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無情物。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代著名畫家、詩人鄭板橋更有“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之說。情真方能意切,情深方能意長。正基于此,2001年開始全國及各省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無一例外在基礎(chǔ)等級里增加了“感情真摯”這一要求。這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卻又是寫作的最高境界。以動人的情感去感動閱卷老師,讓他們“不給高分也難”(何永康)。
所謂“真情實感”,是指真摯的情感,實在的感受?!罢媲椤保敯l(fā)自內(nèi)心,真實而真誠;“實感”,當源乎思考,不矯揉造作,不虛與委蛇。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疾惡如仇,激濁揚清。努力接地氣,匯聚正能量,使人的心靈受到美的陶冶,做事為文都能夠自覺的以真善美為基準。
一.選材貼近生活
選材是寫好作文的第一要務(wù)。從選擇的對象來看,首先,我們強調(diào)真實性,要選取真實的材料。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情感者,謂之有境界?!币黄恼?,如果材料失真,只能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根本不可能使人感動。近年來發(fā)現(xiàn)一些考生為博同情得高分,不惜編造如家里父母“離婚”、“死亡”,自己“殘疾”之類的假情節(jié);還有的考生動輒編造一些離奇荒誕的故事,如星球大戰(zhàn)、未來世界等。編造的東西是難以寫出真情的。那些老掉牙的人們熟悉的材料雖然真實,但也不宜入文,不能像往年一樣,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狼來了”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單調(diào)熟悉的材料會降低讀者體會文章情感的興趣。
其次,我們強調(diào)生活化,要善于從生活中找素材。選擇那些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來寫,如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同學情等等。身邊的人和事、現(xiàn)實的生活、現(xiàn)實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頭活水。高考作文正是為了考查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感受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高三的學生千萬別忘了關(guān)注生活、關(guān)注時代、重視人生體驗,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生活的可貴之處,用自己的筆去抒寫自我的真實感受。
從程度方面來說,可以寫溫情、熱情、激情等等;從類屬方面來說,可以寫親情、友情、愛情等等。要把文章寫得激動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較強的情感沖擊力,在選材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寫那些人人都能感知、體會的人之常情。情感雖然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內(nèi)在感覺,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這就是情感具有可體驗性的生理、心理基礎(chǔ)。有許多情感內(nèi)容是人們共有的,共通的,傳達這樣的情感,就會激起別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感動。例如,1999年江蘇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傷心兒女》一文,寫三個不孝兒女,在母親的彌留之際,不是給母親留下最后一點安慰,而是通過移植母親的記憶,尋找母親的遺產(chǎn),然而,他們在母親的記憶中,卻看到了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親的記憶,蕩滌了不孝兒女靈魂深處的污垢,于是,他們的靈魂也得到了升華。對父母的孝順,是埋藏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最深厚的情感,寫這樣的內(nèi)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鳴。這篇作文,在閱卷現(xiàn)場就使許多閱卷教師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媒體發(fā)表以后,又廣為傳誦,被視為當年全國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所傳達的情感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
(2)要寫那種超出常規(guī)的強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時候,人物的所作所為與一般的人不一樣,似乎不大正常,但這種反常的行為中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往往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如1988年高考滿分作文《習慣》中所寫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師,在一般人看來是有點不大正常,這么大年齡了,居然還戀著那苦澀的三尺講臺,躡手躡腳躲到教室的窗戶下聽課。但是,正是從這反常的舉動中,我們看到了他對學生執(zhí)著的愛,看到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癡迷,并對他產(chǎn)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種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備課,改作業(yè)的老師,正因為他們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們情感的漣漪。當情理沖突,必須舍理取情的時候;當正確與正確之戰(zhàn),必然要舍棄一方,形成悲劇沖突的時候;當人物對某種事物癡迷、執(zhí)著到難舍難分而與常規(guī)的做法不一樣的時候:情感就開始動人了?!豆鄨@叟晚逢仙女》中愛花如命的“花癡”,《聊齋志異》中的“書癡”、“石癡”、“鳥癡”、“情癡”,都是這方面的典范,我們應(yīng)該從中得到啟發(fā)。
二.表達多樣靈活
要寫出情感真摯的文章,僅僅有真切而深刻的情感是不夠的,還要善于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技巧。比如:
借景抒情。情和景的結(jié)合往往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如《項脊軒志》中有這么一段有情之景,“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里以枇杷樹之繁茂寫出妻死室壞的寂寥黯淡。在高考作文中,考生若也能這樣飽蘸深情的描繪出一種境界,將閱卷老師帶入有情之境,自然能博得高分。
托物言情。表情達意講究個含蓄,這其中寄情于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這樣的文章不是空洞的在寫情,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寄予在一些具體可感的事物(景物)之上,從而使文章具有一種形象美、含蓄美、蘊藉美。古人是很懂得運用這種方法的,像歐陽修的《秋聲賦》、周敦頤的《愛蓮說》等,都是令人百讀不厭的作品。2012江蘇卷“憂與愛”中一考生這樣傾訴:“你(梧桐)離開了南京,從此沒人和我說話……”看到這般傷感的留言,眼眶終不由得有些潤濕,對這個城市的憂與愛自然涌上心頭。
細節(jié)傳情。真實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向來就是動人情思的。如2001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中的赤兔馬的哀嘶、嘆息、哭泣,這一個個動作傳神的描繪出了赤兔馬的赤膽忠心。又如《昭君的選擇》中這么一個細節(jié):“啪,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的顫抖著!”這里的細節(jié)描寫十分真實,將王昭君內(nèi)心的波瀾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用獨特的視角,真切的 語言體現(xiàn)了自己對王昭君內(nèi)心世界的解讀,文章自然產(chǎn)生一種感動人心的力量,從中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可讀性。
三.情感見其波瀾
情感要能產(chǎn)生振蕩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種一覽無余的、直線發(fā)展的情感,缺少回環(huán)蘊藉的美感,很難使人產(chǎn)生情感的激蕩。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時候,要盡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瀾,一步一步把讀者引入情感的旋渦。文章中設(shè)置一些懸念、誤會、情感沖突,不僅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因為懸念、誤會、沖突等是最易揪住讀者之心、撩撥讀者之情的,他們在尋求懸念的真相、誤會的冰釋、沖突的化解的閱讀中,自然使得文章要表達的情感逐步得到強化,從而在心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記。尺水興波,方顯抒發(fā)情感之本色。
突轉(zhuǎn)起波瀾。林經(jīng)理以前老是夸兒子老實、懂事、乖巧。這個學期兒子上初中了,公司的業(yè)務(wù)也越來越忙,不知怎么回事,兒子竟然不聽話了。才三個月,他就被老師“請”了三回:第一次跟同學打架,第二次晚自習曠課,第三次拒絕值日。每次教育兒子,兒子又表現(xiàn)得很聽話:“爸,下次我不會了?!绷纸?jīng)理便寬寬心,回公司去了。
沒想這次,老師又打電話過來了:林林故意砸壞了班上的花盆。把兒子領(lǐng)回家,他再也忍不住,狠狠心給了一巴掌:“你怎么說話不算數(shù)?屢教不改!”
……
文章就此寫下去一般思路是“順理成章”地父子二人的如何尖銳對立,但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只能算那種一開頭就讓人能看到結(jié)局的一般的文章,轉(zhuǎn)一下,卻別有洞天:
兒子哭了,說:“爸,我其實不想這樣……我就是想見你……你天天忙生意,家里很久都見不到你,我……就是想見你!” (2002全國卷《心靈的選擇》)
只此一轉(zhuǎn),一個平常的故事一下子給人以不平常的感覺。不僅如此,人物的個性從文字里一下子跳到我們的面前,人物形象一下子豐滿了許多,文章的主旨也由此別開生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誤會生波瀾。伊莉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里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尸回家?!比瞧诤螅瑥姆侵捱\來了一個大包裹,里面是一個獅尸。她又趕緊發(fā)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尸?!?/p>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nèi)。——佛萊特。”(《獵獅》)
作者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復(fù)雜性,巧借電文之誤會在一篇百十來字的文章里掀起三個波瀾,真可謂匠心獨運。
懸念興波瀾。為什么?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么呢?還這么不停地喊?(2011江蘇卷滿分作文《好奇心》)
文章之所以成功,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它情節(jié)引人入勝,而這一點正在于作者在構(gòu)思時運用了懸念之法,將讀者的心弦牢牢把握住了。
誠然,情感真實的前提是“真”,是“實”。但是“真”而不“善”,“實”而不“美”,卻是寫作的大忌?!皢柷堑们迦缭S,唯有源頭活水來”,就寫作而言,我們必須強調(diào)它是一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過程,必須有寫作者的思考與加工,我們必須在如何表現(xiàn)情感上痛下功夫,才能真正放飛真情實感,使活水而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至善至美的意境。
王兆平,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江蘇東臺。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