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艷
道家村漫行
陳丹艷
北流河,在桂東大地上由南向北流淌,河面寬闊而深邃,兩岸翠竹成林,我們溯江而上,去尋訪那一方美麗而充滿傳奇的村落。
小船在綠意盎然中逆流而上,劃過碧綠無垠的河面,劃過倒影在水中的翠竹,而后隨著一浪接著一浪的波濤沖向岸邊,在“啪啪啪”的拍打聲中,道家村翩然而至。
道家村,一個很有意境的名字,一個很有歷史的村落。自隋唐時代便有記載,唐初土著人竇始統(tǒng)治石表山,名竇家土司,又名竇家寨。清光緒年間,曾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的竇家人楊道,將其改稱“道家”,一直沿用至今。
道家村地處北流河與思羅河交匯之處,作為南方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北流河是連接南洋和黃河的重要河道之一,道家村便處在這條通道上。正是因了這個緣故,道家村歷史上曾一度繁榮,歷朝歷代均在此設立驛館,接待過往官員,四方商旅必經(jīng)道家村,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駐足停留,明朝大學士解縉曾寓居于此,吟下那首著名的《竇家寨》:“竇家寨前朝雨晴,思羅江內水初生。楊梅果熟春將暮,豆蔻花開鳩亂鳴?!?/p>
沿岸邊的青石臺階拾級而上,兩行長約數(shù)米的青條石鋪就的道路,毗鄰依次排開,從碼頭向道家村延伸。這數(shù)十條寬闊平滑的完整條石,向我們印證著道家村曾經(jīng)的繁榮和輝煌。
觸摸著河岸邊的青石古城墻,眺望平靜的河面,恍惚中,我仿若置身于當年的道家村:一艘艘或裝滿貨物或滿載游客的船只,在江面上穿行,船公的吆喝聲在熙熙攘攘中此起彼伏;碼頭上,五湖四海的人群紛至沓來;街道上,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好一派熱鬧景象。
道家村坐落在風景優(yōu)美的國家4A級風景區(qū)石表山景區(qū)內,不僅自然風光旖旎,名勝古跡也眾多,如今現(xiàn)存在道家村中的歷史文化遺存仍處處可見,古建筑遺址如司署衙門、驛站、觀音閣、古戲臺、古鹽倉、通濟橋、三代古園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福隆莊”了。
福隆莊內的精美浮雕
福隆莊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原建筑占地面積約3600多平方米,是由左右?guī)颗c三進房屋組成的四合院。歷經(jīng)兩百多年的風雨洗禮,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僅有這三進主體建筑了。整個福隆莊宏偉莊嚴,青磚瓦房,屋檐下墻頭上的精美浮雕、壁畫、題詞隨處可見,獨具一格,精美絕倫,既滲透出濃厚的中國古文化底蘊,又不失華貴典雅之氣。
走入福隆莊,雕刻著“四知堂”三個字的牌匾,懸掛于第三進的門頭之上,剛勁有力中透露出莊嚴穩(wěn)重。據(jù)當?shù)厝苏f,這里蘊含著一個傳奇的故事。據(jù)記載,西漢年間,官至太守的楊震,在赴任途中,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嚴詞拒絕了學生送來的黃金,楊震“暮夜卻金”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后世楊姓族人將這位一生清廉、一心為民的好太守,尊為他們共同的祖先,但凡楊姓族人的聚居地,均設“四知堂”作為宗祠,弘揚祖德,昭示后人。
福隆莊內的“四知堂”碑記,對楊公的美德進行了詳盡記載:“……至數(shù)十世漢代關西夫子震公,鸛雀銜鱔,叼鷹四世公卿。震公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夜拒賄金,廉潔奉公,清節(jié)長存,揚‘四知’之源,是立堂號焉……”看罷這一段碑文,我不禁對這位太守肅然起敬。
如今,福隆莊還在,四知堂屋檐下倒置的蓮花瓣雕刻,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依然光亮如新;思羅河還在,兩岸綠竹婆娑,連綿不絕向北流淌的河水,依然清澈見底。而楊公已逝!
正當我滿懷感慨時,藤縣博物館李館長的一番話,讓我驚喜不已,為了深入挖掘“四知堂”蘊含的歷史廉潔文化資源,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三級紀委共同籌措資金近200萬元,在此建立“四知堂”廉政教育基地?,F(xiàn)在,福隆莊已經(jīng)修繕一新,這座古老的建筑,已經(jīng)賦予了新的使命。楊公的美德,必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傅燕蘭
福隆莊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