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英
教《先秦諸子選讀》有感
趙金英
隨著陜西省新課改的實施,高中語文教材有了必修和選修之分?!断惹刂T子選讀》作為選修教材,我教了兩遍。第一次翻開課本,我有兩個感覺:一是耳目一新,驚喜,眼前一亮;二是教材內容有難度,備課量大,比較費勁。記得第一輪時,我備課采取了四步走的方法:通讀——查字典——疏通句意——挖掘內涵。我知道,四輪學習法也不過如此。但也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敢走上講臺。第一遍教后,有很多感想、心得,想一吐為快。但當時備課、上課、搞活動,實在緊張,沒有抽出時間,很多想法也就擱淺了。到了第二輪教學時,由于有第一次備課墊底,教起來自然就輕松多了,也終于有時間梳理一下自己的所得所感,寫下一孔之見。
高中語文選修模塊之一的《先秦諸子選讀》,在“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科學精神,提高文化素養(yǎng),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價值,有益于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有益于陶冶學生身心、涵養(yǎng)德性,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把握社會、人生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先秦諸子對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問題,有異常敏銳而深刻的洞察。他們或者教人以種種智慧應對社會人生問題,或者啟發(fā)人們對種種社會人生問題進行反思。如今,這些睿智的思考對我們仍有引導和啟示意義。
下面我就從老莊作品中各選取一個片段,來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體會。
在老子的《有無相生》一節(jié)中有這么幾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p>
老子的老師常樅病重,老子前去探望,問老師還有什么要教誨弟子的。常樅張開了嘴,他的牙齒全都掉光了,他伸了伸舌頭,問老子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子深思了一會,恍然大悟:“牙齒雖然堅硬,但它們全都掉光了;而舌頭雖然柔軟卻能長存?!背赫f:“對了,天下道理都在這里面了!我沒有什么要告訴你的了!”
于是,老子的很多根本思想就在這舌頭和牙齒的啟發(fā)下產生了。
這一節(jié)老子重在闡明強與弱的辯證關系。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滿了從一個方面向另外一個對立面轉化的可能,必須抓住那些可以促使變化轉向有利于社會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付出必要的努力,這是《老子》帶給后人的啟示。那么,對于老子的“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思想,學生是怎么看待的?
學生看法不一,有的說:我覺得老子說得很有道理?!氨鴱妱t滅,木強則折”。俗話說的好:“樹大招風”、“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哀兵必勝”、“先讓一步然后還手”、“寧受胯下之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時太過于強勢反而會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形勢之中。
有的說:有些事物雖然表面看上去很弱小,但我們不能小看它們的力量,人們常說“滴水穿石”“繩鋸木斷”“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也強調剛柔相濟、以柔克剛,正所謂“柔弱處上”。
有的說:人際交往中也不能處處爭強好勝,“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這些都是在忍讓和委屈中保持清醒理智的態(tài)度來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積蓄力量,用以奪取最后勝利,這也屬于中國的智慧。
我在高度肯定學生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辯證認識,凡事都不是絕對的,老子強調大與小、難與易、有與無、長與短、強與弱、福與禍之間會相互轉化,老子的“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調的是不要過分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優(yōu)勢,不要去競爭或爭奪那種強大,要使自己能持久而有韌性,體現老子“以退為進”的哲學,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強”的思想。這一思想在總結世事經驗、開啟人生智慧上曾起過很大的作用。這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的處世之道,有時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老子的辯證法對提高人的自身修養(yǎng),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一個極富人生哲理的判斷,因為現實生活中,自知實際更為困難,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強調了加強自我修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經常反省自己,要不斷地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要抑制貪欲堅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撓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還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輕易向人許諾一定缺少誠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因為輕易許諾,就不會拿出足夠的心神力量去面對那些事,也不會認真去對待,最終必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容易就會輕敵,不能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最終面對困難無所措手,“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因此,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難,所以始終沒有困難。這些經典言論,對于現在的我們,無論行事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
在人生的旅途中,意外的打擊會使人猝然陷入絕境。當我們遭遇意外變故或打擊時,很多人陷入了消極頹廢的境地不可自拔,覺得人生已無路可走、無路可退,而莊子是怎么看待這一切的?他的人生處世哲學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呢?
在《莊子》的《惡乎往而不可》一文中,病后的子輿變得腰彎背弓,五臟比頭都高,下巴藏到肚臍眼上,肩膀高過了頭頂,彎曲的頸椎骨指向天空。面對讓人驚顫的畸變,生不如死的哀痛,子輿卻泰然處之,“心閑而無事”,甚至自嘲說:“偉哉夫造物主,將以予為此拘拘也!”偉大啊那造物者,將把我弄成這種屈曲不伸展的樣子。子來“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huán)而泣之”。但他卻能做到“成然寐,蘧然覺”。酣然入睡,自在地醒來。
我們常人遇到子輿、子來那樣的不幸大概會覺得生不如死、萬念俱灰,而子輿、子來為什么能保持平靜、鎮(zhèn)定呢?
子輿與子來之所以能坦然面對疾病和死亡,是因為他們能正確看待生死。子輿解釋自己生病是合時順理的,是自解倒懸之苦,故泰然處之。“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弊虞?、子來這樣的人雖面臨著某種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內心的平靜,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實現人生的突圍,沒有被困境壓倒。莊子看來,為生老病死而樂而哀而戚戚不安的人,是被頭下腳上地倒懸著,解除倒懸之苦只能靠自己。莊子說:“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也就是說,人應當有“德”,不能失去精神支柱。只有有德者才能安然地領受那些人生的無奈,就像順從命一樣。反之,承受這種人生無奈而能做到心安的人,也就是有德之人了。莊子試圖使人在陷入絕境時,靠內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懸之苦,實現突圍,而不是被困境壓垮。
莊子強調的是人面對疾病、死亡時的樂觀態(tài)度。既然無可奈何、無力回天,那就不妨安然接受。莊子啟發(fā)世人說,安然接受就是一條出路。一代文豪蘇軾的人生處世態(tài)度就深深地受到道家的影響。在經歷了“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之后,蘇東坡也一度消沉、頹廢過,他帶著政壇和文壇潑給他的滿身臟水向黃州赤壁走來,最終在“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現代作家余秋雨曾寫過一篇文章《東坡突圍》,講的就是蘇東坡怎樣安然地面對人生的風雨,實現精神上的突圍。
安時處順的思想固然有它的消極面,它折射出靈魂在現實壓迫下的無奈,但在困境中的安時處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對命運的屈服或坐以待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生真的是無路可走了。在莊子看來,我們能做的是接受這無可奈何的現實,從對死亡和困厄的恐慌中解脫出來,實現精神上的突圍,而不是讓困境把你壓倒。當無可奈何之事不能擾亂你內心的安寧時,從精神上說你就是勝利者,從實際上說你的生命顯示了更強大的韌性。莊子就是要啟示我們從精神方面著手,來增加生命的強度和韌性,它蘊含著對社會人生的大同情和大關懷。
記得高中老教材有一篇文章叫《莊子,在你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當我們在現實的物欲面前迷失了自我時,不妨讀讀《莊子》,莊子告訴我們要看守住心靈的月亮;當我們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甚至陷入困境時,不妨回頭看看莊子,莊子告訴我們:人生總是有路可走的,因為真正的快樂和自由源自內心。老莊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不驚,百折不撓。他們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zhèn)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給焦慮、浮躁的社會心境開出一劑清涼方。如果說儒家給我們指引了世俗社會的進取之路,那么道家則教會我們在困境中如何實現精神突圍。
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充滿智慧、經驗、哲理,富含人文精神,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因此,怎么用好這本教材是要下一番苦功的。我覺得,教師應做到:
1、解放思想,打破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的常規(guī),重在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先賢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涵,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要拉近學生與經典的距離,就像于丹教授所說的那樣,“用生活詮釋經典”,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例,結合一些耳熟能詳的俗語來理解經典,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學有所獲。
3、要把《先秦諸子選讀》的教學與學生的寫作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背誦一些經典名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文素材,讓課本素材走入作文,提高學生作文的思想深度。
以上是自己的一管之見,是自己的點滴所得,也是自己喜愛老莊的原因。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充斥著消費主義、欲望驅動與金錢至上。處此功利時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很少有人曾到過自己的心靈深處。老莊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想想另一面,例如愛惜、尊重自然、不要犯急性病等;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安家,可以讓我們的心靈找到歸宿,可以讓我們回歸本我的狀態(tài)。人生常常喜歡并追求“加法”,其實有時“減法”更加英明智慧,更有裨益。而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中國的文化、老莊的文化,才會擁有智慧,才能笑對人生。
趙金英,教師,現居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