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衡
家里老人難免有生病的時候,且老年人多為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支肺氣腫及心腦血管病等,需要長期服藥。在家中存放一些常用藥,既可以做到“小病自己治”,又便于應急。然而,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差,有時會服錯藥。如何讓藥品療效最大化,又不損害健康,做子女的需要多費心思。
家庭常備藥可分為口服和外用藥兩大類:口服藥物如抗生素、感冒藥、止咳平喘藥、退燒藥、開胃藥、降壓藥、腹瀉藥、心腦血管藥、維生素等。外用藥如創(chuàng)可貼、濕潤燒傷膏、活絡油、碘伏、棉簽等。如何管理呢?
買藥盒
首先,最好買個分類藥盒,主要分為1周或1月用量兩種,即分別有7個或31個小格,早、中、晚用不同的顏色分開;亦可將老人藥品分區(qū)存放,藥瓶貼上3色標簽:藍標簽為每日必用藥,主要用于治療慢性??;黃色標簽為生活備用藥,治療一些小病小傷;紅色標簽為急救藥,應放在較醒目的位置。老年人若有冠心病,應備少量的硝酸甘油,預防心絞痛的急性發(fā)作。
做記錄
作為晚輩,可以協(xié)助父母將每天要吃的藥物按量分類放好,老人往往記性不好,要讓他們一看就知道該怎么吃;如果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在去看老人時,幫他們把1周的藥量分好,每次吃完后就“打勾”做記錄,避免忘了吃或者重復吃。服藥清單要將所有要吃的藥物寫清楚,并在日歷上標明服藥次數(shù)。
讀說明書
給患者用藥前須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掌握該藥適應證、有效期和禁忌證。若是過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千萬不要抱僥幸心理。弄不懂之處應請教??漆t(yī)生。
患者生病時若表現(xiàn)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咳嗽不止、腹痛難忍、頻繁嘔瀉、面色蒼白或發(fā)青等癥狀提示病情嚴重,應及時去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切不可自行在家用藥而耽誤病情而造成不測。
存檔案
老人看病往往要跑幾個科室,開很多種藥,各種藥物之間、藥物與飲食之間都容易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因此保存好老人完整的用藥記錄、藥物過敏史,是避免藥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應的重要一環(huán)。建議每次就診前,都要帶好,并盡量找固定醫(yī)院的固定醫(yī)生咨詢,包括藥物療效或產(chǎn)生哪些不良反應,以及有無藥物相互作用等,若有應及時找醫(yī)生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服藥后,應留意老人身體情況,有異常及時找醫(yī)生。在復診時,必須誠實、主動告知真實服藥情況、前后身體變化、是否有服用其他藥物或保健品等內容。此外,每兩個月必須清點一次藥箱,及時清除過期藥。若擔心老人忘記吃藥,可設置鬧鈴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