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繪圖/木子
凡到無錫旅游的人,鮮有不去惠山的。去的目的除了看景,還有兩樁事也必得嘗試一下,一則品那甘美醇厚的二泉茶,二就是嘗這酥香松脆的惠山油酥。
我到惠山古鎮(zhèn)是上午10點左右,鎮(zhèn)上已見人頭攢動,本地人、外鄉(xiāng)人,男女老少齊聚這里,街邊各色小吃散發(fā)著誘人食香,豆腐花、酒釀圓子、酸辣湯、糖芋頭……
在惠山直街與橫街交匯口有家百年老店,三開間門面,正中懸掛一黑漆金字招牌:“朱順興油酥店”。下方玻璃櫥窗內(nèi)很顯眼地擺放著舊時烘制油酥的老爐子和一口鐵制老鍋,儼然成了傳統(tǒng)油酥烘制器具的展示臺,一旁木制臺上熱氣騰騰剛出爐的惠山油酥四溢著蔥香,氤氳不散。筆者去時,門口已排開了好長的隊伍,都在那兒等著售貨員稱貨、打包。
說起這惠山油酥,“老無錫”是很有感情的。這種顏色金黃、上面撒滿芝麻的小點心,雖然看起來并不起眼,卻憑著酥、香、脆的風(fēng)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過去,每逢農(nóng)歷三月十四和二十八日惠山廟會,上山的香客都要購買這種小食回去饋贈親友。
關(guān)于惠山油酥的來歷,當?shù)刂饕鱾髦鴥煞N說法:
其一稱始于元末明初,惠山腳下諸佛寺里的和尚,用素油、面粉、白糖、果料等作原料,以獨有的工藝技巧制成半圓形的油酥,以餉游人香客。
其二傳原為明朝宮廷食品,明亡后,明宗室的朱圣諭帶著全家老少匆匆一路南下,來到無錫西郊惠山腳下,見這里青山翠崗九龍蜿蜒, 林木蒼郁古剎森森,便決定定居下來,同時也把明宮廷中的點心——“重油燒餅”帶到了無錫,并傳入民間。也因此,早年惠山地區(qū)經(jīng)營此業(yè)的大多姓朱?;萆浇种睦系昃陀兄祉樑d、朱源泰、朱德昌、朱永昌4家,直到民國后才逐漸有其他姓設(shè)坊生產(chǎn)。
惠山油酥之所以受人青睞,原因很簡單:一是制作原料講究;二是工藝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現(xiàn)做現(xiàn)賣。所以和現(xiàn)在流行的西點比起來,惠山油酥更樸實,也更健康。
傳統(tǒng)的惠山油酥,先將面粉加入酒料及少許水,經(jīng)發(fā)酵、餳面后加入菜油、白糖、鹽、蔥花等反復(fù)揉搓成酥皮待用;再選用上好的胡桃肉、橘皮、青梅、桂花、紅綠瓜絲等果料,斬碎拌入白糖、油、鹽制成餡心;之后如包小團子般將酥皮包上餡心后成小扁圓球,繼而將其放在灑好白芝麻的大竹篩內(nèi)來回滾動,一來讓它表皮均勻沾上芝麻,二來使油酥的外形變得圓整;最后,入烤箱烤制,十幾分鐘后,一粒粒色澤金黃、散發(fā)出陣陣香氣的惠山油酥就出爐了。
咬上一口,松酥肥甜,那獨特的麻香會鉆進每一根味覺的神經(jīng)里,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筆者到過不少地方,也嘗過諸多美味,在個人的美食記憶中,惠山油酥絕對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老無錫”心目中,這小小的油酥更是與這座城市的歷史聯(lián)系在了一起。盡管時間過去了這么多年,它依舊形影相隨,一想到它,便如同翻開那卷蘊涵情意的古書,令人品咂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