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濱
毛公鼎
毛公鼎又稱鼎、毛公鼎,因制器者為毛公,故名。
毛公鼎的時代要晚于上節(jié)介紹的散氏盤,是周宣王時期的重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上有銘文三十二行,共四百九十七字,為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先秦時期青銅器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F(xiàn)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銘文,記述王命重臣毛公輔國協(xié)事,毛公感周王委以重任及賞賜豐厚,鑄鼎紀念,并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郭沫若考證認為:“銘全體氣勢頗為宏大,泱泱然存周宗主之風烈?!?/p>
毛公鼎字形結(jié)構(gòu)勻稱,與散氏盤橫式相反,結(jié)體方長,取縱勢,精氣內(nèi)斂,起止收藏,皆歷歷可觀,筆畫瘦勁流暢,氣勢磅礴,同時在金文特有的凝重感中增加了靈動的秀氣,先前其他銘文中那種肥厚的筆畫和點團正趨于消失之中,為周金銘文中的妙品。清代著名書法家李端清曾給予極高的評價:“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