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瑤,黃雅惠(指導)
(1.陜西中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西安市中醫(yī)院消化科,陜西 咸陽 710001)
三仁湯化裁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證療效觀察
莫 瑤1,黃雅惠(指導)2
(1.陜西中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西安市中醫(yī)院消化科,陜西 咸陽 710001)
目的:觀察三仁湯化裁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療效。方法:6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給予三仁湯化裁,對照組給予莫沙必利分散片,7天為一療程,治療4個療程。結(jié)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6.9%、對照組8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三仁湯化裁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濕熱型療效確切。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證;三仁湯
黃雅慧用三仁湯化裁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2例,均為西安市中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3月30日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25~65歲,平均43.2歲;病程7個月~5年,平均4.1年。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5~65歲,平均43.3歲;病程7個月~4.6年,平均3.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III診斷標準》[2]。符合以下1項或1項以上:①餐后飽脹不適;②早飽;③上腹痛;④上腹燒灼感。沒有可以解釋癥狀的器質(zhì)性疾?。òㄉ舷纼?nèi)鏡下)的證據(jù)。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癥狀符合以上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為痞滿,脾胃濕熱證。主癥:①脘腹痞滿;②食少納呆;③口干口苦;④舌紅苔黃膩。次癥:①身重困倦;②惡心嘔吐;③小便短黃;④脈滑。同時具備兩個主癥,再加兩個以上次癥,即可診斷。
治療組給予三仁湯化裁。薏苡仁30g,杏仁10g,白豆蔻仁10g,厚樸9g,姜半夏12g,淡竹葉10g,車前草15g,白及15g,延胡索15g。反酸加煅瓦楞子15g,燒心加黃連6~9g、吳茱萸3g,呃逆、噯氣加竹茹12g、枳殼15g,舌苔厚膩加佩蘭15g,納呆加焦三仙各15g、炒萊菔子15g,便秘減杏仁加炒桃仁10g,伴有脅痛加枳殼15g、柴胡10g、郁金10g、佛手15g。每日1劑,水煎300mL,分早晚溫服。
對照組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宏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10) 5mg,每日3次,飯前30min口服。
兩組均7天為一療程,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參照2010年8月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蘇州會議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1],癥狀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癥分別為0、3、5、7分,次癥分別為0、1、3、5分。舌脈不記分。
治療結(jié)束后隨訪3個月觀察復發(fā)情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0%以上。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2/3以上。有效:癥狀、體征均好轉(zhuǎn),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1/3以上。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
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總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2 27.72±3.95 5.56±3.64△對照組 30 25.81±4.27 8.83±4.95
治療組復發(fā)2例(6.5%),對照組復發(fā)5例(19.2%),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仁湯為吳鞠通《溫病條辨》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樸、滑石、竹葉、通草組成,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稖夭l辨 上焦 濕溫》謂:“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日同法,三仁湯主之。”三仁湯方中“三仁”清開上、中、下三焦之氣,使氣化則濕化,再輔以滑石、竹葉、通草等退熱。
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可使脾氣郁結(jié)而不升,運化遲滯;嗜食肥甘厚膩,脾失健運,水谷精微積聚于胃腸郁而化熱。三仁湯雖三焦兼顧,但重在調(diào)治脾胃。雖濕熱有偏上偏下之表現(xiàn),但究其原因,都以中焦失職為主,且太陰脾土喜燥惡濕,三仁湯能使?jié)袢t脾健,故適合治療中焦脾胃濕熱之證。
[1]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31(8):1545-1548.
[2] 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61-765.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8:134-137.
R256.34
B
1004-2814(2014)11-1003-02
2014-07-07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