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芬+廖紀元
集體備課是當下每個學校比較熱衷的校本研究之一,好像不進行集體備課就沒有進行教學改革。因此,凡介紹校本教研經驗,集體備課必為主要內容之一。這類經驗聽多了,也就引起了我對集體備課的反思,此處三問之。
一、有時間嗎
許多學校的教研工作要求中,或是經驗交流中,都介紹了自己學校對每一課時的教學進行了集體備課,認為這樣才是將集體備課落在了實處。如此,我禁不住要問:“老師們有這樣多的時間嗎?”我們都知道,每位教師每天除了上課、作業(yè)批改、班級管理等工作外,還要務許多“虛”,時間非常緊張。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有一定的空閑時間,又怎會所有的教師在相同的時間都空閑?同時,集體備一節(jié)課也不可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結束戰(zhàn)斗。由此可見,每一課時都進行集體備課是不現實的?;蛟S,你會說,我們是利用寒假或暑假進行的集體備課。如果這是這樣,那就更無效。一來寒暑假是教師的法定休息時間,如果長時間地擠占,教師會做何想?心態(tài)又如何?會集中精力進行集體備課嗎?二來提前如此多的時間備了課,教學時又會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只怕許多內容早已忘到爪哇國去了。
要求每一課時都必須集體備課,只不過是一個美好而無法實現的愿望罷了。
二、是集體嗎
許多學校的集體備課基本是這樣操作的:拿到一冊教材,將其分成若干部分,每個老師備一部分;更有甚者,這學期這幾個人備課,下學期另外幾個人備課,一年之中,一個教師最多就備了一兩個單元的課。這是“集體”備課嗎?集體備課的目的就是要集思廣益,落實同伴互助,而上面的做法,不但沒有展現集體智慧,反而是用一個人的思維代替了集體思維,造成集體失語。在沒有推行集體備課前,每個老師都要獨自解讀教材,進行備課,而在推行集體備課后,反而不備課了,這樣的集體備課還叫集體備課嗎?還應該存在嗎?或者你會說,某某老師是主備,備好了還要發(fā)給大家討論的。這樣的討論能否落在實處呢?我看難。一是其他教師沒有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討論不會有深度;二是惰性使然,既然手頭有了一份備課,還有多少人會去真討論?
三、該統一嗎
許多集體備課最后呈現給大家的是一份份統一的教案,供同年級所有教師使用。那么,集體備課的教案該統一嗎?我認為不該。備課歷來講究三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這樣出來的統一教案,充其量是備了教材和教法,沒有備最為關鍵的學生。每個學生是不同的,每個班的學生是各異的,這就決定了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應該有差別。或許你會說,我們的教案中還留了一空白欄目,讓教師根據自己班上的學情做調整與修改呀!這也是一個不大好實現的好想法。就某一教學內容而言,也許對這個班是必須教的,但對另一個班就不一定了;就某一教法而言,也許對這個班實用或這個老師能夠運用,但對另一個班或另一位老師就不一定了。這樣一來,整個教案就需要推倒重來,集體備課也就名存實亡了。而現實是,有了這份統一的教案,沒有多少教師還會對其調整的,要么牽強執(zhí)行教案,要么棄教案不顧,隨心所欲,反正已經有了應付檢查的教案了。
反思了這么多,是否集體備課就不需要了呢?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改進,讓其合實際、能實施、有實效??梢栽谶@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充分利用時間。每所學?;旧隙加幸粋€半天沒給某學科的老師安排課,將其確定為了教研時間,如有的學校星期二下午是語文教研時間、星期三是數學教研時間……我們就可以抓緊這寶貴的半天時間進行集體備課。二是優(yōu)化集體備課內容。集體備課時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最為緊要的內容進行研究。從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確定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當為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可以一個單元拿出一至二篇重點課文集體研制教學內容,再集體解決一些普遍的、最具典型的教學問題。三是分頭撰寫教案。有了前面的集體研究,教案的撰寫由每位教師獨立進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集體智慧與個體機智水乳交融。
集體備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必然的,我們就要針對出現的問題,結合每個階段的實際,不斷解決、完善、優(yōu)化,讓集體備課更有效。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縣漢豐第六中心小學
重慶市開縣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