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杰
小學語文教育專家袁微子先生針對作文教學提出這樣的觀點:“作文要‘有所為。這個‘為一般來說是為生活,進一步為人生,為個性的全面發(fā)展?!薄鞍炎魑挠糜谌藗兿嗷ソ浑H及工作……用于人們的相互交際的思想感情。”(摘自《談談小學作文教學的體系結構》)袁先生的話語為我們作文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為交際而表達也契合了當前新課程中倡導的作文理念。
當下的作文教學中,弊端很多。有的來自教學本身,比如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有的來自外部聲音束縛教師的手腳,比如當前作文評獎中“假、大、空”依然能博得評委們的眼球,打動評委的心。而我們的作文為需要而去說,為交際而表達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造成作文教學低效。我們試卷中,還是充斥著一些命題作文,忽視學生本體需求,這種單向性的剛性做法,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學生完全是為考而學,為考而寫,哪里還有為交際而表達的身影呢?這樣久而久之,作文變成了一份教師喊苦,學生叫累的苦事,毫無興趣而言。這也慢慢造成學生討厭作文,害怕作文了。作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師最辛苦而又收效甚微的工作。
心理學表明:學生需求的滿足是個人動力的源泉。當學生自我需要得到滿足,就會樂此不疲地去做事。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能夠和學生的需要鏈接,如果學生能夠感受作文就是一種生活中無聲的表達方式,是自我言說的筆尖行動的話,作文就會成為一種需要和樂趣,就會成為自覺的行為,不再視之為一種苦差事了,這樣作文教學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為交際而表達,為交際而習作呢?就是要把生活和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交際中學習表達。
一、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激發(fā)作文欲望
兒童作文的動機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需要的認識成分和需要的情感成分構成的。教師可以據(jù)此組織一些學生喜歡的交際活動,這樣就可以極大激發(fā)出學生的情感。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也極大提高學生習作的趣味。例如,在班級定期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讓學生看電影、聽廣播、記錄見聞,向同學“發(fā)布”,并將這些新聞抄寫后張貼在“信息之窗”專欄里。這樣做,既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又鍛煉學生聽、記、說、寫的能力。鼓勵學生辦板報、班報,人人當編輯,自己排版,自己“出版”。學做“小記者”,采訪老師、同學、家長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寫報道稿,向刊物或校廣播室投稿。組織“請到我家來”的活動。讓學生人人設計熱情、新穎的待客方式。邀請同學、老師到家里做客,學寫邀請書,作導游說明,寫待客方案等,這些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因此,他們很樂意去寫。
作文課上,組織交際模擬活動,引導學生說話或練筆。如一節(jié)“打電話”交際活動課,創(chuàng)設了給一位未明原因缺課的同學打電話的情境,讓學生認識電話的主要部件,辨認電話的撥號音、回鈴聲、忙音等各種音響,進行打電話的模擬操作練習,口述打電話的作用、步驟,通話內(nèi)容,再引導學生寫一篇短文向不會使用電話的人介紹打電話的過程和注意事項。
二、創(chuàng)造需要的機會,豐富作文內(nèi)容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空間非常狹小,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成了學生的生活空間。這樣學生接觸到的事物是有限的,缺少對周圍其他事物的觀察和分析,所見有限又怎能有話去說呢?因此,教師要拓寬學生的生活空間,創(chuàng)造一些情境,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愿說,有話樂說,有內(nèi)容可寫。
我們鼓勵學生開展“交朋友”活動。學校的群體生活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交往的機會。不過他們?nèi)粘O嗵幵谝黄穑€是靠口語傳情達意。只有在與朋友相隔兩地時才需要用書面語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書信成了交際作文最基本的形式。鼓勵學生交個遠方的朋友,讓學生在相互通信中學習作文,這是進行交際作文訓練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在三年級嘗試輔導學生開展通信活動。教師幫助學生尋找朋友,有外地學校相對應班級的同學也有報刊上的小作者。他們年齡、學歷相仿,感情親近。教師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素材作為書信內(nèi)容,從“我”寫起,從身邊寫起。每封信圍繞一個重點向朋友介紹,信末向朋友提個問題,請對方回信解答。這些內(nèi)容包含了三年級作文訓練的所有內(nèi)容。過去寫作這些作文,學生眉頭緊鎖,寫得干癟空洞。而今向朋友寫信,誰都想寫得好些。連那些后進生也都樂意去寫,主動去寫,寫成草稿還爭著讓老師或優(yōu)秀生幫助修改,完全改變了那種被動作文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作文水平。不過書信畢竟不能代替記敘文,它多用概括,敘述性的語言,表達的形式平直、單調。記敘文則要求內(nèi)容具體,把敘述變成描述,采用多種手法表達豐富的情感,所以在書信訓練的同時,仍需按照教材的訓練重點進行記敘文的寫作指導。
三、落實訓練重點,引導學生表達
學生用交際的方式寫作文,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呢?當然不是。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創(chuàng)造“需要”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充實寫作內(nèi)容,但不等于學生就學會表達了。學生還應該學習一些習作方面的規(guī)律和方法。在每一個學年段,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落實相應訓練重點。所以教師在組織一些交際活動時,要扎實落實作文訓練的重點項目,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在交際中學習表達。
四、運用“習作分享”,促進感情交流
“交際”作文從作文的目的、對象上改變了傳統(tǒng)作文單純的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弊端,但在學生作文之后如果仍是按傳統(tǒng)的做法由教師評價作文,那么,其結果又會走到老路上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習作分享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傲曌鞣窒矸ā焙喲灾褪菍W生在習作后,教師適當組織學生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賞讀,交流習作心得。不過,運用“習作分享法”只是一種習作后的交流性活動,它不能取代教師的批改和講評,它要求教師要改變批改與評講的立足點,從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促進感情交流的目的出發(fā),運用“分享”的手段,引發(fā)學生喜愛作文的心理動力,使交際作文收到更好的效果,在交際中培養(yǎng)學生寫作才能。
(甘肅省通渭縣義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