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南昌師范學院中文系,南昌330032]
《呼嘯山莊》邊緣人形象分析
⊙楊洋[南昌師范學院中文系,南昌330032]
《呼嘯山莊》的主人公都具有邊緣性,處于一種既疏離于主流社會又向往與主流社會融合的自我焦慮與痛苦掙扎中。他們邊緣化的程度不同,試圖消解這種尷尬境遇的方式也不同?!逗魢[山莊》通過對兩代人所具有的不同人生歷程及生命歸屬——或在死亡中消解,或在文明中沉醉的描述,揭示了要得到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是人類埋藏心底的共同期望。
邊緣人自我焦慮掙扎認同
“邊緣人”(marginalman)是美國社會學家帕克提出的概念,狹義上指同時參與兩個以上的群體,其行為模式捉摸不定的人。①時至今日,“邊緣人”一詞被廣泛運用,其含義早就超出了帕克的界定范圍。有人試圖從字義入手,給“邊緣人”一個明晰的定義:“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邊緣’的解釋,‘邊緣人’當指具有多重矛盾性格的悲劇人物,這種人物的突出特征是在邊緣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出進退兩難、不由自主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最終失去自己的生活出路,失去作為人的真實性格?!雹谝灿腥嗽噲D給它一個普遍適用的定義:“邊緣人就是生活在主流社會以外的,行為超出社會一般準則的非主流人群?!边@樣,“邊緣人”就有了兩層意思,即身份的邊緣人和具有邊緣心態(tài)的普通人。③通過這些林林總總的定義我們可以明確一些共同的東西,即邊緣人的處境是尷尬的,他們的選擇是矛盾的、困惑的,甚至是痛苦的。他們是兩種文化對流后的產(chǎn)物,是精神上的流浪者,所以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焦慮傾向。
《呼嘯山莊》的主人公都具有邊緣性,然而一個人的邊緣性程度及范圍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文化氛圍、群體壓力以及自我態(tài)度等等。因此《呼嘯山莊》中兩代人的人生歷程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體差異性,其人生結局也便迥然不同。
《呼嘯山莊》具有濃郁的哥特式的色彩,薩墨塞特毛姆曾評論此書:“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的、強有力而又充滿激情的書?!雹芪阌怪靡?,《呼嘯山莊》中對??藚柕乃茉旃Σ豢蓻]。在作品中,??藚柺且粋€最徹底的邊緣人。他不但處于權利位置的邊緣,失去了話語權,甚至其身份也變得模糊和游離。??藚柺且粋€被扔在利物浦大街上的吉埔賽人的私生子,這種身份,從一開始就使他具有了邊緣化的傾向。當他被蕭恩先生撿回呼嘯山莊,“他被帶進了一個‘非我性’的環(huán)境,面對的是陌生、有序和排他的人和世界。他的出場也同時改變了這個家庭既有的秩序和氛圍,他自己也因此具有了角色意識?!雹荨斑@個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個體性,被歸化到了一個不可逃避的系統(tǒng)——家庭之中,具有他的位置——被收養(yǎng)者。正如小說中所說,‘??藚枴鳛橐粋€單詞,既代表基督教徒,也代表姓氏,它充當了在家庭關系中代表某個‘位置’的標簽。但顯然,這個位置是可以由任意個體來填充的?!雹抻纱丝梢?,從一開始??藚柧统蔀榱艘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接下來,亨德萊因為??藚枈Z去了他的父愛而對他充滿了敵視。蕭恩死后,亨德萊剝奪了他受教育的權利,把他壓制在社會的最底層,使他變得如野人一般。與此同時,希克厲冷硬倔強的性格和他并不光彩的出身使他越來越被排斥在上流社會之外。這時的希克厲即使被文明的主流社會邊緣化,即使充滿著對文明社會的仇視,但他的心中仍有一絲溫情,仍有一點與上流社會相連的希望,這份溫情和希望就是凱瑟琳。文中寫道:“??藚柧瓦@樣給打了下去,起初他倒還忍得住氣,因為卡茜把她讀的都教給他,還陪他在田里一塊兒干活、玩兒。”⑦凱瑟琳給了他溫情與友誼,使他有了一種愛與歸屬的滿足。然而凱瑟琳的移情別嫁給了??藚栆灾旅囊粨?。他對文明社會的那一絲溫情也隨之消失殆盡,于是他選擇了出走和報復。如果說三年后歸來的??藚枌ο笳鳈嗤暮嗟氯R的復仇、對文明價值觀的反抗表示著他對主流社會的不屑與仇恨,那么,很不幸的是希克厲恰恰選擇了用他最不屑、最仇恨的東西——金錢和地位進行反擊。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他越接近自己的目標就離本來的自己越遠,他被異化了。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都有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作為一個被邊緣化的人也不例外。??藚柵懦?、仇視上流社會,卻又不擇手段地進入上流社會,這本身就是一個斷裂自我的痛苦過程。如果說剛開始希克厲是為了愛情、為了尊嚴而復仇的話,那么在凱瑟琳死后,他就純粹是為了復仇而復仇,這世界上的一切人都不值得去愛,所有的人也未必善待他。當他的一系列罪惡陰謀得以實現(xiàn)時,他感到的并非是快樂,而是痛苦甚至是迷茫:“我不想舉手打人了——我連抬起手來都嫌麻煩!這聽起來是這許多年來我費盡心機,只是為了有朝一日,好顯得我寬宏大量,天良未泯。完全不是這么回事。我已經(jīng)失去了興高采烈地看著他們毀滅的機能,而我又懶得去干那無緣無故的破壞?!雹嘤问幵诨脑系膭P瑟琳的靈魂在召喚他,于是他選擇用死亡來消解他的迷茫與痛苦?;脑?,才是他最后的歸宿。
邊緣與主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是邊緣人,每一個人都具有邊緣性。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有相應的規(guī)范。角色的轉換帶來的是身份的不確定,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內(nèi)心的焦慮、矛盾與無所適從。可以說,凱瑟琳所具有的邊緣性是最典型的。她在??藚査淼脑记楦信c林敦所代表的現(xiàn)代文明中進行著艱難的選擇,而無論她選擇哪一個都意味著被另一方所邊緣。她的邊緣化并沒有多少外力的壓迫,更多的是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更典型的是體現(xiàn)著原始與文明的對抗與沖突。凱瑟琳的人生悲劇根源于她自我的人格分裂。
凱瑟琳與??藚柌煌?,她出生于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如果希克厲沒有出現(xiàn)的話,她將長成一個和伊莎蓓拉一樣漂亮、溫柔又嬌羞的富家小姐,她也不必在情感的漩渦中苦苦地掙扎了。作品對??藚柵c凱瑟琳之間的愛情發(fā)展過程落筆很少,更缺少二人“談情說愛”的浪漫筆調。從第四章開始寫凱瑟琳得知她爸爸為了??藚柊阉鸟R鞭給弄丟了,就對著??藚栆а狼旋X,到“卡茜小姐和他現(xiàn)在可要好了”,也只不過用“隔了幾天”這類的詞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他們之間的愛情不但生發(fā)得如同植物生長那般自然,也純凈得如同水晶一般。凱瑟琳陪著??藚栕x書、干活,在荒原上游蕩。他們一同變成野孩子,遠離圣經(jīng),遠離上流社會,而從不顧及別人的眼光。然而,凱瑟琳向畫眉田莊客廳里的一瞥注定了她與??藚柕姆蛛x,這一瞥“把她送入了一個文明的、理性的、秩序的世界”⑨,“凱瑟琳對林敦世界的認同促使了自我的對象化,從而將自己送入了一個與文明相關聯(lián)的世界”⑩。同時,凱瑟琳也必然地與??藚柈a(chǎn)生了某種距離。當她再回到呼嘯山莊見到??藚枙r,她笑希克厲黑、臟,要他洗個臉、梳梳頭。她的每個行為都顯示了現(xiàn)在的她與以前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否認,她不想失去希克厲,但是她一心向往上流社會的生活。在兩者之間何去何從?她的心態(tài)是矛盾的,她的處境是尷尬的。她不能當著林敦的面附和希克厲對這個貴族的嘲諷,也不能容忍林敦對希克厲的厭惡和敵對,以至于納莉“時常要笑她夾在中間不知怎樣才好和她有口難言的苦惱”?。于是凱瑟琳的自我也發(fā)生了分裂。她最終選擇了向上流社會靠攏,然而正是這一決定使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希克厲感情的背叛和對“虛偽”文明的追逐使她背離了自己。她雖然擁有了安逸的物質生活,卻把自己放逐到了一個精神的荒漠,她被自己邊緣化了。這是人生價值和個性自我的迷失。凱瑟琳不滿足于只得到社會的認同,她要尋求心靈的安慰,于是她重新選擇了荒原。凱瑟琳知道,惟有死亡,才是擺脫精神折磨的唯一出路。作為一個沒有了自己的存在,成為一個非中心的無魂的主體的邊緣人,把死亡作為生命的不歸路和躲避這個世界的避難所也許是很多邊緣人的無奈選擇。
哈里頓和小凱瑟琳的焦慮依然強烈,但是與他們的上一代有著質的差別。哈里頓與小凱瑟琳是文明社會的忠實追隨者,沒有被上流社會異化的痛苦。他們無須對文明采取一種仇視的態(tài)度,也不必在“荒野”與“天堂”間搖擺不定撕裂自己的靈魂,更不用以毀滅自己的代價來換取心靈的平靜,他們只要堅持自己的良知與愛心,通過自我救贖就能與上帝同在,就能回歸到文明社會的懷抱。
邊緣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分層的結果,哈里頓就是被迫位于社會下層的邊緣人的一個典型。哈里頓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生活在一個烏煙瘴氣的家庭里,學會的全是詛咒,所以??藚柡苋菀拙驼瓶亓怂?,把他變成了一個野小子。哈里頓雖然被邊緣化了,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同時他被封閉在呼嘯山莊,和外界并沒有太多的接觸,也就感覺不到文明社會帶給他的壓力。他善良、淳樸、敏感,不允許任何人觸犯他高貴的家族??梢娝男闹腥杂邢M玫秸J同的渴望與被社會邊緣化了的焦慮,只是這種焦慮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他內(nèi)心里希望著陽光,就像呼嘯山莊那些雖然被風霜摧殘得很厲害卻仍伸出手臂企求陽光的布施的植物一般。小凱瑟琳的到來給了他希望,“他本是一向滿足于每天的勞役和那粗野的牲口般的吃喝睡覺,直到有一天在他的生活的道路上碰見了凱瑟琳。她的譏嘲所給他的恥辱,以及要博得她的贊賞的希望,這就是他力求上進的動機。”?哈里頓和??藚柋贿吘壍脑蚝头绞揭约笆艿降娜后w壓力不同,因此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消解自我焦慮的方式,從而也使他們的人生結局迥然不同。哈里頓要比??藚栃腋5枚?,希克厲為了愛情仇視文明社會毀了自己,而哈里頓為了愛情走向文明救了自己。
弗洛伊德曾寫道:“在友善親切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成人,并學會高度評價理智,以及在幼年從文明中獲益匪淺的人,將會對文明采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他們覺得文明就是他們的一切,并且愿意隨時為它做出犧牲?!?小凱瑟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也是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是她在父親和納莉的照顧下健康成長,她“對于世上的陰險一無所知,她所知道的就是自己所犯下的小過失——由于性子急躁,無思無慮而引起的不聽話、錯怪人、發(fā)脾氣”?。她是一朵沐浴著文明光輝幸福生活的小花,她的痛苦是遇到了希克厲時才真正開始的。她被希克厲封閉在呼嘯山莊獨自陪著垂死的小林敦飽嘗了死亡的恐懼。當她被迫從畫眉田莊的天堂來到呼嘯山莊的地獄時,被文明社會邊緣的焦慮變得十分強烈,她選擇了用文明反抗野蠻、用正義對抗邪惡的方式來消解這種焦慮。她比她的母親要堅強得多,她堅守著自己,不必等到丟失了自我再痛苦地追尋。當她的反抗被壓制時,她把對??藚柕拿镆暡氐搅诵牡?,用一幅冰冷的面孔對待周圍所有的人。如果說剛開始她被帶進呼嘯山莊從而被邊緣化是被迫的話,那么現(xiàn)在則是主動地把自己邊緣化,這也無非是使自己遠離邪惡、靠近文明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她的內(nèi)心是焦灼痛苦的,她希望得到關愛,得到溫暖,得到認同,就如她的母親在畫眉田莊時想回歸呼嘯山莊、回歸荒野、找回自我一樣。然而,她比她的母親要幸運得多。她的母親在呼嘯山莊與畫眉田莊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而無論選擇哪一個她生命的天平都將失衡。小凱瑟琳不同,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更幸運的是納莉的到來使她看到了希望。她又擁有了自己喜愛的書本,恢復了自己的天性。她開始了自我救贖的行動,并用愛心化解著呼嘯山莊冰冷的一切。當??藚柗艞壦膹统鹦袆踊隁w荒野時,小凱瑟琳將呼嘯山莊變成了又一個畫眉田莊,她終于又回到了文明社會的懷抱。
《呼嘯山莊》的主人公都有著強烈的對于自由的熱愛和對自然人性的憧憬。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來消解自己作為邊緣人的焦慮和苦痛,都是希望得到認同——自我的認同與社會的認同,這也許是潛藏于人類心底的一個共同的期望。
①PARKRE.HumanMigrationandMarginalMan[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28(May).
②金盛:《論司湯達小說中的邊緣人形象》,西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第2頁。
③譚曇:《當代香港電影中的邊緣人》,《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第77頁。
④智量:《外國文學名家論名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⑤⑥⑨⑩馬坤:《自我的認同與回歸——再讀〈呼嘯山莊〉》,《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6頁。
⑦⑧???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李獻民譯,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頁,第401頁,第80頁,第373頁,第278頁。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頁。
作者:楊洋,文學博士,南昌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美學。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