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評價的重要性已經逐步得到了幾乎所有教師的認可和重視。正確合理的課堂評價是高中數學課堂高效、順利展開的重要保障;是構建教師和學生無障礙交流、共同構建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的媒介。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實時反饋是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所必須時刻關注的,其主要方式有,上黑板板書,對課堂提問的回答以及小組討論,課堂作業(yè)等等。通過對這些課堂內容的有效評價、正確評價、合理評價,才能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反饋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評估,從而及時通過訓練等手段進行鞏固,提升能力。而如今的高中數學課堂評價中常常暴露出許多問題,如只注重結果不注重評價過程。如過于重視知識和技能的評價,忽略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評價,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所以在課堂教學的評價中要注意避開這些誤區(qū)。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結果,輕過程評價。
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中,數學占的比重很大,所以很多教師尤其是數學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結果。在很多學校的工作考核中,總分、均分等等也是考察教師的重要指標,對教師好壞的評價也多以學生分數作為參照條件。在這樣思想的影響之下,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也一般注重結果。不管其他怎么樣,能取得最后結果的正確以及得到高分就好了。毋庸諱言,分數第一的思想,仍然活躍在很多教師甚至學生的思想中。首先,作為教師不能否認結果、否認學生直觀分數的重要地位,關鍵是不能唯分數論,把分數妖魔化,絕對化。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不僅僅要一個好的結果,一個嚴格的、正確的過程也是我們所必須關注的。再有,分數的取得跟結果的取得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不一定能夠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在課堂評價中,尤其是在高中數學的課堂評價中,對于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了解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總體表現,就要對整個學生參與的教學過程給出正確合理客觀的評價。這樣才能得出學生有沒有能夠將課堂講授的知識全部到位,吸收。在如判斷、解題思路、分析能力、綜合思維能力等方面有沒有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沒有更加濃厚。再結合學生課前、課后的種種反饋情況,才能完整的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也才能得出對學生科學合理的評價。
例如在高中數學蘇教版必修3的第二章,系統抽樣中,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學校高二年級一共有二十個班級,每班有五十個學生,為了了解高二學生的視力狀況,從這一千人中抽取一個容量為一百的樣本進行檢查,請問應該怎樣進行抽樣?這時很多同學都知道使用系統抽樣這個知識點解決問題。而忽略了系統抽樣過程是要有嚴格的步驟的。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要要求學生把整個過程都詳細的闡述出來。而不是只講結果。這樣就能避免課堂評價的時候常犯的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
二、重知識,輕能力評價。
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推行多年,但很多教師腦海中或多或少還會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重點關注了知識層面的評價,而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要求顯然不夠。對學生的要求停留在會做題、會考試,會與教參上說的一字不差就行。新課改也推進了這么多年,想想我們又有了多少實質性的改變,我們的學生在能力上又有了多大的提高?有些老師也曾經嘗試著重視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但不會立刻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沒有讓學生做幾道題,強化一下效果好,很多教師又放棄了新課改的一些思路,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起點。對學生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句空話,要實實在在地體現到我們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作為教者,在教案中所預設的“能力目標”不能只是一句閑語。在實際高中數學教學中,重點準備訓練哪種能力,如何進行強化,要達到怎樣的要求,都要進行精心的準備。如果老師輕視能力培養(yǎng)與評價,會讓學生也忽略這個問題。對數學整體思維的構建顯然是不利的。
例如在算法的含義一課之中,一個課堂問題:求給出1+2+3+4+5的一個算法。在這個問題的評價中,很多學生容易走捷徑。用N+1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由于這個式子的簡單性也能夠很快得出答案。如果教師在課堂評價中給予過分的肯定的話,就犯了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陷阱。在算法這一節(jié)課的課堂評價中,一定要深化進能力層面。要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而且要找到最適合的步驟。且要求在有限的步驟內求出問題的結果。每個步驟還必須是可行的、明確的。從能力層次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三、評價指向不明。
課堂評價尤其需要評價的明確指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是最重要的課堂任務之一,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主體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果評價指向不明,學生也可能從幾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但是,由于對一個問題的看待角度過于寬泛,導致日后的印象會如過眼煙云,效果不佳。所以在進行課堂評價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評價的指向性問題。
例如在分層抽樣一課的教學中,對于這樣的一個問題:某校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各有學生數量一千人、八百人和七百人,為了了解高一、高二、高三學生的視力情況,從中抽取容量為一百的樣本,如何抽取比較合理。這個問題提出之后,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根據第一節(jié)抽樣方法和第二節(jié)系統抽樣的教學內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顯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有較強的指向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評價為引導展開對分層抽樣知識點的學習。同時也要綜合的看待問題,看看到底在什么場合使用什么樣的抽樣方法。在有了明確的指向之后經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根據分層抽樣理論,將總體中按不同比例進行抽樣,得出應抽取高一的學生四十名,高二的學生三十二名和高三的學生二十八名。在評價指向明確之后,學生也就有了明確的探究目標,課堂效率也會顯著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冠今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