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全球第一高度的長沙“天空之城”建設者曾放出豪言:4個月就可完成地上202層838米的建設。建設周期如此求快,留給規(guī)劃設計的周期則更短。雖然該建筑項目被中央叫停,但是類似這種求快的做法幾乎是國內建筑業(yè)界的十分普遍的一種亂象?!耙粋€星期出3到4個大型公建方案,8天出一個20或30萬平方米小區(qū)住宅的施工圖,8個月設計并建成一個幾萬平方米的展覽館……許多建筑項目都是一邊選址、一邊準備基礎資料、一邊邀請規(guī)劃設計單位進行投標、一邊進行項目報批。不止是在建筑項目周期上追求速度,在建筑設計上還盲目崇拜及模仿國外的某些建筑,又或者是照搬傳統文化的符號和建筑結構,古怪建筑層出不窮?!笆謾C樓”、“河豚塔”、“銅錢樓”,各地陸續(xù)出現的一些異形建筑引發(fā)了公眾集體“吐槽”,異形建筑異軍突起。給人一種,不做超高層建筑,城市就矮人一頭,沒有非線性,城市就沒有個性的假象。不久前在珠海的一個美術館評標會上,7個方案里4個都是扭曲的面和線。某些東部城市甚至放言要做“東方迪拜”。
另外,歷數中國二十年來所有的地標建筑,不難發(fā)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外國人設計的。2013年,東南大學等機構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對北、上、廣的城市核心區(qū)約一平方公里的區(qū)域進行圖片搜索發(fā)現,上海區(qū)域內的26幢建筑,除3幢為香港建筑師設計外,其他均為西方建筑師設計;廣州區(qū)域內12幢建筑中的3幢為國內設計,其他也均由西方建筑師設計;北京區(qū)域內的8幢建筑則全部由西方建筑師設計。由西方建筑師主導的設計之風,由大城市蔓延開來,就連縣城都舉辦“國際招標”招攬國外建筑師。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 孫一民
不夸張地講,現在很多建筑師就是畫圖機器,甚至很多大的設計院自己對專業(yè)的設計度、完成度都不掌控,追求速度?!币晃唤ㄖ煾嬖V記者,在歐洲,一個建筑有很充裕的設計周期,可能是兩三年甚至是四年。但在我國,設計周期往往半年到一年。往往是找?guī)讉€明星建筑師撐撐門面,其余的大小設計院都在趕進度出活賺錢。如此快速的方案出爐有何貓膩?靠抄。一是抄襲嚴重??吹絿饽膫€建筑作品好看或者有特色,就抄襲人家。二是符號化?,F在要求建筑有民族特色,就生搬硬套傳統文化符號。
程泰寧院士說,2002年,他曾經受委托擔任一項超高層建筑的設計師,開發(fā)商明確要求必須跟外國建筑師合作,現場方案介紹必須交給外國人來說。如今這種現象更為嚴重,請一個外國建筑師來站臺,這種現象十分突出。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前建設部副部長 宋春華
每個城市都能找到若干“白宮”、“凱旋門”、“羅馬柱廊”和“意大利花園”,這是一個不可理解的荒謬景致。要么最高,要么最怪。當前一些城市對于地標的崇拜已經異化,公眾建筑失去了中國氣質,極盡張揚,演建筑雜技、跳建筑街舞。前一段流行拉斯維加斯賭城風、迪斯尼卡通風,現在盛行迪拜高層風,扎哈非線性風。一個中部城市的文化中心都是變形非線性的建筑,整個地塊亂作一團。
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泰寧
公眾當然要質疑,一城九鎮(zhèn)、山寨建筑、方圓大廈以及那些貪大、求洋、超高標準的建筑怎么會出爐?但這些全記在建筑師賬上肯定是不公平的。所有這些的最初“創(chuàng)意”和最后的決策往往都出自各級領導。多數建筑師為了做成項目,看領導的臉色做設計,因為最后是領導說了算。
大師印記: 從丟勒到畢加索
2013.11.15-2014.4∣北京市海淀區(qū)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是賽克勒博物館創(chuàng)館20周年的紀念活動之一。館藏中將近300件由西方傳統與現代藝術大師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包括銅版畫、石版畫、木版畫和繪畫)構成了中國大學博物館藏品中唯一的一套西方藝術的永久藏品,這樣的一套藏品在全國的博物館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這批展品中包含了眾多西方重要的版畫藝術家的作品:阿爾布雷特·丟勒、彼得·布魯蓋爾、倫勃朗·范·萊茵、威廉·賀加斯、喬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奧諾雷·杜米埃、尤金·德拉克洛瓦、亨利·馬蒂斯、巴勃羅·畢加索等人的作品在其中均有呈現。博物館還擁有一小批由西方藝術巨匠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繪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由德拉克洛瓦所繪的駿馬圖、一幅由杜米埃創(chuàng)作的精致的素描以及一幅由弗朗索瓦·路易斯·弗朗西亞創(chuàng)作的水彩風景畫。
何岸、秦思源、張慧:一次
2013.12.21-2014.3.5∣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798藝術區(qū)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三幅大銀幕占據主展廳,一些小的顯示器也穿插在空間之中。三位藝術家各自的影像思路在作品中結合成一種整體視覺感受,節(jié)奏、聲音還有鮮明的光影對比都是作品的重要成分。屏幕的位置使觀眾只能同時看到兩塊屏幕,以此改變藝術家之間的對應結構;小的顯示器作為對大屏幕內容的補充,成為溝通合作作品和個人作品的橋梁。展覽的標題揭示了這個藝術計劃的性質:“一次”并非群展也非3個個展,并且這三位藝術家也不是藝術家團體——它是由3個創(chuàng)作方式完全不同的藝術家進行的一次合作。每位藝術家從合作完成的錄像中汲取靈感,再為這個展覽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個人作品。但為了創(chuàng)造這個臨時的集體創(chuàng)作狀態(tài),每個個體的創(chuàng)作慣性都不得不被破壞掉。藝術家利用陌生的媒介逼迫出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可能性。尋找這種潛能并非為了集體創(chuàng)作本身,而是對他們各自的藝術實踐有所回饋。
土耳其視覺藝術展
2013.12.24-2014.2.16∣北京市朝陽區(qū)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土耳其視覺藝術展》是2013年中國“土耳其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展覽項目,是文化年的收官之作,也是對2012年中國文化部在伊斯坦布爾舉辦的《印象敦煌——中國文化大展》的回訪。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唯一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圣索菲亞大教堂……這些充滿歷史滄桑感的關鍵詞,都與一個國家緊密相連,她就是土耳其。此次展覽匯集了土耳其當代優(yōu)秀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陶瓷、動漫、攝影、多媒體、美術設計、建筑設計、舞臺美術等眾多門類,以及裝飾彩繪、地毯制作、土文書法、花磚藝術和圖書裝幀等多種傳統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是對土耳其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全面而集中的展示。此展有助于中國觀眾直觀地了解土耳其的視覺藝術,加深中國公眾對土耳其國家及其文化藝術的切身感受。
迷宮——姜琤個展
2013.11.23-2014.1.12∣北京市朝陽區(qū)崔各莊鄉(xiāng)草場地藝術區(qū)327號穎畫廊
姜琤的藝術是介于一種具體的現實圖像與非真實場景之間的界限上,以一種意象的隱喻尋求對自我、對現實別有懷抱的判斷、思考與表達。畫面賦予的是一種繁復、顫動與脆弱的結構,他似乎有意打亂了視覺的次序,將其生存狀態(tài)和內心覺知,轉化并切割成無數粼光閃閃的碎片,營造了真實和夢幻的間隔與交集,彌漫著悲憫、惆悵、神秘的視覺效果。這實際是在隱喻性地顯示著他本身的經歷、記憶和境遇,抑或也是一種相互關系的感觸,一種相對應的吸附。在這樣一種具有超驗之感的方式中,藝術家并不刻意尋求事物和現象的所謂意義。根植于日常之中的藝術,首先是一種在最無意義的事物中去發(fā)現極其有意義的能力,一種將隨便什么、隨處出現的東西提升到最為重要位置上的能力。此次個展“迷宮”將展出包括油畫和紙上作品將近2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