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福鑫+孟祥萍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桶子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的挑運之后,完好無缺的桶子,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桶子到達主人家時,卻只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好水桶對自己能夠送滿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對于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他為只能負起責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難過。
飽嘗了兩年失敗的苦楚,破桶子終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對挑水夫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碧羲騿柕溃骸澳銥槭裁从X得慚愧?”“兩年過去了,因為水從我這邊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卻只收到一半的成果?!逼仆白诱f。挑水夫滿有愛心地說:“我們回到主人家的路上,你要多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p>
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水桶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這景象使他開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溫和地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只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水桶的那一邊卻沒有開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撒了花種,每回我從溪邊來,你就替我一路澆了花!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裝飾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這個樣子,主人的桌上也沒有這么好看的花朵了!”
讀完這則故事,真是耐人尋味。想一想故事中挑夫的那些豁達和淡定、愛心和責任、智慧和藝術,這些不正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所追求的嗎?
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自稱天天在搞教育、時時在談教育、刻刻在說教育,我們是否曾經(jīng)想過教育的起點是什么?教育的最初原點是什么?教師在從事教育行業(yè)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什么?我覺得,對每一個學生來說,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認識和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即首先承認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和個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完美的水桶和存在缺憾的水桶是不一樣的,故事中的挑夫無疑深知其中玄機所在,試想一下,如果那個挑夫不論“三七二十一”,一路標準化模具化實施“教育”,那么,這勢必會給他帶來無盡煩惱和憂愁,而且,每個水桶的“春天”也不會到來,水桶們只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或喜或悲,或存或亡。抱著“缺陷”過春天,其實就是在遵循著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承認差異,進而尊重差異。
教育的起點找到了,那只是萬里長征的一小步,真正的教育才剛剛開始,面對兩只差異的水桶,挑夫所采取的衡量標準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標準是能裝多少水,一個是能澆多少水。這樣一來,他們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彼此都找到了自身的閃光點,讓他們各司其職,各得所需。一個為主人填滿水缸,一個為主人裝點餐房。如果說教育的起點是前提,那么教育的關鍵就是要給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確定一個適合他們自己的衡量標準,讓他們在自己的標準圈里盡情地個性發(fā)展,并在成長的路上收獲尊重、理解、關愛、支持和幫助。
在尊重教育對象差異的前提下,制定多樣化的衡量標準,之后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應該把學生們教育成什么樣的人呢?故事中的挑夫無疑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讓學生們既要關注當下,又讓他們體驗成功,感受幸福;而且要服務長遠,滿足學生們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要。挑夫的大智慧就是,他看到了一只水桶的缺陷,并沒有盲目地去修補,反而是充分利用,讓有缺憾的水桶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發(fā)展的方向。再看看我們當下的教育,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努力修復那個一個個有缺陷的水桶,而且還希望能把它修得像另外一個水桶一樣好,甚至更好。
故事的主人公———那只有缺陷的水桶是不完美的,但通過挑夫的“四兩撥千斤”,故事的結局是完美的,當然,我也同樣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是完美的,不再有那些所謂的“歧視”和“硬性規(guī)定”,讓我們一起抱著“缺陷”走進教育的春天。
(作者單位:吉林蛟河市第二高級中學校吉林蛟河市第一高級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