦集乃;黑城文書;祭祀
通過黑水城出土文書,對元代基層孔子祭祀的時間、儀式、祭品、費用進行探析,發(fā)現(xiàn)元代基層孔子祭祀受到中原漢地祭祀文化的影響,同時帶有自身民族特色。祭祀經(jīng)費的短缺,使得亦集乃路孔子祭祀活動難以正常進行,直接弱化了祭祀的功能,加速了元朝基層社會的瓦解。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黑水城出土的各類文書相繼刊布,成為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出土文書為研究和補充元代歷史提供了文獻資料參考。其中部分禮儀祭祀類文書涉及的社會信息豐富,對探索元代儒學以及基層祭祀孔子活動提供了較為翔實的原始材料,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與以往研究不同,筆者試圖結(jié)合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對元代基層祭祀孔子活動進行系統(tǒng)考究,以求教于學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意識到若想統(tǒng)治中國,“當行中國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廟”。[1]1780足可見對祭祀活動十分重視。泰定帝曾云“祭祀,盛事也,朕何敢簡其禮”。[1]641在對待祭祀問題上,元朝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的較為積極,繼承和沿襲前朝祭祀傳統(tǒng),并加以推廣,不同層次和規(guī)格的祭祀活動從中央到地方相繼開展,黑水城出土禮儀祭祀類文書中就詳細記錄了亦集乃路的祭祀孔子活動。
孔子祭祀的傳統(tǒng)歷史悠久,元朝建立后,也將孔子祭祀納入國家祭祀體系之中。文書F116:W91對元代亦集乃路祭祀孔子活動記載相對完整,①此外文書Y1:W105、F116:W35、F116:W190也涉及亦集乃路祭祀孔子的內(nèi)容,但上述3件文書部分內(nèi)容殘缺,都將孔子祭祀和社稷、三皇等祭祀活動記載到一起。據(jù)文書記載,延祐四年因祭祀費用短缺,主管祭祀的部門向亦集乃路總管府申請撥款及總管府批示同意撥款的事宜。文書內(nèi)容如下:
第1行,囗囗囗②
第2行,延祐四年二月初一日丁未例祭
第3行,囗圣文宣王并社稷風雨雷師合用祭祀錢囗第4行,囗元照得延祐四年正月十八日承奉
……
從文書第3行“囗圣文宣王…”的記載來看,可以肯定孔子祭祀活動在元代也是基層祭祀的重要內(nèi)容,這里的“文宣王”便是孔子?!拔男酢币辉~歷史久遠,早在宋代孔子就被加封為“玄圣文宣王”?!端问贰酚涊d:“十月戊午,幸曲阜縣,謁文宣王廟,靴袍再拜......遂幸孔林,加謚孔子曰玄圣文宣王”,“壬申,改謚玄圣文宣王曰至圣文宣王”。元朝建立后,蒙古統(tǒng)治者逐步認識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對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進行加封和祭祀,彰顯國家對儒家學說的重視和認同。元朝統(tǒng)治者認為“孔子自為百王師,立萬世法”。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據(jù)此,文書F116:W91記載之時孔子已被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文書中殘缺部分加上已有文字全稱應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代宣圣祭祀時間。《輟耕錄》記載祭祀孔子始于王鄂于漠北受忽必烈接見之時?!秶念悺肪硪痪殴庵菘鬃有聫R碑記載:“世祖皇帝濳王邸,召學士王鄂,因帷中設主,陳俎豆,觀察孔子儀?!薄对贰ね醵鮽鳌分杏涊d,王鄂北上受忽必烈接見為甲辰東,即1244年之事。由此可以確定元代孔子祭祀最早源于1244年。之后設廟祭祀,“宣圣廟,太祖始置于燕京”。接著“中統(tǒng)二年(1261)夏六月,詔宣圣廟及所在書院有司,歲時致祭,月朔釋奠”。[1]1901成宗即位,先是建宣圣廟于京師。大德十年秋廟成?!霸t曲阜林廟,上都、大都諸路府州縣邑廟學、書院,贍學土地及貢士莊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完廟宇。自是天下郡邑廟學,無不完葺,釋奠悉如舊儀?!保?]1901至元六年(1269)四月,中書省明確規(guī)定“今移文各路、遍行所屬,如遇朔望,自長吏次以下正官同首領(lǐng)官,率領(lǐng)僚屬吏員,俱詣文廟燒香”。[2]12
祭祀頻率。祭祀的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祭祀者對祭祀對象的重視程度。元代宣圣祭祀頻率是每年春、秋祭祀兩次。具體祭祀時間元政府都有明確規(guī)定?!对贰ぜ漓胫尽酚涊d祭祀孔子時間為“春秋二仲月上丁,有故改為中丁”,文書Y1:W105、F116: W91、F116:W190中記載祭祀宣圣時間為每年二月初八,八月初一。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文書中祭祀孔子時間與《元史》中記載祭祀孔子的時間保持一致。
宣圣祭祀組織。元代中央政府進行的重大祭祀活動由禮部主管,到地方設有吏禮房專門掌管禮儀祭祀事務。文書F116:W91末尾出現(xiàn)“囗囗房”的字樣,文書F116:W35也涉及“錢糧房”。可以看出,地方祭祀主要涉及“吏禮房”和“錢糧房”兩個部門,“錢糧房”職能是在祭祀活動開展過程中依照中書省相關(guān)規(guī)定撥付祭祀費用。由此可以推斷,“吏禮房”是祭祀孔子活動的主管部門,“錢糧房”是協(xié)辦部門,但不管怎么樣,他們都代表的是基層政府,說明基層孔子祭祀主要由官方參與和主辦。
宣圣祭祀禮儀?!对贰酚涊d,宣圣祭祀所行禮儀為“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和“搢笏跪,三上香,奉幣者以幣授初獻,初獻受幣奠訖,出笏就拜興,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黑水城出土文書F2:W31和F62:W11同樣記載了所行禮儀,有可能是宣圣祭祀禮儀。內(nèi)容如下:
第三行:鞠躬拜興拜■
第四行:■興拜■
第五行:平身■
第六行:六
第七行:眾官行禮
第八行:眾官皆去就跪拜
第九行:拜興平身復位
第十行:再鞠躬恭拜興拜
……
宣圣祭祀行禮過程中與文書中記錄狀況基本一致,通過身體語言來表達祭祀者的敬仰,由此推測文書F2:W31可能是祭祀宣圣的禮儀。在宣圣祭祀活動中,執(zhí)事者需穿儒服,其他參祭人員穿公服,體現(xiàn)出宣圣祭祀儀式肅穆?!对贰酚涊d,至元十年(1273)三月中書省命春秋釋奠,執(zhí)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諸儒襕帶唐巾行禮,基層宣圣祭祀禮儀也是如此。
宣圣祭祀費用來源。宣圣祭祀活動的開展,需要較大的開支,通過文書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費用主要來源于官方撥款。黑水城文書中出現(xiàn)多件記錄元代亦集乃路祭祀費用的文書。文書F11 6∶W35、F11 6∶W361、F116∶W354和F1∶W59幾件文書都是請求支付祭祀費用,祭祀費用由“錢糧房”負責撥付??梢源_定基層宣圣祭祀活動費用以官方撥款為主要來源。如文書F116:W91中最后落款“□□房”,可以更加確定在祭祀孔子的活動中,祭祀費用以官方撥款為主要來源。
宣圣祭祀費用的支付方式。文書F116∶W31第8行記載:□今增貴收入不敷擬合將量添給如■,第14行記載:■鈔壹定社稷中統(tǒng)鈔叁定■。第15行:■式拾伍兩切將前項鈔數(shù)。F116∶W35第11行到第20行,都反映了以“鈔”為形式的支付方式??梢钥隙ǎゼ漓胭M用仍然以“支鈔”的方式來支付。此外文書F116:W35、F116:W91、F116:W190、F116:W191、F116:W192、F116:W193、F116:W354和F1:W59中,都以“支鈔”來支付祭祀費用,以折合“中統(tǒng)鈔”的方式來進行支付,這在黑水城出土文書中普遍存在。
宣圣祭祀費用支付標準。黑水城文書F116:W35和F116:W91中出現(xiàn)“較之往?!被颉拜^之往日”的字樣?!拜^之往常”或“較之往日”說明當時基層宣圣祭祀費用開支有著嚴格規(guī)定。文書中多次出現(xiàn)增加費用的記載,說明當?shù)丶漓胭M用的緊張和物價漲幅之大,原有的祭祀費用已經(jīng)不能滿足正?;顒拥拈_展。
從黑城文書可以看出,元代亦集乃路孔子祭祀是基層較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對宣圣祭祀如此重視如元人蔣易所云:“蓋自濂洛關(guān)閩諸儒繼出,因孔孟之言,上溯帝王之道。于是教化大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使宋文治郁郁乎跨唐而越漢者,實由于此。當時君臣思所以崇報之,取其著書立言以繼往圣、開來學、師表百世者,悉依四書院制,設官職教而祠祀之?!保?]《送云莊山長張小雅序》
在整個黑水城出土禮儀祭祀類文書中,都將宣圣祭祀放在祭祀活動的首要位置,或者作為當?shù)氐牡谝淮蠹漓牖顒?,這似乎與元代整個社會環(huán)境和中國古代祭祀傳統(tǒng)不相適應?!吨芏Y·春官·小宗伯》道:“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鄙琊⒑妥趶R都被看作建國之神位,于是“社稷”一詞也成為國家的代稱。同時由于元代統(tǒng)治者崇佛信佛,帝師也被作為祭祀對象開始祭祀,可以推測帝師的祭祀活動應該高于孔子祭祀。而在黑水城文書中,無論在時間順序和費用支出方面,都不可能將孔子祭祀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在順序上超過了“社稷”和“帝師”祭祀順序。這可能出于追求宣圣祭祀的功利性目的。孔子在古代不僅僅是讀書人的精神楷模,也是道德楷模,更重要的是孔子學說和科舉仕途有密切聯(lián)系,從參與者的個體心理上來說,宣圣祭祀隆重、虔誠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能否通過科舉考試,這種現(xiàn)實需求可能使得基層宣圣祭祀規(guī)格超過了其他祭祀。
[注釋]
①上述文書都引自李逸友先生《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科學出版社,1991年,94—106頁,又對照《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文書編號仍然用李逸友先生《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中編號,以下再不做專門注釋。
②“■”符號表示文書殘缺三個字以上,“□”符號表示殘缺一個字,以下文書情況同上,再不做專門注釋。
[1](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元)不著撰人.廟學典禮[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蔣易.鶴田蔣先生文集[M].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本.北京:北京圖書館,1912.
[責任編輯]李海燕
G256
E
1005-8214(2014)07-0098-02
張紅英(1970-),女,滿族,寧夏文物局副研究館員。
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