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K
巍巍的南太行山峽谷深邃,壁立千仞,懸崖峭壁上修不成環(huán)繞而上的盤山公路。太行山人窮則思變,硬是用鋼釬、鐵錘開鑿出“掛壁”公路,成為罕見的人文景觀。這種路若隱若現(xiàn),如掛在懸崖峭壁的一側,于是便有了掛壁公路這形象的名字。
掛壁公路主要集中在南太行,晉豫交界處,因地處絕壁險境,整條公路浮于青山巨巖上,與自然渾成一種美景,遠看如大氣磅礴的國畫山水長卷;從隧道內開鑿側窗向外,巍壯山川映襯于藍天白云,一窗一景,一季一色,又像是在畫廊里欣賞一幅幅風景畫,美不勝收。它解決了山區(qū)交通難題,串起了一處處深山美景,成了當?shù)卮迕竦拿撠毬?、致富路。而修路人的頑強拼搏精神、進取意識,更激勵人的心靈。它同紅旗渠一樣,都是太行山人獻給世界的寶貴財富。
去掛壁公路大致有三種方式,徒步、騎車和自駕。徒步可與自然融為一體,脫去世間喧囂,漫步路上,時刻享受眼前美景,但體力要求高,時間要求多;騎車可提高速度,不過風景區(qū)的幾條掛壁公路均為單行線,要注意線路設計,一路陡坡或一路下坡的山路,對騎行人的技術和體能具有挑戰(zhàn);自駕能體會到一般公路無法享受的駕乘感覺,速度優(yōu)勢明顯,對體力要求不高,可山路無法隨時停車,美景從眼前溜走成為致命缺憾。
這幾年,我曾漫行了南太行山的幾條掛壁公路。
錫崖溝掛壁公路
這條掛壁公路,也許是其中最著名的。
當年錫崖溝筑路的事跡在各大媒體報道了,《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fā)表長篇通訊《路》并加“編者按”說:“錫崖溝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發(fā)圖強,排除萬難,建設祖國的縮影?!币源藶轭}材拍攝了《路》、《走出大山》、《溝里人》三部電視片。
蹣跚在錫崖溝掛壁公路間,似乎能聽到當年村民的號子,叮叮當當?shù)拈_鑿聲交織在這座大山中。8公里的山路,歷經30年,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鑿出來的,用雙肩挑起天塹變通途的希望。遠眺錫崖溝掛壁公路,蜿蜒的公路像一條長龍懸掛在峭壁之上,公路已經和大山融合成一幅壯麗的美景。奇絕的公路、蔥蔥的山林、深邃的石洞,都是這場視覺盛宴的重要元素?,F(xiàn)在公路上已經鋪上了瀝青,很平整,顛簸的感覺不大。石洞、石廊處,還能看到當年開鑿的痕跡,石廊下部有天然的石頭護欄,大約1米多,確保行路的安全。石洞中每隔幾米會開有天窗,用自然光線增加洞內的亮度,一般石洞為一段幾米到幾十米的直路,其中會有幾個小彎度,在石洞內完成轉彎。只要踏上這條公路,均能感受到它的驚、奇、險。
徒步上行,柿子樹、山楂樹隨處可見,如果是在金秋季節(jié),野果可隨意摘食。一路基本是上坡,很少有緩沖,現(xiàn)在錫崖溝已成王莽嶺景區(qū)的一部分,掛壁公路只能徒步上行,騎車和自駕均會阻攔。走到高處,遠望掛壁隧道,一線側窗,讓整條公路、整座蒼山生動起來,也只有徒步才能完整地欣賞那個大大的“之”字。
個人覺得這條最著名,也是因為它綿延近8公里,且從外觀看曲折猶如“之”字形分為三層,在工程量上很大,開鑿時間上也是最長的,在外觀上也是最為宏偉壯觀的。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太行山脈中掛壁公路的先驅。溝里人不甘閉塞,向大山宣戰(zhàn),兩代人在村西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開創(chuàng)了中國鄉(xiāng)村筑路史上的奇跡。
舊縣志里這樣講:“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四山夾隙之地稱曰錫崖溝,因地勢險惡,絕路,溝人多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偶有壯俠之士舍命出入。”然而,最值得稱道的是錫崖溝人用手指在絕壁上摳出的一條掛壁路。
乘景區(qū)的小巴車下行,終點在王莽嶺景區(qū)門口,也可中途在錫崖溝村下車。小巴車司機對這幾公里的掛壁公路了如指掌,行駛速度較快,有些游樂場的感覺。不過司機人很好,有美景的地方會放慢車速,讓游人拍照,還會給游人做一些介紹,算是半個導游。但濃重的鄉(xiāng)音理解起來會有些吃力,不過質樸的本色又讓人多了幾分親切。
1 蜿蜒的公路像一條長龍懸掛在峭壁之上。
2 這就是著名的錫崖溝掛壁公路入口處。。
3 石洞、石廊處,還能看到當年開鑿的痕跡,石廊下部有天然的石頭護欄。
4 石洞中每隔幾米會開有天窗,用自然光線增加洞內的亮度。
5 只要踏上這條公路,均能感受到驚、奇、險。
回龍掛壁公路
也許是走過的最快樂的一條。
去年國慶攜全家老幼8人,從河南輝縣市自駕向西進入八里鎮(zhèn),行駛至路牌顯示離回龍景區(qū)6公里時,還是平坦的省道。進入太行山區(qū)盤山公路后,會看到左側近百米高的石門水庫,漸行幾公里即可進入回龍景區(qū),一般地圖上沒有此條公路。回龍掛壁公路在豫晉邊界,一邊是回龍景區(qū),一邊是錫崖溝。8公里左右的公路直達摩天崖,行駛到中段有個天然平臺,樹立著紀念碑和雕像等,在此可上下觀看掛壁全貌,回龍隧道的7個天窗也能盡收眼底。走入幾百米的隧道,光線從天窗中流入,隧道中有個急彎,過了隧道后即到老爺頂,如繼續(xù)向前走,經過一個山村就能進入山西的錫崖溝。
在沒有這條公路時,村子里的人到鄉(xiāng)里要下“老爺天梯”,據(jù)說有18位村民不慎掉下天梯喪命。太行山造就了掛壁公路,而掛壁公路讓太行山有了故事,兩者共同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景。
郭亮村掛壁公路
也許這是條最秀的掛壁公路。
河南輝縣沙窯鄉(xiāng)郭亮村高居太行山懸崖頂端,以前村民進出山的通道是順絕壁石縫鑿出的一溜石窩,俗稱“天梯”。上世紀70年代,村民在村前絕壁上苦干5年,修成一條高5米、寬4米、長1300米的石洞公路。
郭亮掛壁公路的名頭已經很響。村里的旅游開發(fā)做得很好,寬敞的公路可以通行大巴,大多人家開起了家庭旅館,時常有學生來畫畫寫生。
穽底掛壁公路
山西省平順縣穽底村,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它的周圍都是大山,這個村子就好像在一個井的底部,因此而得名。以前的穽底村沒有到外界的公路,村民們要去縣城都得步行走山路。為了徹底走出這個“井底”,穽底村的老百姓用了6年時間,硬是在山崖絕壁上打出了一條公路。
四年前我們走這條掛壁時,路面還沒有鋪水泥,但可以通行載重汽車。每逢大車通過,會卷起陣陣塵土。去年再去時,路面硬化,部分路段擴寬了。
昆山掛壁公路
也許是其中最原始險峻的。
王莽嶺的山北邊,遮蔽著一個三面環(huán)山的昆山村。村東泄水的斷壁下,是與郭亮村相鄰的南坪村。斷壁上炸開一條盤山道,立一石碑,鑿“友誼關”三字,為晉豫分界。1992年,山西實施“村村通”工程,決定在王莽嶺北面給昆山村民開條南行出路。7個包工隊同時作業(yè),在山頂固上纜繩,將工人吊到山腰開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3公里長的昆山隧道。隧道至今未加整飾,路面凸凸凹凹,洞頂垂石嶙峋,側窗齜牙咧嘴,寬度又有限,只有農用柴油車載著煤蹦蹦跳跳從洞中鉆過,繞去河南。那地面的粉塵煤灰積了一腳厚,配合著犬牙交錯的危石險巖,給隧道畫足了荒涼悲壯的色彩。
當我們徒步穿行這條未加修飾的掛壁公路時,更能引發(fā)深刻體會:什么叫人間奇跡? 請看這山路崎嶇!什么叫堅韌不拔? 請看這路穿崖壁!
陳家園掛壁公路
因為這條掛壁公路在陳家園水庫附近,我們就暫且這樣稱呼它吧。當初,山西打通了這條公路,原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題詞立碑留記。
陳家園掛壁公路修復后路平、車少。此路在七條掛壁公路中是最繁忙的一條運輸線,也是最平、最寬的一條,大貨車很多,進入隧道后塵土飛揚,因此在隧道內不易停留。
虹梯關掛壁公路
虹梯關位于山西平順縣虹梯關鄉(xiāng)東出河南的晉豫古商道上,為山西的“八大古關”之一。 穿越虹梯關沿途景色壯美,分布著許許多多飛瀑清泉和幽靜的小村莊。
虹梯關掛壁公路就在虹梯關鄉(xiāng)的梯后村和虹梯關之間。掛壁未經任何修飾,透出一股子粗獷的原始野性美。掛壁公路在太行絕壁之上連鑿5個山洞,且最上面的洞和最下面的洞落差約有200米左右。洞里的路凹凸不平,因修高速破壞更加嚴重。洞壁因灰塵覆蓋已看不到顏色,且坡度約在30度以上。
1 在此可上下觀看掛壁全貌,回龍隧道的7個天窗也能盡收眼底。
2 中段的平臺上有紀念碑和雕像,在此可以上下觀看掛壁公路。
3 這也許是最秀麗的一條掛壁公路了。
4 穽底掛壁公路。
5 最原始而險峻的昆山掛壁公路。
6 隧道至今未加整飾,路面凸凹不平。
7 當穿行這條未加修飾的掛壁公路時,更能體會到什么叫人間奇跡。
8 當初,山西打通了這條公路,原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題詞立碑留記。
9 虹梯關掛壁公路。
錫崖溝、昆山、陳家園掛壁公路在山西陵川縣。
回龍、郭亮掛壁公路在河南輝縣。
穽底、虹梯關掛壁公路在山西平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