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與血管事件的關系

      2014-02-25 01:43:46郜曉飛
      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4年3期
      關鍵詞:抵抗阿司匹林腦梗死

      郜曉飛

      [摘要] 目的 探討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與血管事件的關系。 方法 選擇腦梗死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療,服用1周后通過檢測血小板聚集率檢測患者是否出現阿司匹林抵抗,并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腦梗死復發(fā)以及其他血管時間發(fā)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與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相關性。 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P < 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P< 0.05或P<0.01)。 結論 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阿司匹林;腦梗死;抵抗;二級預防;血管事件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3-0034-03

      腦梗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阿司匹林是主要藥物。患者發(fā)生腦梗死后,通常需要常規(guī)口服阿司匹林,控制危險因素,但是部分患者仍然會出現再次梗死以及其他血管事件[1]。研究顯示,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要顯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本研究分析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與血管事件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排除近7 d內使用其他非甾體抗血小板藥、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響血小板的藥物,排除有出血疾病史或者家族史的患者,排除PLT>450×109/L或PLT<100×109/L的患者,排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對阿司匹林過敏的患者。共有200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齡43~89歲,平均(68.9±11.2)歲。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資料、病史、相關危險因素情況,完善檢查。入院當日即口服阿司匹林200 mg,頓服,2周后減量為100 mg,頓服。治療1周后進行血小板聚集檢測。采用血小板聚集儀進行檢測。抽取空腹靜脈血6 mL,抗凝后混勻,離心10 min,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剩余血液再次離心10 min,制備乏血小板血漿,以乏血小板血漿作為空白對照,進行血小板聚集試驗,計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斷

      阿司匹林抵抗判斷[2]:同時具備在誘導劑二磷酸腺苷10 μmol/L濃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70%,在誘導劑花生四烯酸0.5 mg/mL濃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0%。如果僅符合其中1項為阿司匹林半反應。不符合以上指標者為阿司匹林敏感。隨訪終點為再次出現腦梗死或者發(fā)生血管事件、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單因素分析

      本組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者共41例,占20.5%,發(fā)生阿司匹林半反應者7例,占3.5%,共48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是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P < 0.05)。見表1。

      表1 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單因素分析

      2.2 兩組隨訪終點事件比較

      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死亡率、再發(fā)腦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總體的不良隨訪終點顯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組(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終點事件比較

      2.3 影響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P < 0.01或P<0.05)。見表3。

      表3 影響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阿司匹林在心腦血管保護作用中存在抵抗現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死亡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要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有學者提出阿司匹林抵抗應該包括應用阿司匹林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不能完全預防缺血性事件發(fā)生,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沒有受到抑制,BT未延長[3,4]。但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描述對臨床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不夠確切,部分患者合并有潛在的致病性因素,即使服用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是仍會發(fā)生血管栓塞事件。

      本研究共分析200例腦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情況,其中48例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占24.0%。而單因素分析中,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是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是導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機制還不十分明確,有學者認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處于過度活化的狀態(tài),活化的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血栓形成,另外活化的血小板還會加速炎癥反應,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效果發(fā)揮[5]。在血管事件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高危因素。有研究顯示,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患者心肌梗死、死亡、腦梗死的風險[6]。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發(fā)生死亡、再發(fā)腦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總體的不良隨訪終點顯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組,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二級預防的患者應及時觀察明確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旦出現阿司匹林抵抗,應積極更換治療方案。目前針對阿司匹林抵抗還沒有統一的方案,主要方法有增加阿司匹林劑量,但會增加不良反應,因此慎用,其他主要有更換其他影響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氯吡格雷或者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在臨床工作中,一旦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應積極調整預防方案,以降低患者發(fā)生血管事件的風險。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黃潔杰,梁輝,王文安,等. 環(huán)氧合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關系[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7):3258-3262.

      [2] 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尹釗,郭小梅,明章銀.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進展[J]. 醫(yī)藥導報,2013,32(8):981-984.

      [4] 葉沛,耿磊,楊開超,等.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 上海醫(yī)藥,2012,33(11):17-20.

      [5] 葉沛,李永霞,周敏杰,等. 心腦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相關性[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8):877-881.

      [6] 周強,易興陽,池麗芬,等. 阿司匹林抵抗與COX-1基因C50T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臨床研究[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7):634-63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與血管事件的關系。 方法 選擇腦梗死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療,服用1周后通過檢測血小板聚集率檢測患者是否出現阿司匹林抵抗,并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腦梗死復發(fā)以及其他血管時間發(fā)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與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相關性。 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P < 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P< 0.05或P<0.01)。 結論 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阿司匹林;腦梗死;抵抗;二級預防;血管事件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3-0034-03

      腦梗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阿司匹林是主要藥物?;颊甙l(fā)生腦梗死后,通常需要常規(guī)口服阿司匹林,控制危險因素,但是部分患者仍然會出現再次梗死以及其他血管事件[1]。研究顯示,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要顯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本研究分析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與血管事件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排除近7 d內使用其他非甾體抗血小板藥、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響血小板的藥物,排除有出血疾病史或者家族史的患者,排除PLT>450×109/L或PLT<100×109/L的患者,排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對阿司匹林過敏的患者。共有200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齡43~89歲,平均(68.9±11.2)歲。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資料、病史、相關危險因素情況,完善檢查。入院當日即口服阿司匹林200 mg,頓服,2周后減量為100 mg,頓服。治療1周后進行血小板聚集檢測。采用血小板聚集儀進行檢測。抽取空腹靜脈血6 mL,抗凝后混勻,離心10 min,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剩余血液再次離心10 min,制備乏血小板血漿,以乏血小板血漿作為空白對照,進行血小板聚集試驗,計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斷

      阿司匹林抵抗判斷[2]:同時具備在誘導劑二磷酸腺苷10 μmol/L濃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70%,在誘導劑花生四烯酸0.5 mg/mL濃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0%。如果僅符合其中1項為阿司匹林半反應。不符合以上指標者為阿司匹林敏感。隨訪終點為再次出現腦梗死或者發(fā)生血管事件、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單因素分析

      本組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者共41例,占20.5%,發(fā)生阿司匹林半反應者7例,占3.5%,共48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是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P < 0.05)。見表1。

      表1 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單因素分析

      2.2 兩組隨訪終點事件比較

      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死亡率、再發(fā)腦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總體的不良隨訪終點顯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組(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終點事件比較

      2.3 影響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P < 0.01或P<0.05)。見表3。

      表3 影響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阿司匹林在心腦血管保護作用中存在抵抗現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死亡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要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有學者提出阿司匹林抵抗應該包括應用阿司匹林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不能完全預防缺血性事件發(fā)生,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沒有受到抑制,BT未延長[3,4]。但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描述對臨床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不夠確切,部分患者合并有潛在的致病性因素,即使服用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是仍會發(fā)生血管栓塞事件。

      本研究共分析200例腦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情況,其中48例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占24.0%。而單因素分析中,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是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是導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機制還不十分明確,有學者認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處于過度活化的狀態(tài),活化的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血栓形成,另外活化的血小板還會加速炎癥反應,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效果發(fā)揮[5]。在血管事件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高危因素。有研究顯示,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患者心肌梗死、死亡、腦梗死的風險[6]。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發(fā)生死亡、再發(fā)腦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總體的不良隨訪終點顯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組,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二級預防的患者應及時觀察明確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旦出現阿司匹林抵抗,應積極更換治療方案。目前針對阿司匹林抵抗還沒有統一的方案,主要方法有增加阿司匹林劑量,但會增加不良反應,因此慎用,其他主要有更換其他影響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氯吡格雷或者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在臨床工作中,一旦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應積極調整預防方案,以降低患者發(fā)生血管事件的風險。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黃潔杰,梁輝,王文安,等. 環(huán)氧合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關系[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7):3258-3262.

      [2] 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尹釗,郭小梅,明章銀.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進展[J]. 醫(yī)藥導報,2013,32(8):981-984.

      [4] 葉沛,耿磊,楊開超,等.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 上海醫(yī)藥,2012,33(11):17-20.

      [5] 葉沛,李永霞,周敏杰,等. 心腦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相關性[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8):877-881.

      [6] 周強,易興陽,池麗芬,等. 阿司匹林抵抗與COX-1基因C50T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臨床研究[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7):634-63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與血管事件的關系。 方法 選擇腦梗死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療,服用1周后通過檢測血小板聚集率檢測患者是否出現阿司匹林抵抗,并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腦梗死復發(fā)以及其他血管時間發(fā)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與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相關性。 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P < 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P< 0.05或P<0.01)。 結論 阿司匹林抵抗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阿司匹林;腦梗死;抵抗;二級預防;血管事件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3-0034-03

      腦梗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阿司匹林是主要藥物?;颊甙l(fā)生腦梗死后,通常需要常規(guī)口服阿司匹林,控制危險因素,但是部分患者仍然會出現再次梗死以及其他血管事件[1]。研究顯示,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要顯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本研究分析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與血管事件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排除近7 d內使用其他非甾體抗血小板藥、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響血小板的藥物,排除有出血疾病史或者家族史的患者,排除PLT>450×109/L或PLT<100×109/L的患者,排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以及對阿司匹林過敏的患者。共有200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齡43~89歲,平均(68.9±11.2)歲。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資料、病史、相關危險因素情況,完善檢查。入院當日即口服阿司匹林200 mg,頓服,2周后減量為100 mg,頓服。治療1周后進行血小板聚集檢測。采用血小板聚集儀進行檢測。抽取空腹靜脈血6 mL,抗凝后混勻,離心10 min,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剩余血液再次離心10 min,制備乏血小板血漿,以乏血小板血漿作為空白對照,進行血小板聚集試驗,計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斷

      阿司匹林抵抗判斷[2]:同時具備在誘導劑二磷酸腺苷10 μmol/L濃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70%,在誘導劑花生四烯酸0.5 mg/mL濃度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0%。如果僅符合其中1項為阿司匹林半反應。不符合以上指標者為阿司匹林敏感。隨訪終點為再次出現腦梗死或者發(fā)生血管事件、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單因素分析

      本組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者共41例,占20.5%,發(fā)生阿司匹林半反應者7例,占3.5%,共48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是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P < 0.05)。見表1。

      表1 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單因素分析

      2.2 兩組隨訪終點事件比較

      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死亡率、再發(fā)腦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總體的不良隨訪終點顯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組(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終點事件比較

      2.3 影響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P < 0.01或P<0.05)。見表3。

      表3 影響血管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阿司匹林在心腦血管保護作用中存在抵抗現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死亡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要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有學者提出阿司匹林抵抗應該包括應用阿司匹林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不能完全預防缺血性事件發(fā)生,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沒有受到抑制,BT未延長[3,4]。但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描述對臨床阿司匹林抵抗描述不夠確切,部分患者合并有潛在的致病性因素,即使服用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是仍會發(fā)生血管栓塞事件。

      本研究共分析200例腦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情況,其中48例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占24.0%。而單因素分析中,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是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預測因素。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是導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機制還不十分明確,有學者認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處于過度活化的狀態(tài),活化的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血栓形成,另外活化的血小板還會加速炎癥反應,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效果發(fā)揮[5]。在血管事件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動脈硬化血栓型梗死是高危因素。有研究顯示,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患者心肌梗死、死亡、腦梗死的風險[6]。在本次研究中,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發(fā)生死亡、再發(fā)腦梗死率、心肌梗死率及總體的不良隨訪終點顯著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組,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二級預防的患者應及時觀察明確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旦出現阿司匹林抵抗,應積極更換治療方案。目前針對阿司匹林抵抗還沒有統一的方案,主要方法有增加阿司匹林劑量,但會增加不良反應,因此慎用,其他主要有更換其他影響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氯吡格雷或者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抵抗可增加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在臨床工作中,一旦患者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應積極調整預防方案,以降低患者發(fā)生血管事件的風險。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黃潔杰,梁輝,王文安,等. 環(huán)氧合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關系[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7):3258-3262.

      [2] 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尹釗,郭小梅,明章銀.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進展[J]. 醫(yī)藥導報,2013,32(8):981-984.

      [4] 葉沛,耿磊,楊開超,等.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 上海醫(yī)藥,2012,33(11):17-20.

      [5] 葉沛,李永霞,周敏杰,等. 心腦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相關性[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8):877-881.

      [6] 周強,易興陽,池麗芬,等. 阿司匹林抵抗與COX-1基因C50T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臨床研究[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7):634-637.endprint

      猜你喜歡
      抵抗阿司匹林腦梗死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從一開始就沒吃對
      祝您健康(2023年9期)2023-09-05 02:06:28
      Me & Miss Bee
      餐前還是飯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鍛煉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20
      餐前還是飯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64排CT在腦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及影像學特征分析
      做好防護 抵抗新冠病毒
      iNOS調節(jié)Rab8參與肥胖誘導的胰島素抵抗
      脈血康膠囊治療老年恢復期腦梗死30例
      玉树县| 和静县| 安福县| 彭泽县| 北安市| 鸡西市| 南陵县| 华池县| 江阴市| 沂南县| 教育| 陕西省| 蒙山县| 共和县| 蚌埠市| 丹东市| 海林市| 汶川县| 永靖县| 子长县| 石城县| 乐平市| 新绛县| 三穗县| 且末县| 桐梓县| 师宗县| 攀枝花市| 增城市| 衡阳县| 谢通门县| 罗甸县| 额敏县| 长子县| 遵义市| 百色市| 内黄县| 贺兰县| 古浪县| 金山区|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