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琴
2008年兩岸關系出現(xiàn)和平發(fā)展新局面,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呈現(xiàn)空前繁榮和發(fā)展勢頭,馬英九順應民意,提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這在翌年長沙兩岸經(jīng)貿(mào)文化論壇得到積極回應,共同建議“鼓勵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
于是,祖國大陸由中國辭書學會負責,臺灣以中華文化總會牽頭,進行合作研議。在以后的兩年中,兩岸專家學者穿梭于北京、臺北之間舉行了7輪會談和多次分組會議。雙方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從求同存異到化異為通、化異為同,逐步構建起兩岸語言文字溝通協(xié)調(diào)機制,于2010年3月達成三點共識:用1到2年時間盡快合編一部兩岸常用詞匯詞典;用3到5年時間合編中型語文工具書《中華語文大詞典》;立即開始共同建設“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
2012年2月,“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橫空出世,兩岸同時舉辦發(fā)布會。在北京發(fā)布會上,祖國大陸編委會向媒體展示《兩岸常用詞典》祖國大陸版樣書,并開通“中華語文知識庫”祖國大陸版網(wǎng)站。在臺北發(fā)布會上,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復興的載體,期待當代兩岸語文的智慧結晶與歷代漢字藝術的精華能結合‘中華語文知識庫’流傳下去”,并由馬英九按下“中華語文知識庫”臺灣版網(wǎng)站啟動鍵。自此,兩岸共建的“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向兩岸莘莘學子、廣大民眾乃至全球網(wǎng)民免費開放。
兩岸共建的“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猶如巍峨輝煌的中華語言文化圣殿,奇珍異寶琳瑯滿目:
一、展現(xiàn)兩岸專家學者精誠合作?!昂献鲃討B(tài)”欄目,跟蹤報道兩岸合作過程新聞消息;“工作視頻”、“工作照片”實地錄制兩岸專家學者各輪會談、工作溝通影像;“兩岸專家詩詞唱和”抒發(fā)兩岸專家學者合作情誼。專家學者們滿懷熱情“協(xié)力齊揚鞭”,正如王登峰《浪淘沙》詞中所贊:“同種同源,學英兩岸共謀篇?!?/p>
二、揭示中華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肮偶?jīng)典”欄目,“古籍語料”收錄自周至清各朝代約一億字古漢語語料,供檢索古漢字出處、朝代、語句;“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文獻學字典電子版,供檢索古漢字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和考究字源;“康熙字典”為中國古代收字最多、影響最廣的大型漢語字典電子版,供檢索古漢字結構分析、詞義辨析,音切、字義,例證豐富且注出處。
三、呈現(xiàn)中華語言文字絢麗多姿?!罢Z言資源”欄目,“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可查詢中國各省市漢語“字庫”、“詞庫”、“句庫”、“話語庫”、“地方普通話庫”、“地方口頭文化庫”,且附有音頻;“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介紹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各中心的機構、任務、成果等;“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供檢索現(xiàn)代漢字各種用法例句;“漢字屬性庫”供檢索現(xiàn)代漢字的結構、今音、古音、部首、字頻等。
四、共享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成果。“合作成果”欄目,“兩岸科技名詞詞典”電子版共收錄45795則學術名詞,包括祖國大陸譯名、臺灣譯名、英文原名、所屬學科等;“兩岸常用詞典”電子版共收兩岸生活常用字7000多個,詞35000多條。其中兩岸共用的多達85%以上,承續(xù)著中華文化精神命脈,如:[成仁取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寸草春暉]“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等。當然其中也有兩岸長期分離所造成的語言文字差異。有的屬同中有異,如:同指肢體等器官有缺陷之人,祖國大陸稱“殘疾人”,臺灣稱“殘障者”;有的屬同實異名,如:對發(fā)布網(wǎng)絡日志的網(wǎng)絡平臺,祖國大陸稱“博客”,臺灣稱“部落格”;有的屬同名異實,如:[窩心]祖國大陸指“郁悶”,臺灣指“開心”;有的屬一方特有詞語,如:祖國大陸的[插隊]“特指20世紀60、70年代城鎮(zhèn)知識青年插入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里落戶”,臺灣的[無殼蝸牛]“特指沒有自用住宅且無力購房者”。這無疑為兩岸消除隔閡、化解歧義架起橋梁,有力促進了兩岸語言文化的溝通融合。
五、整合漢語教學資源。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世界“漢語熱”迅速升溫?!罢Z言測試”欄目,“普通話水平測試”附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辦法(試行)”、“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可對應試人掌握和運用普通話所達到的規(guī)范程度進行評定;“漢語能力測試”附國家級“漢語能力測試體驗版”,可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評估應試人以漢語作為生活、學習、工作基本用語的漢語應用能力;“漢字應用水平測試”附國家級“漢字應用水平等級標準”、“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大綱”和“漢字應用水平測試(樣卷)”,可測試中等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掌握和使用漢字所達到的水平。這是獻給兩岸乃至世界漢語漢字學習者、愛好者的一份厚禮,必然會受到熱烈歡迎。
六、彰顯漢語漢字獨特的深邃美妙。“語文博覽”欄目,“中華誦”結合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共同實施的“經(jīng)典誦讀行動”,邀請朗誦界、吟誦界名師、大家,錄制古今經(jīng)典詩詞歌賦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經(jīng)典詩文“音頻欣賞”、“視頻欣賞”,供全球中華文化和漢語愛好者感受漢語音樂藝術之美;“書法大賽”展示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組織舉辦的“全球華人學生暨學生規(guī)范漢字書寫大賽”層層精選出的“獲獎作品”,以及邀請書法名家翹楚潑墨創(chuàng)作的“名家作品”,供全球中華文化和漢語愛好者感受漢字線條結構之美;“史說漢字”以音像視頻生動追溯漢字五千年發(fā)展淵源;“語文知識”介紹中國現(xiàn)代著名語言學家和現(xiàn)代漢語漢字豐富知識;“學漢字”以音像視頻講授示范漢字的規(guī)范書寫技巧;“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字館文宮”的文字描繪、“寶琛薈萃”的器物圖片等,“寓教于展”、“寓教于境”、“寓教于樂”、“雅俗共賞”,全面反映漢字發(fā)展脈絡,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景觀式文字大典。
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兩岸共建的“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是一個開放、動態(tài)的平臺,隨著兩岸專家學者協(xié)力拼搏辛勤耕耘,內(nèi)容將不斷更新、豐富、拓展、提升,成為更加美侖美奐學習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中華語言文化的寶庫。這無疑是中華民族被分隔近百年后,對海峽兩岸語言文化進行融匯整合,從求同存異走向化異為通、化異為同的盛舉。其重大意義難以估量,深遠影響日漸顯現(xiàn)。
1、加強兩岸中華語文教育交流合作,對于修復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中國認同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文化是民族的命脈和標志,正如美國學者菲利普·巴格比所說:“我們經(jīng)常地用他的文化,而不是他所加入的社會來辨別一個中國人。他的服飾、言談、習俗和如此等等之物,較之他究竟居住在臺灣、新加坡、舊金山還是中國本土來得更重要?!倍Z言和文字是文化延續(xù)和傳承的載體,兩岸通用的漢語和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中華兒女共同繼承的民族遺產(chǎn)。可以說,珍愛漢語和漢字,就是珍愛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就是珍愛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就是珍愛中國人魂靈。兩岸共建“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對于喚起島內(nèi)民眾的中華歷史記憶,點燃其文化傳承熱情,激發(fā)其熾熱中國情懷,都有重要促進作用。恰如臺灣詩人余光中所言:“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2、走向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過程,是實現(xiàn)兩岸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中國認同的過程,也是構建兩岸文化共同體的過程。中國近現(xiàn)代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歷史,使海峽兩岸長期處于分離隔絕狀態(tài),也導致兩岸文化出現(xiàn)差異,語言文字有所不同。兩岸攜手建設“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不僅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提升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競爭力,而且為兩岸民眾順暢溝通及語文學習提供了便利,還為構建兩岸文化共同體探索路徑。那就是在交流時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在合作中相互借鑒化異為通、化異為同。像《兩岸常用詞典》就整合兩岸生活常用詞,成功引導兩岸語言文字走向融合。如祖國大陸常用、意指“仿制、冒牌”的“山寨”,如今已成為臺灣生活常用詞。而臺灣常用、意指“大聲表達異議”的“嗆”字,也頻頻被祖國大陸媒體用在國際新聞標題上。可謂文化一小步,融合一大步。
3、兩岸的未來在青年。當今兩岸莘莘學子代表著中國未來。兩岸共建的“中華語文知識庫網(wǎng)站”,充分展示中華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懷,集中呈現(xiàn)中華語言文化的美妙絕倫獨特魅力。吮吸其乳汁成長的兩岸學子,浸潤著蘊涵巨大親和力與向心力的中華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共同的人文關懷,形塑共同的價值觀,實現(xiàn)兩岸心靈相通、身份認同,創(chuàng)建兩岸共有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毋庸置疑,中華文化哺育的寶島青年,必將化解李登輝、陳水扁強力推行“去中國化”20年造成的認同危機,成為推動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前驅(qū)猛士。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常用詞典》實體書在兩岸出版時,兩岸版本封面不約而同皆采用離散多年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截圖,其異曲同工的潛在寓意不也令人感到欣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