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群
高考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首先著眼于“言”,表現(xiàn)在試題中,“言”即考查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古今詞辨析、句式和翻譯等;然后是對“文”的考查,即內(nèi)容的分析綜合,通常包括三點:①篩選文中的信息;②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既然是閱讀題,對文的把握理應是第一位的,對語言的考查理應遵從并服務于對文意理解的考查。綜觀近四年來江蘇省自主命制的四道文言試題,也的確體現(xiàn)了這一考查態(tài)勢。
下面結(jié)合江蘇省高考文言文試題特點,談談如何把握好命題的角度,指導學生找準解題的方向。
一、選材的模式
盡管文言文的選材模式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多種文體并存的“多元模式”,如諸子散文、贈序、書序、文言小說、筆記小品等等。但自2004年起,江蘇省高考卷在選材上始終堅持單一的“史傳文”選材模式,從《宋史·徐勣傳》、《新唐書·陽城傳》、《后漢書·鄧寇列傳》,到2007的《三十國春秋》,對“史傳文”可謂情有獨鐘。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題目的命制必然會受這些特點的制約;反過來說,這些特點具體體現(xiàn)的地方,就是題目最可能的“采點處”。
二、命題的角度
江蘇卷對于文言文“分析綜合”考查的角度,近年也一直保持穩(wěn)定,如果是一道題,就把文章的內(nèi)容和行文特點歸納概括成若干個方面、若干個小點,要求判斷正誤。如果設兩道題,一般前一道題會就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事特點等作為辨析思考對象,聚焦于一點,從文中摘出若干語句,分編成四組,要求選出“最能體現(xiàn)……”的一項;后一道題則著眼于全文的內(nèi)容,與設一道題時考查的形式大致相同。
三、解題的方向
1.整體把握,圈點勾畫
凡屬閱讀,都需要從整體把握入手,文言閱讀也不例外。整體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是準確篩選信息的前提。史傳類文章都是以敘述為主的,一篇文章的幾段文字通常由幾件事構(gòu)成。答題前,要凝神屏氣地通讀全文,讀的同時盡量將下列內(nèi)容圈點出來:
①主要人物是誰,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理清文章層次結(jié)構(gòu),看文章寫到幾個人、幾件事以及事件的進程如何;
③抓住文章寫人記事的關鍵語句,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④弄清事件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個性品格、價值取向。
2.審清題干,理解選項
答題時,首先應鎖定題干要求,吃透題干中概括性論斷的含義,因為它是信息篩選的方向??瓷婕暗氖呛稳撕螘r何事何德,抑或是何種表現(xiàn)手法,如語言描寫、舉止描寫、心理描寫,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等,從而做到從目的著眼,辨別選項。
其次,對題目中所涉及的原文語句,定點定向閱讀,要結(jié)合上下文文意認真分析,準確理解語句所表達的內(nèi)容,然后找到與題干相符的信息,對照選項,進行選擇,確定答案。
3.洞悉雷區(qū),識破干擾
通過對近年來高考語文題的綜合分析,命題人慣常從以下幾個角度設計干擾項:
(1)錯位搭配,張冠李戴。史傳類文言選段一般都是多個人物、多個事件的綜合。命題者在選用錯例時,利用學生缺乏語境意識的通病,把人物與事件錯位搭配,張冠李戴來干擾學生。
例如2004年江蘇卷文言文“分析綜合”題的D項:皇帝曾命令徐勣與蔡京同校《五朝寶訓》,徐勣一再推辭,不肯與蔡京共事。后來在徐勣回鄉(xiāng)看望生病的親人時,蔡京便以翰林學士沒有擅離朝廷的先例為由提出異議,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比照原文“績不肯與京聯(lián)職,固辭”和“謁歸視親病,或言翰林學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績謁告歸爾,非去朝廷也,奈何輕欲奪之!”可以知道以翰林學士沒有擅離朝廷的先例為由提出異議的是有人(或),而非蔡京??忌绻氘斎唬瑥牧晳T性理解出發(fā),就會把他強加給蔡京了。
因此在弄清人物關系的基礎上,最好把主要人物的行事按順序標明序號。縱向?qū)徱?、比照?/p>
(2)前后混雜,時空錯位。史傳文章,以敘事見長,常圍繞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等縱向進程去表現(xiàn)人物的品格。命題者有時會在試題中就事件的某一階段去設題,而在選項中卻將后一階段的事件混雜到前一階段的事件之中(或者相反)。通過前后混雜、時空錯位的手段來干擾考生的正確判斷。
例如2007年江蘇卷文言文“分析綜合”題的A項: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選項所敘述的事件時間顛倒,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具體時間文中并未涉及。應表述為“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后來亡命江湖;高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進之安葬母親之后,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閱讀時注意從不同的時段去切分層次,迅速找準有效的閱讀區(qū)間,把不屬于該階段的項排除掉,從而能夠快速準確地解題。
(3)亂花迷眼,似是而非。近幾年的史傳類選文始終貫穿著弘揚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的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清官、廉吏、孝子等,以此來對考生的價值取向作正面的引導。但傳記中作者往往會橫向羅列多個細小事件來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與成就,命題卻常就其中的某一點設題。如果答題時不仔細推敲,就會被亂花迷眼,把那些雖能表現(xiàn)人物某種品質(zhì)卻與題干指令不符,似是而非的答案選入。
例如2007年江蘇卷,要求選擇全都表現(xiàn)高進之善于計謀的一組,6個選擇項中,“①與下沛薛彤為友,因薛交檀道濟”,此處說的是三人的交往,僅是普通的敘事,與人物計謀無關;“②事平,以功讓道濟”,反映人物的謙遜,與計謀無關;“③及圍廣固,進之作攻具,甚精巧”,反映人物心思的精巧,也與計謀無關。
(4)以今律古,不明用法。學生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最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以今律古”,他們對古代漢語中與今義不同的詞匯或體現(xiàn)了古漢語規(guī)律的東西,如通假現(xiàn)象、詞類活用現(xiàn)象、文言句式等不熟悉,就會因句意而影響文意的理解。
例如2006年江蘇卷,考查對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是C項:嘉熙元年,常德發(fā)生兵亂,縱火喧鬧,董槐騎馬跟在幾個人后面趕到火場,問清士兵作亂原因后,斬殺了侵占年度軍餉的將軍馬彥直,平息了騷亂。
該句將原文“槐騎從數(shù)人于火所”用以今律古的方式,理解為“董槐騎馬跟在幾個人后面趕到火場”,這里的“從”是使動用法,應譯為“使……跟隨”。
所以,閱讀時,既要觀其大略,也要注意那些體現(xiàn)了古漢語規(guī)律的東西,真正做到就句意來定文意。
當然,命題人的手法不止這些,觀照其他省的題目,還有描寫手法的混淆、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等。因此應考一定要學會體情察意,閱讀選文一定要靜心、精心,在讀懂弄通全篇的基礎上,找準解題方向,理解把握命題人的真正意圖。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第二高級中學(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