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萍
一、小學科學探究中科學記錄的重要性
所謂科學記錄,是指學生在親身經歷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以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保存下來的,既能體現知識獲得,又能體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科學實踐。
1.科學記錄在課標中的重要性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了許多直接與記錄有關的內容,如“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性問題做出書面計劃(記錄)”“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致的觀察,并能用圖和文字表達(記錄)”“能用簡單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簡單記錄”“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會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繪制簡單圖表”等。這些都說明了科學記錄在探究學習這門課程中的重要性。
2.科學記錄在教材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安排了觀察記錄、統計記錄、調查記錄、測量記錄、動植物生長記錄、信息收集記錄、檢測記錄、實驗記錄等十多種科學記錄的方式與內容。由此可見,科學記錄既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容,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學記錄始終伴隨在學生的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之中。
3.科學記錄的意義
科學記錄既是將研究對象所蘊含的豐富信息轉化為學習者自身實踐的有效載體,又是學生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形成科學概念的重要途徑。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科學記錄經歷了從煩瑣的實驗記錄到簡潔的具有個性化的記錄;從單純的實驗現象記錄到旨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性記錄;從枯燥的過程記錄到關注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人性化記錄??茖W記錄的內容既包括了客觀形式的記錄過程,又包括了主體內在的思維活動,以及科學發(fā)現、科學探究、科學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隱性”過程。通過科學記錄的演變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科學探究中科學記錄的意義。
二、當前科學記錄存在的問題
1.記錄要求不明確
科學記錄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而記錄?教師對科學記錄中學生思維的關注不夠。在不少公開課上,我們看到執(zhí)教教師分發(fā)記錄單后既沒有給學生理解記錄單的時間,也很少去考慮學生是否愿意去填,該什么時候去填。學生在感興趣的研究活動中,是很難中途割愛放下手中的實驗來填記錄單的。教師對記錄活動所用的時間、填寫的要求、怎樣分工填寫、如何有效地填寫等問題都必須提前考慮,并做出相應的安排。
2.記錄與交流的過程隨意化
在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有限時間里,既要組織教學、設計探究活動,又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因此用于記錄的時間少之又少。更何況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會影響記錄的速度。小學生寫字較慢、記錄方法單一、合作能力弱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記錄的速度。小學科學的記錄形式多為文字記錄,較少使用符號、圖形等記錄方法,不僅費時而且容易漏記。記錄內容多為表面現象,不懂得抓住細節(jié)、過程來描述。
記錄交流的過程也顯得過于簡單、無序、隨意,事先沒有經過精心設計,沒有發(fā)揮記錄對探究活動應有的促進作用。匯報交流后教師也沒有對記錄做出具體的評價,這樣的記錄合理嗎、嚴謹嗎?有沒有什么指導意見?課后也總是不把記錄紙當回事,把記錄紙隨意地處理了,或扔掉,或留在教室里,隨便學生怎么對記錄紙進行處理,給學生的感覺就是記錄沒有什么重要性,長此以往,孩子們對記錄的興趣、主動性就會蕩然無存。
三、科學記錄的幾點有效策略
1.明確記錄目標,合理記錄
現有的教材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欠缺一個由淺入深的層次分明的活動記錄目標,致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活動記錄目標把握不準。記錄為探究服務,因此,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該明確記錄內容,在確定記錄方法時要尊重學生,選擇適宜的記錄方法,并有意識地培養(yǎng)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樂于探究,逐漸理解科學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之上,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
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將獲得的發(fā)現和現象記錄下來,這是探究事實的第一證據。修訂后的教材上面有很多維恩圖和氣泡圖,我們可以把實驗的結果或觀察的結果直接記錄在書上的維恩圖和氣泡圖里,既能讓學生人人參與記錄,又便于管理。
在具體記錄的過程中,不同的年級要求也不同,需要區(qū)別對待。三年級是剛剛接觸小學科學的起始年級,在記錄初始階段教師應適當放慢教學速度,指導學生人人學會記錄,可以用直觀形象的簡筆畫、表現學生個性的符號、簡單的話、不完整的句子、關鍵詞、甚至貼上剪下來的圖片、標本等多種形式來記錄。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記錄技能后,也可以嘗試分組記錄。分組記錄中實行輪流記錄,在探究活動后提供學生足夠的整理記錄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討論、修補記錄內容,形成組內共識,達到人人記錄的效果。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就可以用表格、文字、圖像等形式來記錄??傊?,在把握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細化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并加以有所側重的合理記錄,將更能提高科學記錄以及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2.加強交流匯報,積極發(fā)揮記錄的價值
記錄和交流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記錄后教師要創(chuàng)設機會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表達自己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發(fā)現,分享自己獲得成功后的快樂。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記錄,更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爭取每一小組甚至每個學生都能發(fā)言,表述自己的記錄,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記錄交流的重要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記錄、大膽交流的良好習慣和能力。而且在記錄中,學生能夠將抽象的信息轉化成形象的語言,更加關注科學探究的過程和事物的變化情況,有助于學生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形成科學探究的良好品質。
3.加強記錄評價,成為繼續(xù)探究的起點
教學中,教師對記錄的評價往往只停留在記錄內容的評價上,忽視了學生自己在探究過程中的情緒體驗、主觀感受、能力差異等方面的具體評價。甚至有的教師對記錄沒有做出任何評價,不說對,也不說錯,更不會給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使學生會對于自己的記錄產生懷疑,這樣的記錄對不對,這樣的記錄到底有沒有意義?時間一長,學生對記錄就不會那么用心了。因此,教師需要及時對學生的記錄做出適當的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記錄做出評價,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使學生感受到記錄成功的喜悅,激發(fā)起科學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科學的情感,逐漸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至于該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評價,這就要求我們的科學教師隨機應變,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例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及時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科學記錄進行評價與強化,可以把記錄單進行定期展示評比,還可以把科學記錄作為學生期末測評的一部分,以激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記錄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記錄是一個能夠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有效性的理想切入點。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記錄目標、合理記錄,充分交流,適當評價,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都將發(fā)生深遠的影響。
因此,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共同重視科學記錄,利用各種策略讓科學記錄更加有效,充分發(fā)揮科學記錄對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促進學生加深對科學現象的理解,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具備更高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