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新巧
仁者靜
——周延的書法世界
丘新巧
一
周延師兄給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位溫柔敦厚的仁者——而最初印象往往以某種奇特而直接的方式,揭示了一個人的本質。“書如其人”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這條真理的照耀下,我們會想到王羲之的風流蘊藉,他的沉痛和灑脫;想到顏真卿的剛烈和肅穆;想到元世祖初見到趙孟時,為之傾倒的超塵絕俗。書法忠于我們每一個人。
周延如此安靜,他的書法全然是一派安靜、泰然的氣息。確實,相比所有帶上矯揉痕跡的書法,他的書法看起來就顯得過于老實了。這種書法并不刺激你,相反,它是循循善誘的像一條緩慢流動的河流,它敞開的世界,只等待那些不太功利的觀者們進入,并一起細細品味,毋庸置疑,這正是古典書法的一個偉大傳統(tǒng)。在書法的歷史長河中,當然有許多在原創(chuàng)性上并不見得有多大貢獻的作品,但無論如何,它們都顯得耐看、真實而自然。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某種風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堅固地凝結在他們深不可見的主體性中。
周延是希望在這種純?nèi)簧L于氣質上的書法中,真正奪取屬于自己的東西的。也許在這種平靜的書寫中,獲得一種堅實的風格需要更加漫長的過程,因為人們必須在平常的書寫中緊緊抓住那些突然發(fā)生的、細微而奇異的因素,并且在內(nèi)心和書寫之間不斷的往返和咀嚼中,強化這種屬于自己的獨特因素,一種堅實的風格的可能性才會到來。
在某種程度上,周延已經(jīng)做到了:他的字溫和內(nèi)斂而不張揚,在一個很好的尺度內(nèi)保持著瀟灑和從容,在極熟練的操運當中又保留了幾分生澀,那些看起來不那么精致的地方,卻更顯得活潑自然,富有生機。風格乃平衡諸多因素的結果,周延的風格只是看起來更加自然,如天機流行,云舒云散。
二
周延當然是當代二王帖學復興的譜系中的書法家,他對帖學傳統(tǒng)中某些內(nèi)在的東西有著深刻的領悟,并且將會在這個譜系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當代對二王帖學的復興并不是偶然的,雖然在通常意義上這可能意味著全面的復古,但我們復古這個略顯粗糙的概念會掩蓋一些有價值的、富有生機的東西。須知傳統(tǒng)并不是死去的東西,相反,它時刻在等待著被重新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重要的是,一旦這種“復古”指向的是書法更深刻的本源,它便隨時可能翻轉為具有重大意義的革新舉動。
實際上,這次以一些中青年書家為代表的帖學復興運動,代表著對書法傳統(tǒng)理解的進一步深入,甚至是理解方向的重新調整——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對碑學和晚近的流行書風的有力矯正的話。以陳忠康為代表,這批中青年書家對魏晉二王書法的領悟,無論是筆法、章法還是氣息上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更高的層面。周延無疑在很多地方得益于陳忠康。從歷史脈絡上看,自宋代以后我們似乎就逐漸失去了對魏晉以降的書法傳統(tǒng)的理解,那種筆法、章法的豐富性和書寫的自然性被熔鑄為一體的書法似乎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完全是另一種對書法的理解,如歐陽修在面對唐人的書跡時,便已在慨嘆時代的懸隔。
在對魏晉以降帖學傳統(tǒng)的理解上,我們似乎正慢慢重新找回某種失落了的東西,盡管我們可能還遠未能把它緊緊握在手中。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已經(jīng)接續(xù)上唐宋以來所謂“筆法中絕”造成的斷隔。這個時代書法水平的提升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諸如書法專業(yè)的出現(xiàn)、書法理論研究的推進、經(jīng)典碑帖由于印刷技術的提高等。周延和他的同道者都是這個時代的受惠者。
但技術水準的提高并不必然導致一門藝術的興盛。魏晉書法傳統(tǒng)的技巧的豐富性和書寫的自然性,我們僅僅有限地實現(xiàn)了其中一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找到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自然的書寫方式,為此我們必須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毛筆、坐姿和執(zhí)筆方式,也必須適應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思維和觀看事物的方式。
周延曾經(jīng)花費許多精力研究執(zhí)筆方式、書寫材料等問題,他或者正是在試圖找到一種自然書寫的方式,這種書寫方式徹底打破我們的身體、手和筆之間的隔閡。他常常跟別人提到他心中“從心所欲”的書法境界,為此,即便在書寫時手臂和手腕間一丁點兒的不協(xié)調,或在一個筆畫中某個細微弧度的游離和不受控制,都會令他感到遺憾。周延知道,只有在“心”的統(tǒng)領下,才會賦予每個細節(jié)以不竭的生機,在一個理想的層面上,在我們手上不會滑過去了任何東西。
為此周延選擇了沉靜地進入書法的領地。他并不聲張造作,而是從容地探索前進。
三
周延對抵制書法的視覺化傾向有著極為自覺的意識。他說:“固然應該重視直觀視覺,其更高明還在于內(nèi)在感受?!币曈X化傾向已經(jīng)抽空了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靈魂,我們似乎已經(jīng)不再缺乏好看的作品了,但我們也不再看到足以感動人的作品了。
書法的獨特地方在于它與生活之間的密切程度,要遠遠大于其他藝術門類。而生活總體上是一個緩慢、漫長而平靜的過程,盡管它也有濤瀾洶涌的時候。那種更高明的“內(nèi)在感受”能夠進入書法并在那里生根發(fā)芽,似乎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錘煉過程,書法家須在生活中,在無數(shù)次經(jīng)意或不經(jīng)意的書寫中,察覺到某些突然涌現(xiàn)的獨特而奇妙的東西,察覺到這些東西與內(nèi)心感受之間微妙的關聯(lián),這樣,那種堅實的風格和個性才可能被塑造成功。這是書法的一個悖論:刻意追求書法的個性和風格只會適得其反。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許多書法家也許在技巧上并未做出多大貢獻,但他們常有明顯的個性,有動人的精神氛圍,這只是因為他們的書法是花費了無數(shù)年月在生活中慢慢豎立起來的:一種飽含內(nèi)在感受的書法。
周延的博士論文研究對象是弘一法師,這可以看做某種精神上的感召。弘一曾說他寫字如畫畫,這與把書法全然視為視覺性藝術的觀點十分相像。但與所有玩弄視覺效果、炫奇爭勝的書法不同,他的書法在精神上是一種“弘法”的表征。正因為書法即弘法,所以必須心存虔敬,必須踏實、樸素、平易地書寫自己的書法。弘一的書法,一方面?zhèn)€性極為鮮明,另一方面又極為樸實。而周延的書法,無疑同樣走在這條道路上。每個時代的藝術都需要兩種藝術家,一種人賦予藝術以激情,另一種則賦予藝術以沉靜?;蚴切郧槭谷?,周延選擇了弘一作為其書法的一種精神支柱,他選擇安靜地守護書法的古老傳統(tǒng)。
四
“在邱老師這學到很多東西?!边M入中央美院學習的三年里,周延無疑受到導師邱振中先生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當然更多是在觀念上的,但對書法理解的觀念轉變會徹底改變一個人書法前進的道路。為了前進到更遠的地方,書法家總在尋找更深刻的洞見,而邱振中在其幾十年卓絕的書法理論研究中,已經(jīng)把通往書法的道路開辟至一個更高處,一個離書法的本源更近的地方。因而周延無疑是幸運的,通過邱振中的目光,他的書法也得以居住在源頭的近鄰。源頭與革新常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源頭給予新事物以動力,新事物保存源頭的豐富性。
毫不奇怪,周延在一些書法問題上的觀點與邱振中具有高度一致性。譬如在關于臨摹的問題上,一方面極為強調對書法細致入微的觀察,另一方面是對外觀、視覺和輪廓的單純模擬的超越,進而追溯到手和身體的運動模式中——邱振中就曾專門提出并討論過“動力形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令周延著迷的——只有在這兩方面不斷獲得領悟,對書法的臨摹才是真正卓有成效的,對前代杰作的領悟才能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展開,杰作的那種豐富性才會在我們自己的深層感覺中生長出來,成為我們自己的血液。
周延說:“要把評判的單位尺度盡可能的小,如王僧虔所說的‘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fā)死生’。評判的單位尺度越小,對審美者的要求越高,但是反饋給審美者的感受卻是越豐富、越不可思議。”不論是觀察尺度的愈發(fā)細致,還是對動力形式的探究,都是書法家審美感受力不斷提高的必經(jīng)之路。
五
在“書如其人”、“人書俱老”等命題的引導下,書法為每個書法家準備的似乎是一生的漫長時間,書法家以自然的節(jié)律應和著天道的自然流行。中國古典哲學無不在強調這種安靜的心性。
周延正是以一生的時間來設想書法的,為此,他從容地接受自己在任何一個生命階段、任何一個生命時刻的獨特性,接受它的成就和它的缺陷。許多書法經(jīng)典不也包含著各種各樣的瑕疵嗎?但這并不妨礙它們?nèi)匀皇墙茏鳎灰驗樗鼈儽臼钦Q生于特定生命情境中的產(chǎn)物:正因為它是活的、有生命的,所以它不在乎瑕疵。周延的這種坦然和安靜的心態(tài)之所以令人訝異,是因為,現(xiàn)在人們已不習慣整體地去感受書法,不再習慣地把書法看作整個人生。在我們已然與傳統(tǒng)懸隔的今天,周延的書法世界帶來的那種屬于江南的安靜、溫潤和典雅,愈發(fā)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珍貴的東西。
“在寫字中感受吧!”
書寫,就是任何一個以書法為終生志業(yè)的人只能在那里跳躍的羅陀斯。
“就在這里跳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