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寧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國外關于誠信涵義的各種文獻中梳理了國外誠信的起源和意義的異同,同時也從國內(nèi)歷史文化傳承角度,整理了國內(nèi)誠信的起源和具體意思運用。本文也對國內(nèi)外誠信的一些近義詞進行了辨析,比如:Authenticity、Sincerity、誠信、信任等,為今后研究中學者使用這些詞語提供參考。本文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國外的誠信更加重視對自我的認知和忠實于自我;國內(nèi)的誠信內(nèi)涵既有認識真實的自己,同時更加側(cè)重誠信的行為以及行為和承諾的一致性。本文認為,任何關于誠信評估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首先應該從誠信涵義出發(fā),區(qū)分研究誠信的視角屬于心理領域還是行為領域,并且思索國外誠信研究是否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是否需要對國外誠信應用研究的一些測量、表述進行修改,進而再進行國內(nèi)的誠信應用研究。
關鍵詞:誠信 詞源 語義 信任 異同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誠信傳統(tǒng),“民無信不立”這樣古代先哲的示訓源遠流長。戰(zhàn)國商鞅“立木取信”,北宋晏殊誠實樹譽等經(jīng)典誠信故事世代相傳。目前國內(nèi)很多學者研究人際交往中的誠信,商業(yè)活動中的誠信,也有很多學者研究政府誠信、公務員誠信、領導誠信等。在這些不同類型的誠信研究中,本文認為應該首先整頓和梳理出國內(nèi)外關于誠信涵義研究的各類文獻,對國內(nèi)外誠信的涵義異同進行比較,才能夠為研讀各類誠信應用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解基礎。同時,從中外文化背景和傳承來看,國內(nèi)與國外在研究誠信時對誠信的理解基礎和構建維度有所差別。因此,研究國內(nèi)外誠信涵義的文獻,有利于今后學者構建在中國背景下誠信涵義的各類評價和應用體系。
國內(nèi)外誠信的涵義研究
(一)國外誠信的內(nèi)涵
誠信的概念來源于古希臘哲學家的論述:“成為真正的自己”。誠信概念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哲學和心理學領域。與誠信尤為相關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Carl Rogers (1959, 1963)和Maslow (1968, 1971)的著作。Rogers和 Maslow主要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比如:個體與自己的本性十分協(xié)調(diào),同時可以清楚和正確地理解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生活。因為全面發(fā)展的、自我實現(xiàn)的人不會受他人的期望所影響,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個人決策。非常有趣的是,Maslow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都擁有強烈的道德信仰。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本主義心理學為誠信內(nèi)涵奠定了深刻的理論基礎。
現(xiàn)代意義的誠信概念則產(chǎn)生于過去八十年(Erlekson,1995)。Harter將誠信定義為“擁有個人經(jīng)驗,了解你自己的原則決定著其思想、感情、需要、稀缺、偏好、信念、過程”。 因此,誠信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擁有個人經(jīng)驗;行動與自己的真實信念相一致 (Harter,2002)。
Kernis(2003)在發(fā)展“最優(yōu)自尊的本質(zhì)”理論時,從實證角度考察了誠信。他將誠信定義為“在一個人的日常工作中毫無障礙體現(xiàn)真實的、核心的自我”。Kernis發(fā)現(xiàn)了誠信的四個組成部分:認識、不偏不倚的信息加工、行動、關系。Avolio(2004)認為誠信的核心是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且保持真實的自我。
(二)國外誠信相關概念的辨析
在國外誠信的相關文獻中,表達誠信的詞匯分別有以下這些,本文在此加以辨析:
第一,Authenticity:Harter(2002)的定義為:擁有個人的經(jīng)驗,了解自己,了解你自己的原則決定著其思想、感情、需要、需求、偏好、信念、過程。也就是說,更深層次的意思是,個人需要按照真實的自己行動,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使其和自己內(nèi)在的想法一致。國外很多研究領導誠信或誠信領導力的文章都用到這個單詞。
第二,Sincerity:Trilling,L(1972)將sincerity定義為:所說的和實際感覺一致。也就是說,是指個體對感覺和想法的外在表達和其個人實際經(jīng)歷一致。Sincerity和Authenticity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是更加重視表達和經(jīng)歷一致,后者更加重視個人的行動與自己內(nèi)在的特征、價值觀和信念一致。
第三,Integrity:這個英語單詞的意思是正直、誠實、誠懇。Cooper(2005)在他的文章中表明長期的、程度更深的Integrity才能叫做Authenticity。對于這些容易混淆的單詞的分析辨別,對于研究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深入理解研究內(nèi)容有重大意義。誠信除了國外的學者有所研究,我國很早就有關于誠信的文獻,因此,理解我國對于誠信的釋義更有利于全方位理解與誠信相關的研究文章。
(三)國內(nèi)誠信的歷史及內(nèi)涵
國內(nèi)關于誠信的論述古已有之,本文梳理了國內(nèi)誠信的相關歷史和內(nèi)涵:
1.誠信的詞源學依據(jù)。從詞源學來考查誠信,最早的篆書中出現(xiàn)的“誠”是由“言”和“成”構成,“信”由“言”和“身”構成,兩者皆為會意字?!罢\”字隱含“以行成言”之義,這正是后人強調(diào)誠信重要意義的最初詞源學依據(jù);“信”字隱含“以言立身”之義,這為后人視誠信為“為人做事、治國為政”的根本原則提供了最初詞源學依據(jù)。東漢語言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明確提出“誠”與“信”是相通的,可以互訓??梢?,“誠”與“信”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這也為“誠信”一詞的考證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人類對詞匯的需求越來越多?!罢\”、“信”由最初單字使用逐漸出現(xiàn)了合用的現(xiàn)象,即誠信?!抖Y記·祭統(tǒng)》是我國現(xiàn)存的古籍中最初把“誠”和“信”一起連用的著作,其中提到:“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合用后的“誠信”一詞,有“誠實守信”之義,當然“誠信”不僅僅限于此義,還有“真誠”等含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誠信”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含義也就越來越豐富,但“誠實,真實,真誠”是“誠信”一詞的一般含義,其它的含義與運用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拓展與延伸。
2.誠信的語義學研究。前文從詞源學上尋找到“誠信”起源的最初根據(jù),那么“誠信”的具體意思,語義學研究印證了誠信的豐富意義。endprint
第一,“誠信”作為“真誠、真實”之義,是“誠信”的一般涵義?!吨芤住ぶ墟凇分械摹靶偶半圄~”是指祭祀應虔誠,雖然僅能做到以豚魚祭祀的貧乏程度,但仍能感動神靈。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古人把對鬼神的虔誠方式逐步應用于人際關系中,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以誠相待,以信立人,這充分表明:先民在誠信的認識上發(fā)生了重大的轉(zhuǎn)折。在現(xiàn)存的古籍中,能夠大量查閱到古代思想家們把“誠”與“信”用作“真誠、真實”的相關文獻,如“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等。
第二,“誠信”作為“履約,守信用”之義。這是從“誠信”一般涵義中引申而來的?!奥募s,守信用”是“誠信”在具體行為中的外在體現(xiàn)。如何評價一個人是誠實守信的?孔子在《論語·公冶長》中說:“聽其言而觀其行?!痹诳鬃涌磥?,“行”是評價一個人品質(zhì)好與壞的根本依據(jù)。評價一個人誠信與否,也必須觀察其在與他人交往中是否遵守誠信的原則,能否按照最初的約定兌現(xiàn)承諾?!吧眺绷⒛尽比⌒庞谔煜拢凹静家恢Z”勝過“黃金百斤”的史實充分表明遵守約定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誠信”作為“信任、相信”之用,是漢語中常用的一種意義?!墩撜Z·陽貨》中說:“信則人任焉”。意思是說,講誠信能夠得到任用的機會。而在我國傳統(tǒng)道德中都強調(diào)在人際交往中要重承諾,講信用,要表里如一,以誠待人。因為“信”是“任”的前提,人只有做到了誠信,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肯定以及重用。
3.國內(nèi)誠信理解基礎上的應用。本文認為,從古至今,國內(nèi)無論哪個地區(qū),哪個領域都在理解誠信的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踐行著誠信以及誠信帶來的良好結果。誠信的品質(zhì),誠信的行為,誠信的佳話將代代相傳,筑成了中國文化背景下,誠信的完美篇章和應用圖景。
比如:孔子的學生曾子去趕集,由于小孩哭鬧而許諾孩子回去殺豬給孩子吃,回家后曾子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曾子明白,誠實守信,說話算數(shù)的做人基本原則,對于孩子來說是有重大影響的;晉文公在晉楚交戰(zhàn)中退避三舍,只為實現(xiàn)當初楚王幫助晉文公時許下的諾言,最終結果是陣前有信,自然理直氣壯,大勝而歸;隋朝著名大臣皇甫績從小信守學堂的規(guī)矩,沒有完成作業(yè)沒有被罰而主動要求被罰的誠實改過的精神感動了家人,即便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官,他從小養(yǎng)成的信守諾言,勇于認錯的品德一直沒有丟,最終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小時候貧窮,有一老婆婆極力幫助和支持他讀書,他允諾長大后報答老婆婆,后來韓信被封為楚王,將這位老婆婆接入他的宮殿照顧奉養(yǎng);東漢名臣楊震,在趕路赴任東菜郡太守的途中,經(jīng)過昌邑縣,其縣令王密是他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準備了十兩黃金欲贈給楊震,楊震拒絕了,王密勸告楊震深夜無人知曉此事,楊震答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楊震在沒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也毅然做到了誠實于自己的價值觀和認知的道理,是真正的誠信;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的路上,路經(jīng)徐國,徐國國君十分喜歡他的寶劍,但不好意思索要,季札知道徐國國君喜歡,心中暗許:出訪回來將寶劍贈給徐君。回到徐國,徐君已亡,季札依然贈劍以實踐自己心中的諾言;商鞅準備變法之初,為取得人民信任,特立一根長三丈的木頭于集市南某門,承諾能將此木頭搬到北門之人賞五十兩銀子,百姓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最后,有人搬了木頭,獲得了五十兩銀子。商鞅通過踐行諾言的誠信行為樹立了自己的誠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本文認為,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在我國幾千年的誠信觀念下,有很多踐行誠信的實例,這些都代表著誠信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一直被認為是重要而且根本的。因此,在理解國外誠信涵義的基礎上,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研究誠信的評估、測評領域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意義的。
(四)國內(nèi)誠信相關概念的辨析
國內(nèi)關于誠信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對于誠信的理解以及與誠信相似的概念主要有以下這些,本文在此加以辨析:
第一,誠信:從內(nèi)在品質(zhì)講,主要是指真誠的、真實的;從外在行為出發(fā),就是行為和承諾是否一致,待人是否真誠、講信用。
第二,信任:主要闡述人際之間的,或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一種關系。指當事人是否愿意在有一定風險的情況下,進行坦誠地合作。
誠信是信任的前提和基礎,信任是誠信的必然結果。
國內(nèi)外誠信內(nèi)涵的異同及啟示
通過前文對國內(nèi)外誠信內(nèi)涵的綜述和對誠信相關概念的比較辨析,表1整理、總結了國內(nèi)外誠信研究文獻中對誠信涵義闡述的比較。
從表1中對誠信涵義的比較整理中分析,國外的誠信更加重視對自我的認知和忠實于自我;國內(nèi)的誠信內(nèi)涵既有認識真實的自己,同時更加側(cè)重誠信的行為以及行為和承諾的一致性。在日后進行誠信應用文獻的閱讀和研究時,首先應該從誠信涵義出發(fā),區(qū)分研究誠信的視角屬于心理領域還是行為領域,并且考量國外誠信研究是否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是否需要對國外誠信應用研究的一些測量、表述進行修改,進而再進行國內(nèi)的誠信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謝衡曉.誠信領導的內(nèi)容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暨南大學,2007
2.楊秋菊.誠信建設中的政府[D].蘇州大學,2006
3.凌文輇.心理與行為測量[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4.凌文輇.CPM領導行為評價量表的建構[J].心理學報,1987(2)
5.Harter, 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Oxford, U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Gardner,W.L.,Avolio,B.J.,Luthans, F.,May, D.R.,&Walumba, F.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 self-based model of authentic leader and follower development[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5,16(3)endprint