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民
(1.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2.北方民族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銀川750021)
元代固原《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疏證
●馬建民1,2
(1.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2.北方民族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銀川750021)
《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整理;疏證
《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是一篇反映元代固原地區(qū)民間重修關羽廟并立碑記述相關情況的記文。原碑出土近半個世紀,盡管已有學者對此文獻進行學術研究,但都沒有注意到該記文已被刪改并有不同的版本在流傳。筆者擬對該記文的收錄及流傳情況進行考察,并對碑文進行嘗試解讀,同時對該碑的撰文人、書丹人、立碑人等進行考述。
《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①是一篇反映元代固原地區(qū)民間重修關羽廟并立碑記述相關情況的文獻,這一文獻對寧夏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如張鴻智和韓孔樂在《元代開城政區(qū)建置及官制》一文中,[1]77對出土石碑碑陰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整理,并利用碑文對元代開城政區(qū)的建置及官制情況進行了論述;薛正昌在《固原道教的生成與變遷》一文中,[2]87引用《嘉靖固原州志》所收錄《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對元代寧夏地區(qū)道教的發(fā)展及傳播情況進行論述,他認為元代固原地區(qū)的道教文化在民間有較大的影響。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該記文至今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在某種程度上給學者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固原歷代碑刻選編》的出版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資料。該書收錄了固原地區(qū)從前秦至民國時期的石刻80通,其中包括元《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石碑。[3]132-134編者不僅介紹了《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原碑的基本情況,公布了碑陽、碑陰的圖片,還對碑文進行了錄文。至此,我們才得以了解《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記文及原碑的全貌,并有可能對記文的流傳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考察,還可以對碑文嘗試進行釋讀。
《固原歷代碑刻選編》在收錄《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時,對原碑的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關于該碑出土時間及存藏情況,該書標注原碑1982年征集于固原縣(今固原市原州區(qū))城內,現藏寧夏固原博物館。根據張鴻智、韓孔樂介紹,該碑于1963年在開城(今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古城址出土。[1]77關于該碑形制及規(guī)格,該書介紹到:“重修英濟王廟碑記1件,青石質。碑高長187厘米,寬62厘米,厚20厘米?;⌒伪~,正中額題篆字‘皇情□□□記’(筆者按:額題應為‘重修三門之記’)6字,額題邊飾線刻雙龍,兩首相對,騰空在祥云間。碑文楷書22行,行滿48字?!保?]132另外,從圖錄來看,原碑已經斷為兩截,且斷口處部分碑文已經殘缺。
關于碑文的內容,筆者發(fā)現《固原歷代碑刻選編》的錄文與原碑有很大的差異。經過查核文獻,筆者查閱到明代固原方志《嘉靖固原州志》收錄有《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一文,[4]89清代固原方志《宣統(tǒng)固原州志》①收錄有《重修英濟王廟碑記》一文。[5]381這兩篇記文不僅標題相近,而且正文的前半部分內容基本一致。通過進一步比對,筆者發(fā)現《固原歷代碑刻選編》的錄文是直接轉錄了《宣統(tǒng)固原州志》所收錄的《重修英濟王廟碑記》。為方便比對及下文論述,筆者在此將兩篇記文按以上兩部志書整理后的段落結構轉錄如下。
《嘉靖固原州志》所收錄《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廉訪使梁遺撰)》:
元統(tǒng)甲戌夏四月,六盤山都提舉案牘張庸一旦款門告曰:庸古并民籍,延祐庚申季冬,蒙中政院委,充提領所副提領。歲辛酉蒞任,職掌催納糧租,歲辦夏稅千余石,例投提舉司。庫使閻文彬收掌驗數給付,歲終考較官為憑準。
歲壬戌,朝廷差官陳署丞弛驛,纂計本司上下,計分楮幣租稅,問庸曰:“汝納稅有租契否?”庸赍元給收付為照。丞曰:“殊無印符,難為憑準?!彼靻枎焓?,閻文彬從而隱匿。丞曰:“國朝有何負爾,敢如是耶?”令卒隸囹圄,責監(jiān)承限逋納。庸曰:“此冤,何地可伸”。
越明日,①庸禱于顯靈義勇武安王廟內。跪拜未語,鎖自釋。監(jiān)卒見怖,遽告署丞。丞大怒,命執(zhí)廳下曰:“汝罪當何?”刑督責益急。申諭監(jiān)卒重鎖固衛(wèi)。言未訖,俄空中放矢之聲,鎖隕于地。丞曰:“予告天役敢不卒究?事若信茲而緩于法,恐未宜?!睆托斜O(jiān)鎖。次日,推問官吏咸列左右,有聲自空,鎖轟于地,碎猶沙礫。聞者莫不震悚,毛發(fā)盡豎。官吏更諫丞曰:“此幽暗之事不可測度,莫若及庫使亦同監(jiān)鎖,自行規(guī)兌,丞從之。”
明日,文彬與庸拜誓于王,至祠未矢,忽二雀翔下高空,集文彬首,二爪爬發(fā),兩翼擊面,鳴聲啾啾。眾駭,一辭:“何不受實?”文彬神思昏聵,如癡醉人耳,良久方蘇。叫曰:“我等不合欺心,自遭此報?!比讣达w去。既而,從其家求據,得日收歷一卷,照與庸附同。官吏以是白丞,丞乃釋庸,嘆曰:“誠透金石,格天地,感鬼神,觀此可知。”
泰定改元,庸見王祠門夷垣拔,不足以妥靈,遂捐己財,命匠度材增筑其址。締構屋三楹,中為通路,以謹出入。告成,宜有文以識其事,今石礱矣,愿有請也。
遺嘗觀史傳:王生能佐其主,毋二厥心,功敵無堅,守城必完;臨危蹈難,乘機應會,捷出風響,竭心力供臣子之職,扶漢基于煨燼之末。以能迎天之休(體),炳耀今古,薨即為神,或隱或現;來不可測,去不可度,察物曲直,明證肝膽。又能驚動禍福于天下也,實謂靈也已。由今望之,其英風義氣,凜凜然使人畏懼,洋洋然如誠見焉。是故有以感服人心,響慕不已,而廟食于天下也。仆固辭弗獲,竊嘉張庸好義之誠,因并記之,以詔后之來者。
《宣統(tǒng)固原州志》所收錄《重修英濟王廟碑記(元梁遺撰,李誠丹書)》:
……②官吏以是白丞,丞乃釋庸,嘆曰:“誠透金石,格天地,感鬼神,觀此可知?!庇棺匪几姓?,赫赫明明,若無毫發(fā)爽者。爰罄俸錢,葺修祠宇。今將竣工矣,勒石志異,竊愿有請。
遺聞之,悚然曰:“孔子云,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者,為鬼神之盛德?!苯裢踔當z文彬也,儼然見,儼然聞,而民視民聽系之。體物之功,直有以達于九霄,深于九淵,固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矣。此而不志,惡乎用吾志?伏維王河東解人,臣事昭烈,挾其精忠浩氣,扶漢鼎于灰燼之余。史冊昭垂。焜耀今古。至于威靈顯著,覺世牖民,誠所謂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夫,豈庸與文彬之一言一事,所能贊擬形容于萬一哉?神雀乎,神雀乎,其冥使乎?讀王之傳,拜王之祠,謹薰楮濡毫,為之大書特書,以告后世之為張庸、為閻文彬者。
按:此碑在開城嶺上。核其年代,為元時故碣。文雖剝落,尚可綴識。伊以事涉靈異,神道設教,錄之可以儆頑醒奸。而并為刪易數行,以歸雅重。至所載英濟王封號,當為關圣未晉帝位以前之尊謚。固原迭經兵火,此碑不沒塵沙中,殆或有呵護之者。
從以上兩篇記文的內容來看,兩篇記文都屬于碑誄文體。碑文的前半部分敘辭是對相關事實的敘述,后半部分銘辭則是對人物行為的頌揚褒美。但是,通過仔細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嘉靖固原州志》刊刻于嘉靖十一年(1532),《宣統(tǒng)固原州志》排印于宣統(tǒng)元年(1909)。既然兩篇記文標題相近,作者相同,敘辭內容雷同,為什么銘辭內容會不一致呢?第二,從《宣統(tǒng)固原州志》所收錄記文最后一段內容來看,這部分內容當是記文收錄者的按語。從按語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宣統(tǒng)固原州志》的修志者在收錄該記文時親眼見到了原碑,并且在錄文時進行了刪改。那么,以上兩部志書所收錄的兩篇記文,哪一篇會更接近原碑內容呢?第三,以上兩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對后世學者造成一定的誤解。如朱潔在《現存固原歷史文獻篇目》⑤一文中認為,《重修英濟王廟碑記》和《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是梁遺所撰寫的兩篇記文。又如李修生主編的《全元文》在收錄梁遺的作品時,收錄的是從《宣統(tǒng)固原州志》節(jié)錄的《重修英濟王廟碑記》。[6]71要解決以上幾個問題,則需要通過對《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原碑的釋讀來實現。
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釋讀,筆者在上文指出,張鴻智、韓孔樂二位先生曾整理了出土石碑的部分內容。[1]82但可能是由于原碑斷裂的原因,他們使用、整理的只是上半段斷碑的碑陰部分,而忽略了下半段斷碑碑陰及碑陽的全部內容。不僅如此,這部分內容也使他們誤認為該碑是《嘉靖固原州志》所收的另一篇元代記文《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的原碑。
由于《嘉靖固原州志》和《宣統(tǒng)固原州志》都收錄了相同主題的記文,且《宣統(tǒng)固原州志》修志者指出他們在收錄記文時見到了原碑并對記文進行了刪改,因此筆者認為,利用《嘉靖固原州志》和《宣統(tǒng)固原州志》所收錄記文,再結合《固原歷代碑刻選編》所公布的圖片,《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原碑的內容是有可能釋讀的。筆者在此不惴淺陋,試將該碑文釋讀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碑陽:
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③
正議大夫山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梁遺譔應理州□學正……六盤山等處怯連口諸色民匠等戶敕授都提舉司知事呂頊□
元統(tǒng)甲戌夏四月,六盤山都提舉司案牘張庸一旦款門告予曰:庸古并民籍,延祐庚申季冬,蒙中政院委,充提領所副提領。歲辛酉蒞任,職掌催納糧租,/歲辦貢稅千余石,例投提舉司庫使閻文彬收掌,驗數給付,歲終考較官為憑準。歲壬戌,朝廷差官陳署丞弛驛,纂計本司上下,計分楮幣租稅,問庸曰/:“汝納稅數有稅契否?”庸赍先給收付為照。丞曰:“殊無印符,難為憑準?!彼靻枎焓?,閻文彬從而隱匿。丞曰:“國朝有何負爾,敢如是耶?”令卒隸囹圄責監(jiān),承限逋納。庸/曰:“此冤,何地可伸”。
越明日,庸禱于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內,跪拜未已,鎖自釋。監(jiān)卒見怖,遽告署丞。丞大怒,命執(zhí)廳下曰:“汝罪當何?”刑督責益急。申諭監(jiān)/卒重鎖固衛(wèi)。言未訖,俄聞空中放矢之聲,鎖隕于地。丞曰:“予告天役敢不卒究?事若信茲而緩于法,恐未宜?!睆托斜O(jiān)鎖。次日,推問官吏咸列左右,有聲自空,/鎖轟于地,碎猶沙礫。聞者莫不震悚,毛發(fā)盡豎。官吏更諫丞曰:“此幽暗之事不可測度,莫若及庫使亦同監(jiān)鎖,自行規(guī)兌,丞從之?!?/p>
明日,文彬與庸拜誓于/王,至祠未矢,忽二雀翔下高空,集文彬首,二爪爬發(fā),兩翼擊面,鳴聲啾啾?!谋蛏袼蓟杪?,如癡醉人耳,良久方蘇。叫曰:“我等不合欺心,自/召此報?!比讣达w去。既而,從其家求據,得日收歷一卷,照與庸付同。官吏以是白丞,丞乃釋庸,嘆曰:“誠透金石,格天地,感鬼神,觀此可知?!?/p>
泰定改元,庸見/王祠□完□,出入□□門夷垣拔,不足以妥靈,捐□□所以□□收之?!扯炔脑鲋渲罚啒嬑萑?,中為通路,以謹/出入?!酢踔摹酢踔烈?。是季是月景辰,工告功成,宜有文以識其事……今石礱矣……
……/□時而也各□其主,功烈昭著。廟食□□使民不能□者,為不少焉?!踔@然不知其□□□□□寧無□/□其□□□。王之神如□田地中。無所□□實在必宜以感服人心……□史……,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跛馈!跬酢酢醪槐堋酢?。又曰:王守下邳為□□□□殊……察公無久留之意,使張遼以其情問之。王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后,然吾受劉將軍恩厚,誓以共死,不可背也。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于白□□□。王然之……蓋□刺殺良于/萬眾之中,紹□將人……籌……所賜,拜書告辭,□□□□□王率眾攻曹仁于樊,仁使于/禁、龐德屯樊北。王降禁殺德,威震華夏,□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嗚呼!
遺嘗觀史傳:王生能佐其主,毋二厥心,功敵無堅,守城必完;臨危蹈難,乘機應會,捷出風響,竭/心力敬供臣子之職,扶漢基于煨燼之末。以能迎天之體,顯□□功忠炳耀今古,薨即為神,或隱或現;來不可測,去不可度,察物曲直,明證肝膽。又能/驚動禍福于天下也,實謂靈也已。王之大□囿如此。由今望之,其英風義氣,凜凜然使人畏懼,洋洋然如誠見焉。是故有以感服人心,響慕不已,而廟食于/天下也?!踔疄槌颊?,效王之□君思……者,又何人也?拜/王之祠,觀王之□,讀王之傳,寧不慟于心。仆固辭弗獲,竊嘉張庸好義之誠,因并記之,以詔后之來者?!酢酢酢跏贰?。
碑陰:
元統(tǒng)乙亥蕤賓望日管領六盤山怯連口諸色民匠等戶都提舉司提控……弟前奏□張琇、室劉氏、男張友諒、張鼎臣、□□。/宣授管領六盤山怯連口諸色民匠等戶都提舉司思閽郎管領六盤……都提舉司達魯花赤完者不花、本廟主持道人任道和。/忠翊校尉管領六盤山怯連口諸色民匠等(籌)戶都……花赤倒剌沙、丹青高善明、□□□。/勅授管領六盤山怯連口諸色民……副提舉趙也先、孔玉。/勅授管領六盤山怯連口諸色民……提舉司知事呂頊、前案牘□庭薦。/司吏孫世才,尹天祿,范文秀,邵宗敬,王忠,呂……首領王福。/奏差薛(拜)延帖木兒、師文興、李榮祖、張林、徐卜廷……曹□□□奏差宋必信、趙譯史。/司屬□□□□早隸楊忽都答兒……成、何德用。/開成長官司副長官滅帖兒,案牘李從義,都目豐佑……長官賈□□□□、張答剌、□□都□□子□涇州□□□□。/敕授管領開成等處怯連口諸色民匠提領所提領馮珎,管領六盤山怯連口諸色民匠副提領白閏□遵義,司吏楊□帖匠提領□□□。/勅授管領開成等愿田賦怯連口引者思,提領所提領賈鵬翼……典史韓文應,司吏□軍木匠提領徐文□、徐□□。/諸物庫管黃德成、楊智明、李斡羅思、來德昌、孫德□……提領□□、提領陳□□、趙鸞英、楊移住。/資功社長李思忠、來文貴、任文祿;總把劉海、孫榮、王得……力、張世隆、梁興童、梁秤住、陳三、權福、張□鄉(xiāng)。/耆老薛提領、張長官、賈副使、李大使、羅副使、買驢百戶……趙永祥、趙文義、伯家奴、李提領、楊□安、孫□□、李□□。/修葺廟宇繪□□神像柳華卿、程福、李思忠、趙彥達……王德才、李君卿、師文興、文□禮、小王六、小傅大、吳信□、伸道安、/石敬臣、張冉、田思忠、楊遇春、小溫大、史五、張思敬……韓文信、于德禮、□何六、韓文元、陳仲禮、曹福政、□福。/忠顯校尉開成州達魯花赤兼管本州島諸軍奧魯勸農事押不花……子英、孫振、王子忠、何汝明、□□□。/承德郎開成州知州兼管本州島諸軍奧魯勸農事朵兒只……馬德明、東山馮社長、蔡社長、□匠提領□仲□。/承務郎同知開成州事王璧……察罕□□,大使答失帖木兒,副使也先□□□,也先帖木兒。/敕授開成州判官脫歡察兒……克□,副使師文寶。
通過上文論述,筆者對《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一文的收錄情況、流傳情況進行了考察,并對原碑文進行了嘗試釋讀。但是,關于后人對記文的刪改情況、記文的作者情況、原碑的立碑情況等都需要進一步考述。
(一)后人對《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刪改情況
通過對記文的釋讀,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明清固原方志修纂者對《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記文的刪改情況。
比如,盡管《嘉靖固原州志》修志者沒有明示在收錄《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時是否對原記文進行過刪改,但我們通過比對可以看出,《嘉靖固原州志》修志者在收錄時,保留了原記文前半部分敘辭和后半部分銘辭的基本內容,而將中間關于關羽的相關經歷(即釋文的第五段)刪除。因為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釋讀和復原,我們發(fā)現這段文字應該是出自《三國志·關羽傳》。[7]939-942而《宣統(tǒng)固原州志》修纂者收錄記文時,在保留原記文敘辭內容的同時,也將關羽的相關經歷刪除。此外,他們對記文的銘辭內容也進行了修改。記文的收錄者為了使記文變得“雅重”,在銘辭中引入了孔子的相關言論:“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保?]25
從《嘉靖固原州志》修纂者對記文的刪改來看,他們認同了記文作者通過轉述史傳對關羽事跡的記載,一方面來頌揚關羽“勇”、“忠”、“義”等美德,另一方面也贊美張庸“好義之誠意”并昭示后人。他們是從歷史和人的角度出發(fā)來頌揚褒美關羽的美德及張庸的義行。而《宣統(tǒng)固原州志》修纂者在銘辭內容引用了孔子的相關言論,并通過“神雀”將敘辭內容過分神化,這某種意義上給張庸重修關羽廟的行為賦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他們是從神的角度來告誡后人。這樣的刪改,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嘉靖固原州志》《宣統(tǒng)固原州志》修纂者對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某種程度上還反映了明、清兩個時代人們對這一事件的不同認識。
(二)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撰文人、書丹人及刻工情況
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撰文人?!都尉腹淘葜尽酚洖椤傲L使梁遺撰”,[4]89《宣統(tǒng)固原州志》也記為“元梁遺撰”。[5]381另外,《固原歷代碑刻選編》所收錄原碑也記為:“正議大夫山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梁遺撰(見上文釋文)?!笨梢姡哼z是《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撰文人無疑。關于梁遺的生平,由于正史無載,我們只能通過其他史籍的記載與原碑進行對照,從而了解到部分信息。如清人顧嗣立和席世臣所編《元詩選癸集(上)》有梁遺的簡介:“遺字□□,汝州人。至元四年,以正議大夫任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使。”[9]761另外,清人徐作梅修、李士琨纂《北流縣志·卷十四·喬遷》也有專門的條目記載梁遺的任職情況:“梁遺元至元四年以正議大夫任廣西肅政廉訪使?!保?0]589關于梁遺的著述情況,除本文所論述的《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外,《全元文》還收錄了他的《重修學府記》。[6]70另外,《元詩選癸集(上)》還收錄了梁遺的詩《寶積山》:“松涵云影竹生煙,松竹深藏小洞天。讀罷黃庭鹮鶴舞,更于何處覓神仙?!保?]761
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書丹人,《嘉靖固原州志》無載。《宣統(tǒng)固原州志》整理本記作“李誠丹書”,[5]381筆者認為這一記錄有誤,應該是“李誠丹書”,即指“李誠”書丹碑文。另外,《嘉靖固原州志》在記錄另一篇記文《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的作者時,記作“學政李誠撰”。[4]87此外,《固原歷代碑刻選編》在所收錄原碑撰文者之后記作:“應理州□學正……六盤山等□怯憐口諸色民匠等戶敕授都提舉司知事呂頊□?!庇捎诖瞬糠直臍埲?,無法釋讀。但結合“應理州”、“學正”及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書丹者就是寧夏府路下轄應理州的學正李誠,且此李誠和《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的作者很可能是同一人。
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的刻工。毛遠明先生曾指出,關于碑刻撰文人、書丹人、刻工的題名順序:“題名順序一般是撰文人列前,書丹人次之,鐫刻人在末。還有的首尾各題,視其名位尊卑、官爵高下而定,其體甚繁。”[12]84從上文論述的撰文人、書丹人題名順序情況來看,“六盤山等處怯憐口諸色民匠等戶敕授都提舉司知事呂頊□”中的呂頊很可能是刻工。同時,這一姓名也出現在了碑陰的立碑人姓名當中。但由于曾毅公《石刻考工錄》[12]和程章燦《石刻刻工研究》[14]都不載呂頊,此處存疑待考。
(三)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碑的立碑人
從上文筆者對碑陰的釋文可以看出,《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碑的碑陰內容全部是立碑人題名。這些立碑人不僅包括中央機構中政院下屬的六盤山等處怯憐口民匠都提舉司、開城等處長官司、開城等處提領所的公職人員,[14]2232還包括地方機構開成州的公職人員,[15]1428也包括民間的耆老及工匠人員等。關于元代開城地區(qū)的機構及其職官情況,張鴻智和韓孔樂[16]91、佘貴孝[17]87、薛正昌[18]48等先生也曾撰文論述,筆者還將有專文對此進行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四)關于《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碑涉及的時間
我們可以從記文中涉及的時間來推定該碑所反映張庸的任職時間、“張庸閻文彬案”發(fā)生時間、重修關羽廟時間及立碑時間。即仁宗延祐七年(1320),張庸充任六盤山等處怯憐口民匠都提舉司開城等處提領所副提領。英宗至治元年(1321)到任。英宗至治二年(1322)發(fā)生了“張庸閻文彬案”?!疤┒ǜ脑保ㄔ┒ǖ?324~1328年在位)后,張庸見關羽廟破敗,便出資重修關羽廟。順帝元統(tǒng)甲戌夏四月景辰④(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5月2日),張庸將自己的任職情況、重修關羽廟的起因及“張庸閻文彬案”的經過告訴了梁遺,并請梁遺撰寫重修關羽廟記文。順帝元統(tǒng)乙亥蕤賓望日(元統(tǒng)二年五月十五日,1335年6月6日),《重修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廟三門記》碑落成。
[注釋]
①日:原文作“年”。根據上下文內容,此處當為“日”。
②該記文前半部分與上文《重修顯靈義勇武安王廟記》第一段至第四段內容幾乎雷同,此處從略。
③說明:釋文中無標記的文字,表示直接可以釋讀;“庸”表示盡管原碑不可釋讀,但根據上下文內容和《嘉靖固原州志》《宣統(tǒng)固原州志》所收錄記文可直接補出的文字;“□”表示無法釋讀的文字,一“□”代表一字;“……”表示原碑文字殘缺,或較長一段文字無法釋讀;“/”表示轉行。
④景辰:當是“丙辰”。
⑤朱潔.現存固原歷史文獻篇目[A]//固原地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固原地區(qū)史志資料(第三輯)(內部資料),1987。
[1]張鴻智,韓孔樂.元代開城政區(qū)建置及官制[J].固原師專學報,1991(2):77.
[2]薛正昌.固原道教的生成與變遷[J].固原師專學報,2004(1):87.
[3]寧夏固原博物館.固原歷代碑刻選編[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
[4](明)楊經,劉敏寬.嘉靖·萬歷固原州志[M].牛達生,牛春生校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5]王學伊.宣統(tǒng)固原州志[M].陳明猷標點.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6]李修生.全元文·卷一七六五·梁遺(第58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7](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M].陳乃乾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59.
[8](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5.
[9](清)顧嗣立,席世臣.元詩選癸集上·己上[M].吳申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761.
[10](清)徐作梅修,李士琨纂.北流縣志·卷十四·喬遷·梁遺[M]//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一九八號·北流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589.
[11]毛遠明.碑刻文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9:84.
[12]曾毅公.石刻考工錄[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13]程章燦.石刻刻工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中政院[M].北京:中華書局,1976:2232.
[15](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開成州[M].北京:中華書局,1976:1428.
[16]張鴻智,韓孔樂.蒙元時期開城兵制及六盤山軍事[J].固原師專學報,1991(4):91.
[17]佘貴孝.元代安西王府及路、州建置與職官[J].固原師專學報,1994(4):87.
[18]薛正昌.元代六盤山與開城安西王府[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2):48.
[責任編輯]李海燕
從“讀書日”里讀出政府責任
中國素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矜,但我們的國民年平均讀書的數量僅有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最近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3.43分鐘,不到上網時長的1/3?!笆澜缱x書日”的存在是一種提醒,讀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被邊緣化,以至于很多家庭全部的“藏書”就是孩子的舊課本和舊雜志。
一個社會讀書風氣、文化氣氛的塑成,需要政府和包括知識分子、出版社、媒體等在內的全社會共同努力。在一些國家,閱讀被當做“總統(tǒng)工程”。比如,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由元首出面倡導閱讀;英國政府撥款數千萬英鎊資助“閱讀起跑線”項目。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一位文化界代表提議,把閱讀當做一項國家戰(zhàn)略,設立“國家讀書日”,設立“國家閱讀基金”??上驳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要倡導全民閱讀。
評價地方政府的政績,應看其在培養(yǎng)國民閱讀習慣、提高國民閱讀率方面承擔了多少責任,比如完善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積極倡導全民閱讀、營造社會讀書氛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同時,對于讀書,我們每個人也應首先擔負一份責任,因為閱讀靠自己,閱讀是權利。
——摘自2014年4月24日《中國文化報》
G256
E
1005-8214(2014)07-0088-06
馬建民(1983-),男,寧夏彭陽縣人,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yè)博士生,北方民族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史。
2013-10-30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西部項目“寧夏歷代石刻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3XZS004),國家民委2012年度科研項目“寧夏出土明清時期碑刻文獻研究”(項目編號:12BFZ014)及北方民族大學2011年度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1Y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