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軍
我國文化資源學的拓荒之作
——評牛淑萍編著《文化資源學》
解玉軍
自2004年我國高校開始設立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以來,一直沒有一部文化資源學的專著或教科書出版,造成了相關學習和研究的不便。2012年,山東大學牛淑萍副教授編著的《文化資源學》作為王育濟教授主編的“高等院校文化產業(yè)基礎教材”之一種,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彌補了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缺憾。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構建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文化資源學的理論體系,搭起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分支學科框架,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系統(tǒng)性。一門學科在草創(chuàng)之初,最大的難點是如何構建一個內在統(tǒng)一的知識體系。《文化資源學》一書是作者在山東大學講授“文化資源學”課程基礎之上,批判性地吸收了相近研究成果,經反復修改和醞釀之后完成的,在國內首次構建起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框架。全書分文化資源概述、文化資源的類別、文化資源的功能與價值評估、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文化資源的產業(yè)化、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優(yōu)化配置六章,從文化資源這一基本概念入手,由淺及深,綱舉目張,比較完整地概述了文化資源學這一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大致說來,前兩章是文化資源學的基礎知識,后四章論述的是實踐應用的方法論主張。本書各章獨立,但又圍繞著文化資源的“資源性”和“產業(yè)化”這一主題展開,內在結構嚴密,全書讀來渾然一體,圓滿精致。
本書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突出了編寫體例的學理意識。叢書主編王育濟教授在“序”中強調:“在文化產業(yè)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中,應該突出‘通識意識’、‘學問意識’和‘經典意識’,要從學術史的梳理中奠定這一應用學科的學理基礎?!蔽幕Y源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其內容龐雜,涉及文化學、歷史學、經濟學、民俗學、法學乃至宗教學的內容。如何涉獵各個學科并且汲取為我所用的精華,取決于作者的學術底蘊和理論涵養(yǎng)。作者在撰寫本書時,每章都貫徹了一種強烈的學理意識,使得全書充滿了一種理論的厚重感。如在論述文化資源的功能與價值評估時,作者先論文化資源的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社會功能與產業(yè)功能,再論文化資源的價值成因、主要特征和考量基礎,最后談價值評估的意義、原則、指標和方法。作者既參考經典論述,也比較了一些現(xiàn)當代中外學者的代表性主張,既引經據典、微言大義,又對已有觀點合理取舍、精心編排,從而使寫作達到了一定的學理高度。
筆者認為,本書將來再版時,可再作適當修改:一是在每章之后列一些代表性的書目,以方便讀者進一步深入學習相關問題;二是適當增加一些圖片、表格和產業(yè)案例材料,使內容更加活潑可讀。
(作者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