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曉梅
(蕪湖市繁昌縣城關實驗小學,安徽 蕪湖241200)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對基礎教育評價與考試進行了大量的改革,但現行的評價及考試制度評價功能單一,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法單一,評價主體錯位,與當前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一定差距。新課程評價改革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但是我國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方式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重結果輕過程。許多人一直把評價與考試測驗畫上等號。他們只關注學生學習結果,忽視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以及經歷和情感體驗,忽視學生逐步進步的狀況。二是評價主體單一。傳統的學習評價往往都是教師評價,很少會有學生自評或學生互評,學生一般只能接受評價而無權參與評價,評價結論不客觀、欠全面,學生對評價結果有時也不認同。三是評價功能弱化。目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通過評價給學生分等級排名次,把少數優(yōu)秀者從眾多學生中選拔出來,其功能仍以鑒定、選拔為主,弱化了形成性評價具有的激勵、反思等功能。四是評價方法量化。教師評價學生的主要形式是紙筆測驗,喜歡用具體的分數評價學習結果,很少采用不同方法對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作實質性的描述評價。
形成性評價既注重學習過程又注重學習結果,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根據獲得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學生根據同伴或教師的反饋,及時制定改進學習計劃。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意義重大。
形成性評價最初是斯克里芬使用的評價概念,但他沒有給形成性評價一個確切的定義。隨后,布魯姆對形成性評價作了概括:“形成性評價就是在課程編制、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使用系統性評價,以便對這三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過程加以改進?!泵鞔_了形成性評價是一個動態(tài)的活動過程。他認為“形成性觀察的主要目的是決定給定的學習任務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它的目的不是對學習者分等級或鑒定,而是幫助學生和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為進一步提高必需的特殊的學習上”。陳玉琨認為“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
雖然學者給出的形成性評價概念各不相同,但都強調形成性評價更關注過程、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可為師生提供教學方面的反饋信息,師生利用反饋信息修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既可促進教師的教,又可促進學生的學,是一種雙向活動。形成性評價注重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潛能,激勵學生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為教學提供反饋,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形成性評價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在個性特征、學習習慣、態(tài)度、興趣愛好、知識能力水平、學習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注重對他們的知識、智力和情感因素等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評價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評價的過程性。形成性評價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不斷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學生而言,形成性評價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學生學習與鍛煉的過程,學生需要復習和深化所學知識,強化與同學之間的了解與合作,是學生走向成熟不斷成長的一個過程。
3.評價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不僅對學生掌握知識和內容的水平進行評價,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進行評價;評價方式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師生合作評價;評價標準既有以課程目標為參照的統一標準,又有以學生的縱向發(fā)展水平為參照的個人標準。
4.評價的開放性。形成性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進行的評價,以能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為原則,不同于傳統的為選拔、排序而進行的終結性評價,在評價中可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教師轉變了角色,從傳統的“考官”逐漸轉變?yōu)閷W生的“合作者”。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評價活動是在自然開放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
5.評價的發(fā)展性。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獲得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通過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活動進行記錄和反思,反映學生的進步情況。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不斷得到激勵,體驗成功,增強自信,促進了學習。學生通過評價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反思不足,調整學習策略。通過評價特別是同學互評及師生合作評價可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精神等,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1.診斷功能。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合理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也對教師的教學情況特別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2.反饋功能。形成性評價可將教學中的各種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即教師和學生,使師生都能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及進步狀況。學生可根據教師評價及同學互評的反饋信息,及時制定改進學習的計劃和努力的目標。教師則可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反思功能。形成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并促進其自我反思,使其能發(fā)現學習中的問題并改進自己的學習。無論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還是學生互評,都可促使學生對前期行為進行總結,并對今后作進一步規(guī)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反思與總結習慣。
4.激勵功能。形成性評價注重從多方面評價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yǎng)合作學習、參與意識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靶纬尚栽u價促使學生認真學習,教師認真工作,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激發(fā)教學熱情,從而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p>
5.記錄功能?!靶纬尚栽u價的評價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尤其是重視質性評價方法,如成長記錄袋等評價方法,而且強調評價的日?;?、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通過形成性評價可以清晰、全面地記錄個體成長的點點滴滴,為科學診斷和調整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充分的具體的依據。”
1.發(fā)展性原則。評價的作用在于對教學的動態(tài)調控,而不是區(qū)分學生的優(yōu)劣和簡單地判斷答案的對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不能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簡單的好壞之分,重要的在于強調其形成性的作用,注重發(fā)展功能。學生評價要圍繞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這是發(fā)展性原則的核心思想。通過評價學生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身心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發(fā)展,發(fā)現和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最終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發(fā)展。要反對僅僅為升學而進行的評價,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工具和手段。發(fā)展性原則是學生評價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2.主體性原則。在評價中,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被評價的主體。評價活動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進一步進行有效的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重視對學生主體的評價,調動學生主體意識,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評價中教師要從傳統的“考官”角色逐漸轉變?yōu)閷W生合作者角色。通過實施以學生自評或互評為主的形成性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規(guī)則的制定和調整,能讓他們清楚地了解評價的實施標準、操作方法和對他們學習起的作用,從而能積極配合,使形成性評價有效進行。
3.多元性原則。評價應堅持多元化,要考慮到學生在興趣、愛好、個性等方面的差異性,因材施教,真實而全面地評價所有學生,促進學生學習。形成性評價有觀察、訪談、問卷調查、測試、學生檔案、活動記錄等多種方式。評價主體上有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及學生互評。其內容既重視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也要關注對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評價;既要對課堂上的情況進行評價,也要對課后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
4.過程性原則。作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工具,對于學生的評價要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由于形成性評價即是過程性評價,所以過程是評價的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評價方式對學生作出正確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進行考評,也要對他們的思想變化過程進行評價,多角度評價反映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在日常學習中,學生聽課的專注度、預習、復習、對學習活動的參與、作業(yè)等學習環(huán)節(jié)對學習的效果有著很大影響,評價者可以抓住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
5.開放性原則。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促使人的全面發(fā)展,采取形式多樣的評價方法和手段,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素質都得到提高。無論是課堂表現觀察、作業(yè)記錄、測驗、問卷調查等都是在自然的狀態(tài)和開放、公開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評價結果對教師、同學、家長和其他教師開放。
6.激勵性原則。行為主義認為,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fā)揮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力就有可能發(fā)揮到80%~90%甚至更多。小學評價改革的根本目的應當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而不是甄別和淘汰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從而會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評價學生時,要讓他們能隨時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通過激勵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培養(yǎng)其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性評價注重激勵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fā)學生潛能,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讓學生通過形成性評價,看到自己進步的過程,體驗每一點進步和成功的喜悅,產生進步的動力,達到促進學生不斷發(fā)展的目的。
7.可行性原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還要考慮到教學的實際情況,不應加重師生的負擔,評價程序、標準及方法等要盡可能簡潔明了,便于施行。如果評價過程過于復雜,那么師生就很難靈活操作,甚至會產生厭煩的情緒,評價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所以在制訂評價方案及進行評價時,要考慮到可行性。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謂興趣,是人們尋求知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興趣可培養(yǎng)學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他們強大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努力學習。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形成性評價具備隨機性,能客觀公正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取得的進步,能有效地關注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和心理動態(tài)。實施形成性評價,教師指導學生公正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正確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誤,學會進行自我評價,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發(fā)揮學習主動性。實施形成性評價,在課堂上可給予學生巨大的表現空間,使教學逐步成為一種有效的、多層次、多方位的信息交流過程,尊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整體參與能力及其情感態(tài)度,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絕大多數同學的興趣。
2.有利于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實施形成性評價,教師經常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不同形式的檢測,作出評估,既可及時鼓勵學生,也可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教師本著尊重個體差異的宗旨,設計出不同的檢測目標;如果相同的目標,得出不同程度的結果,教師也應因個體差異而作出相應的評價,贊賞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特長,贊賞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贊賞學生為學習付出的任何努力,不應讓學生有勞而無功之感。正是基于這一點,形成性評價要求關注學習者的情感和學習過程,能同時讓差生與優(yōu)生在課堂活動中都“有用武之地”,那么,不同的個體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3.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強調“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的今天,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知識,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知識的獲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教師急功近利,盯住某一次小型的終結性評價,而不顧學生的實際需求、個性發(fā)展和具備的接受能力,搞突擊,走捷徑,就會使學生形成不良的學習方法。教師要關心學生的長遠利益,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依據知識結構的推進規(guī)律,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性評價是注重關注過程的評價,是面向未來、重在發(fā)展的評價。實施形成性評價,通過觀察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考察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和嚴謹的態(tài)度,有利于其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指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在這一點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1]馬永霞.教育評價[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
[2]布魯姆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周衛(wèi)勇.走向發(fā)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