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
語文課上,老師正在進行《春天來了》一課的教學,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引導學生將課文讀得有聲有色。臨近下課時,老師問學生:“還有什么不明白的?”一學生站起來,大聲說:“老師,麥苗是什么東西?它長什么樣兒?”老師一時愣住,沒想到學生把課文讀得這么美,居然不知道麥苗為何物。
為什么語文課會出現(xiàn)“書聲瑯瑯,讀者昏昏”的現(xiàn)象?因為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來審視教材,結果教師眼中的“小坡”成了學生面前不可逾越的“大山”。
如何立足學生視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前不久,筆者聽了一位骨干教師執(zhí)教的《莫高窟》,很受啟發(fā)。
莫高窟的藝術價值和歷史背景,都距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很遙遠。那么,如何讓“那么遠那么美”的莫高窟走近學生?該教師給了學生四根“登山拐杖”。
第一根“登山拐杖”——文本本身
新課開始,教師就拋出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學生立刻饒有興趣地閱讀課文,很快找出了一系列關鍵詞:“彩塑”“20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藏經(jīng)洞”“60000多件”。數(shù)據(jù)是最有說服力的,教師達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而學生也充分體會到自主閱讀的快樂。
教師不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文本,還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本。人教版教材中有《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主題與《莫高窟》類似。教師把這篇課文引進了課堂。學生借助對比閱讀——朗讀、思考、討論,了解了兩篇文章在寫法、側重點上的異同,為學會多角度處理素材打下了基礎。
第二根“登山拐杖”——搜集信息
課前,教師布置大家收集有關莫高窟的資料。課上,教師留給學生充足的交流與展示的時間,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在學生發(fā)言的同時,教師一邊追問學生資料的來源,一邊幫助學生概括資料內容,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學生明白了:搜集信息的途徑不止一種。因為時空跨度大,《莫高窟》一文介紹的敦煌藝術與學生現(xiàn)有知識基礎有一定距離。生生互動的優(yōu)點是,學生更能勝任老師的角色,介紹和講解更能貼近同齡人的需求,而交流展示者從中體驗到的自豪和愉悅,更為今后的學習增加了動力。
課堂上,教師也成了“學習者”中的一員。在學習“藏經(jīng)洞”這一自然段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有感情地朗讀外,還借助課件展示了自己搜集的資料——再現(xiàn)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學生由此深深理解了為什么莫高窟“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把事件放在一個壯闊的歷史背景下考察,學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是偶然,更是必然;是外因,更是內因。于是,學生得出了一個結論:“落后就要受欺辱!”此時,學生既受到一種情感的熏陶,更感知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由感性走向了理性。
第三根“登山拐杖”——生活經(jīng)驗
在課堂上,有這么一個細節(jié):教師用課件出示不同神態(tài)的彩塑,讓學生上臺點擊自己最喜歡的圖片向大家介紹。在介紹的過程中,學生由“慈眉善目的菩薩”“威風凜凜的天王”“強壯勇猛的力士”,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想到了《水滸傳》里的魯智深。這樣,學生把這些彩塑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既獲得了感性認識,也更好地理解了“慈眉善目”“威風凜凜”“強壯勇猛”等詞語。教師的啟發(fā)和肯定,同齡人的傾聽和稱贊,更加鼓勵了學生自由奔放、新穎的想象。這樣的課堂,洋溢著 “一種融洽的師生情誼”,學生感受到一種特有的“美好和諧的語文課堂心境”,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第四根“登山拐杖”——課堂積累
如何讓學生走近豐富多彩的壁畫?教師做足了功課。課前,她在網(wǎng)上查閱了大量資料,發(fā)現(xiàn)有一幅壁畫記錄了一個佛教故事——《九色鹿》,而這篇課文學生在四年級學過。閱讀記憶被喚醒了,閱讀興趣也被喚醒了。文本的空白點,正是課堂的生長點。
語文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看過的圖片,聽過的音樂,讀過的文字……都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文本。把文字讀豐厚,讓一切文字都活起來,可以看到肌理與筋脈,可以聽到心跳和呼吸。有了足夠的了解,有了充分的感悟,學生才能與作者面對面,才能與文字心貼心。
新西蘭有一位名叫希拉里的登山家,一輩子的事業(yè)就是登山不止。有人不理解地問:“你為什么登山?”希拉里風趣地回答:“因為山在那里。”我想告訴各位語文老師:“你想讓自己的學生愛上‘登山嗎?那么請給他們四根‘登山拐杖,讓他們自己去攀登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